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想当年|35年前曾有一位女性,感动日本也感动中国

洪三宇
2019-05-25 10:00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在今天这个电视节目在网络冲击下颓势越发明显的时代,很难想象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超过50%是个什么概念了——这几乎意味着家家户户都在看。在日本,这样的奇迹发生35年前。1983-1984年播出的《阿信》( おしん)平均收视率高达52.6%(峰值为62.9%,日本电视剧收视率最高记录)。一年之后,《阿信》引进中国,再度引发万人空巷,据说《阿信》在国内播出时的收视率高达80%。那时经常可以看到一群人围着一台不大的黑白电视,为一个异国女子的曲折命运而唏嘘不已……

《阿信》

最热的“晨间剧”

创下收视率神话的《阿信》属于日本放送协会(NHK)播出的“晨间剧”。这档节目的官方称谓叫做“连续电视小说(連続テレビ小説)”,一般在每周的星期一至星期六早晨八点连续播出。每集限定为十五分钟。故而这种兼具“上班闹钟”、“开胃餐”的剧集也就被大家俗称为“晨间剧”。这种“电视小说”大概是众多的电视剧种类中最为“日本”的剧种。虽然其他国家也有过类似的电视剧目,比如西班牙有“小说电视”,法国也有“连载小说”,但它们都是将古典作品“电视化”,而且是短期节目。反观日本的“电视小说”大都以现代作品为主,主人公多为女性,多数为家庭剧和言情剧。

《阿浅来了》是罕见的近代背景“晨间剧”

据说,首先想出这个主意的是制片人冈田太郎(日后成为大明星吉永小百合的丈夫),他的想法是,电视上应该安排一些适合家庭主妇的节目。所以“晨间剧”在周日停播——礼拜天是主妇们与丈夫孩子共度的日子,没有时间与心情在早上看电视剧。“晨间剧”播出的早晨8点左右,正是日本主妇忙碌完孩子、送走上班的丈夫之后的“空档”,恰好可以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放松身心。出于同样的考虑,大部分的晨间剧主题讲述的都是女主人公的奋斗史:柔韧、坚毅、忍耐、不屈,以强大的生活勇气迎面走向逆境并最终跨越人生艰辛——这自强不息的女性故事,一直是晨间剧的主旋律,也为观众带来了充满正能量的一天。

1975年后,“晨间剧”的播出逐渐演变为一年两部。2018年开播的《万福》已是本系列的第99部作品!在这个庞大的“晨间剧”家族中,作为第31部作品的《阿信》也是一个另类——它的播出时间长达一年(1983年4月4日-1984年3月31日),共297集。它完全打破了“电视连续剧的播映期一般不超过半年,因为再长就会影响收看率”的宿命,甚至由于观众的强烈要求,开创了中午重播的先例。一位法国记者形容当时的场面是“有六千万日本人每天给钉死在电视机前”。每天在NHK播映《阿信》的十五分钟里,街上行人稀疏,商店门可罗雀,旅游汽车和旅行团出发也尽量避开这个时间。自来水公司发现,有一阵子,每天上午“晨间剧”播出时间段的用水量大大减少了。以至在北海道的札幌闹出这样的笑话,自来水控制系统以为出了故障而响起警报——原因是这时全城的主妇们都抛开家务去看《阿信》了。

这部“晨间剧”在全日本掀起了一股空前未有的“阿信热”,以至1983年被新闻界称为“阿信年”。“阿信酒”、“阿信脆饼”、“阿信客饭”以及以阿信形象为模型的“阿信偶人”等在日本市场随处可见。旅游社甚至专门组织“阿信故乡游”。在故事发生的山形县,竟有人为这位电视剧中的虚构人物立起了一座塑像。日本的相扑力士隆之里俊英于十五年前进入相扑界,长期患糖尿病,又多次受伤,但他不屈不挠,终于在1983年得到了日本相扑“横纲”的最高称号,他也因此被誉为相扑界的“阿信”。甚至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访问日本时也引用阿信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精神来称赞当时日本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励志传奇

《阿信》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为何具有如此风靡全日本的力量?“阿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何以能受到人们如此的崇拜呢?

其实,《阿信》的剧情,既非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又非表彰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全剧既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奇笔,也没有卿卿我我的柔情蜜意,没有紧张激烈的争斗场面,更没有香艳肉感的挑逗镜头。全剧描写的只是一位普通的日本妇女(阿信)坎坷艰辛的一生。出生在日本东北山形县穷苦农民家庭的小阿信为饥饿所迫,7岁就外出打工,在镇上一家木材商家当佣人。童年的她就担当起看孩子、持家务的工作,经受了种种苦难。长大后,她遵从姐姐的遗嘱,到东京一家理发店为人梳头,也是受尽折磨,后来被迫嫁给九州岛上佐贺县一个封建意识很浓的家庭。由于丈夫庸碌无能,她承担起一家的生活重担,还饱受婆婆的虐待和刁难,忍受封建家规的束缚和折磨。在忍无可忍之下,24岁的她毅然带着孩子离开婆家来到东京,靠开小店铺维持生计。二战中,阿信失去了儿子,丈夫自杀,市场又不景气,她凭着勤奋、毅力与竭诚待客,勉力维持。战后,她顺应市场需要,办起超级市场,生意一天天有了转机。最后,经过数十个寒暑,数十载的血汗,阿信终于成为富甲一方的名人。

尽管剧情并不复杂,但每个看过《阿信》的观众都对阿信的那句台词“你千万不能死去”记忆深刻。人,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排除万难、坚忍不拔直至成功是这部日剧的中心思想。担任剧作者的著名女作家桥田寿贺子说:“我把这个剧献给我母亲,更确切地说是献给我母亲那一辈人。我感到如果不把这些写出来,人们就会忘记他们的祖先是怎样忍受着那种苦难的生活——每天起五更,睡半夜,既要在田里干活,又要操办家务。我要让今天的青年了解一百年前,他们祖先所度过的艰苦岁月,还要让人们懂得,正是由于祖先们的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才有日本今天的繁荣昌盛。”为了专心完成这部作品,当她与NHK签定了创作《阿信》的合同后,竟决定与丈夫暂时分居。在创作《阿信》时,桥田寿贺子谢绝一切来访,每天伏案疾书四万字。

剧作家桥田寿贺子

出现在屏幕上的主人公阿信的形象或是穷苦寒酸的黄毛丫头,或是风尘仆仆的贤妻良母,或是饱经沧桑的垂暮老妪。从童年到老年,其跨度超过70岁。因此需要由三位演员扮演不同年龄段的阿信。童年阿信由东京出生的五年级小学生小林绫子(当年十岁)扮演。她日后回忆起拍摄《阿信》的场景,仍旧感慨万分:“在什么都不懂的年龄让我扮演了这么重要的一个角色,脑海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竭尽全力地演出。”她大胆而自然的演技让不少观众流下同情的眼泪,赢得一致好评,为全剧的成功开一个好头。

扮演幼年阿信的小林绫子

中年时期的阿信由著名演员田中裕子扮演。她以娴熟的演技很好地把握了阿信的性格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晚年的阿信则由实力派演员乙羽信子扮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整部剧集倒叙式的开头。阿信一出场,已是八十三岁,满头银发。她因为对担任总经理的次子感到失望,在庆祝田仓家第十七个超级市场开张的大喜日子里,独自悄然离家出走,去寻找一生坎坷道路上挣扎过来的足迹。她迷惘地问自己:“拼死拼活地干到今天,在这人生的旅途上,我是不是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乙羽信子的这一句台词,实在是把历经沧桑、坚忍不拔、最后达到辉煌却又孤身一人、既(物质)富有又(精神)贫穷的老人心态挥洒得淋漓尽致。

年轻时的乙羽信子

时代的共鸣

《阿信》称得上是日本励志剧的典范。其画风与十年后在中国风行的日本偶像剧实在大不相同。后者是流行时尚的象征,剧中体现的是日常生活里的现象,更多地变成了青年人心中的“理想和神话”:美丽的女子,英挺的男子,漂亮的风景,各色的爱情……每个人都昂然向上,人与人之间友爱和善,老人慈祥,孩子可爱,夫妇相亲,家庭和睦,好似一个梦中的理想国。在华丽的商业化包装下,偶像剧俨然如同一部运转精密的赚钱机器,过往的质朴与诚意仿佛被商业体制彻底消磨掉了。“泡沫经济”破灭后深陷“失去的20(+)年”的日本社会,对《阿信》这样的励志故事似乎已不再热衷,极端者更是将其看作“赚人眼泪的贫穷故事”。“晨间剧”虽然还在延续励志故事的传统,收视率与当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超过20%已然属于成功。

日本偶像剧的代表《东京爱情故事》

值得玩味的倒是《阿信》进入中国后的境遇。《阿信》称得上是改革开放后日剧来华的先驱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日剧悄悄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些“舶来品”让当时的中国观众倍感新奇。可以说,正是这些日本电视剧教会了人们如何享受温情、亲情和爱情,重新体会到了久违的人性和家庭的温馨。

或许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值百废待兴之际。人们对于经济振兴、生活富裕充满期待和向往。“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匮乏,更突出了对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向往,日本的成功为中国人建设现代化提供了榜样、信心和目标。”在这方面,《阿信》中的主人公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情节比起当时热播的另一部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更为直接地顺应了这种社会心理的需要,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奋斗目标。中国观众参照自己的生活,观看日剧的同时相信自己一样可以通过努力奋斗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阿信》为什么会在中国观众中产生如此共鸣了。作为首届中日电视艺术交流活动的作品,《阿信》在1984年年初在北京上映时就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好评。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大陆竟有多达72.6%的人看过《阿信》(《排球女将》为57%)。据说,正是由于《阿信》在电视台的播出,“使一大批早期的个体户获得信心和勇气,并最终成长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

与《阿信》齐名的《排球女将》

在中国,《阿信》的经典程度几乎与时间无关,如同陈酿一般,历久弥香。在引进中国20多年之后,2006年4月湖南卫视在晚间十点档重播《阿信》。新版本的画面采用高清晰修复技术,大大改善了影片的观看质量。20年后,《阿信》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不减当年。重返荧屏的《阿信》自开播后其收视率一直呈平稳上升的趋势,当年4月13日便己经跃居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累计收看观众超过1亿。从这个角度而言,《阿信》在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获得“优秀译制片奖”,实在是名至实归。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