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论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王立群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王立群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名言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引用了这句话,嘱咐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可见,我们对历史要心存敬意,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还要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史为鉴呢?
明史实。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虽然我们看到的历史大都经过历史学家有意识的选择与编纂,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坚守的。当然,历史本身还存在一个书写的问题。历史学家或者为了叙述方便,或者因为心中某种不可压抑的情感,或者有意突显某个情节,也常会借用文学的手法,比如倒叙一下,插叙一番,须知历史是不能“倒”的,也不能“插”的,但如此书写,会把一些事件写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历史因此有了“脉搏”,有了“趣味”,也会更加吸引人。这是不少人喜爱学习历史的一个动因。但是,如果仅限于兴趣的话,那学历史与看小说也没多大差别,还不算真正的研究历史,或者说,这只是历史爱好者。研究历史,首先就是要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厘清这些事件的本末。从这个层面来讲,历史就是由一个个事件有序排列构成的。弄清每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这就相当于给几千年的历史穿了一条线。有了这个提纲挈领的线索,历史因此才变得可以把握。
度人心。历史是由事件构成的,但事件的背后主导者还是人。中国传统的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实际上就是以人为中心,可谓抓住了关键。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记录下来的,也是为了流传后世的,当然要以人为中心。从这个层面而言,历史就是由一个个人、一个个群体构成的序列。所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人物,不是说“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而是要揣度历史人物的心。人心,就是指人的情感、心地、良心、觉悟、境界等这些内化的深层的东西。时间在变,事件在变,人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人心;几千年前的人和事之所以能够仍然触动我们的内心,还是因为共通的人心。所以,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要去触摸古人之心。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作风,孟子提倡的“舍生而取义”的精神,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勇气,韩愈勇往直前的斗志,岳飞的“尽忠报国”的品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直至今天,仍然充满着正能量,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同时,我们也鞭挞那些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奸臣、恶人。这些都是源自人心,根植于人性。我们只有触摸到古人的喜怒哀乐,深入到古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人性的种种表现,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才能理解他们的言谈举止,不能动辄以善与恶、对与错论定古人,更应该了解古人的心灵轨迹。
晓大势。所谓大势,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规律。中国几千年以王朝的更迭为明显特征的历史,其间有盛世,也有乱世,有分裂,也有统一。到底是什么导致的这些分合治乱?这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所以,透过众多的人、众多的事,透视历史的大势,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的重要功能。我们学习历史,需要时时穿透纸背,努力把握历史大势。只有把握了这个大势,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古人的内心,才能对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从哪里来,应该往何处走,应该怎么走,作出正确的判断。顺势而为则兴,逆势而作则亡。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也是现实需要的指导。
长智慧。智慧是多方面的,而研究历史是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通过历史,我们了解人类的文化、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人类的经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们看历史的时候,感叹于“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感叹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感叹于“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曾经的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就是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样本,这既能成为后人的榜样,也是后人的警钟。它能提醒我们避免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避免重走前人走过的错路。人不了解历史,就会重蹈覆辙。历史能够给予我们的,不单是过去众多纷繁复杂的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等,更是不变的人心和永久的大道。这些道理,能时刻呈现于当前,并指导我们走向未来,为未来指明正确的路径。
知兴替。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现实、未来,本来就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司马迁写《史记》为了“述往事,思来者”。王充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陆沉,就是愚昧迂腐、不合时宜,这是只知历史不知当下的后果。盲瞽,就是看不见,比喻无知、不明事理,这是拘泥眼前不懂历史的后果。历史、现实、未来从来就不能分割。只有把握了历史,才能在纵向的链条中找准我们的位置。只有关注当下,才能在横向的网络中确定我们的定位。一切历史,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才能激活,才能为我所鉴,用历史的逻辑、历史的思维、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情怀,才能认清现实,找准定位,知其将往。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学习历史就是着眼当下,就是通过学习、研究历史,理解国家兴衰更迭的原因,明晰过去,着眼未来。这不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不仅是政治家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基于对历史认知的生活、工作、探索与实践,又紧密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未来。这就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9月30日第7版
作者: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化学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