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杜仕菊: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杜仕菊
2024-11-07 09:2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澎湃新闻,发起“人民城市·5周年/笔谈”专栏,从超大城市治理、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城市群发展、青年与城市等多个角度,讨论人民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成为指导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也成了上海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路的根本遵循。

第一,以法规、政策为保障,加快推进环境治理的法治化。

近几年来,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上海陆续出台了包括节约能源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绿色建筑管理办法,以及碳排放管理办法等专项法规。为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全方位推动能源、产业、生活消费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条例》实施至今,在光伏建设、循环包装、塑料回收及生境花园等多个试点项目成效凸显。2024年8月,又印发了《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了能源领域、工业领域、交通领域、建筑领域、循环经济领域等五个方面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并提出了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强化金融支撑机制、完善能源市场机制、优化碳定价机制、完善财政保障和价格机制、完善产业培育机制、强化绿色低碳管理机制、强化社会参与机制等八方面的机制创新和保障措施。《条例》与《行动方案》的实施,与现行相关专项法规一起共同构成全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制度保障体系。

第二,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实现源头防控,支撑环境高质量发展。

一是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和推进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为了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本市不断加大能源、产业、交通和农业等“四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三是深化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转型。从最新的数据看,光伏装机达348万千瓦,风电装机达107万千瓦;累计推进绿色建筑4亿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1400万平方米;轨道交通通车运营里程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41万辆,建成各类充电桩近84万根。

第三,以多元共治构建全社会大环保格局,以全社会之力践行低碳新风尚。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力求明晰生产生活方式中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公众等各方权责,形成全社会多元共治的格局。就企业而言,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推动各行业龙头企业成立CN100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联盟,成功举办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组织申报并评选出本市首批20个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和塑料类可回收物单独回收试点并形成典型案例。从个人来说,通过大力倡导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并且通过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一系列的环保实践,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全社会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强化科技创新,以绿色低碳技术助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绿色低碳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2022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致力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高水平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突破;推动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推广绿色制造技术的市场运用。

综上,五年来,上海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以满足人民优美环境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也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继续擦亮人民城市的绿色底色,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杜仕菊系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海报设计:周寰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