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中产抛弃,高端酸奶卖不动了
高端酸奶卖不动了。
前几年的酸奶是家庭冰箱囤货标配,商场里卖的酸奶多是16小杯一组的规格,一组的价格在20元左右,饭后必来一小杯,2元不到能买来这短短一分钟的快乐。
近几年酸奶的价格突飞猛进,商场里的酸奶规格变成3小杯一组,价格却没低多少;而路边便利店专门的酸奶柜内,随便拿一瓶酸奶都是8元起,标价还不明显,结账时包你吓一大跳,简直就是“酸奶刺客”。
更不用说线下酸奶专卖店,30块一杯的茉酸奶,60块一杯的Blueglass了,二者相当看好消费者的钱包,价格一个比一个高。
不过价格越来越贵,质量好像在倒退。
号称0添加的简爱收到大量消费者投诉,称饮用后出现了呼吸道与消化道的不适症状;卡式酸奶被曝酵母超标60倍;茉酸奶更是被曝光使用植脂末原料、偷工减料等等。
负面舆论桩桩件件,消费者恍然大悟:原来我花更多的钱,买到的是并没那么健康的酸奶。
于是消费者舍弃了饭后一小杯的习惯,酸奶的销量腰斩;品牌只好大力促销,企图挽回愈加惨淡的销量。
为什么酸奶在前几年能够越卖越贵,如今却卖不动了?
被消费者抛弃的高端酸奶,还有机会翻盘吗?
酸奶高端化
越健康越贵
酸奶的涨价,始于2015年前后。
在此之前,酸奶价格在每100mL1.5-3元的区间范围内,而又由于国内的冷链运输尚不成熟,奶制品企业多将重点放在常温酸奶上,鲜少有人专攻低温酸奶领域。
直到法国品牌优诺在中国市场推出每135mL8元的“奢侈品”酸奶,在上海成功收割中产消费群体后,低温酸奶的风才在一二线城市吹起,大批国产酸奶品牌冒出,大家不约而同地挤入贵价酸奶赛道。
2015年,我国酸奶企业注册数高达1282家,同比增加270%。
为了让消费者接受变贵的酸奶,品牌们开始打造全新产品概念,试图把酸奶往健康方向引导,比如在包装盒最醒目的位置打上“0添加”、“5种益生菌”、“100亿双歧杆菌”等标签。
彼时恰好处于经济上行期,消费者们开始关注食品品质与健康,有机蔬菜就是在那时候火起来的,所以,高端酸奶的出现直接踩中需求点,消费者心甘情愿花更多钱为这种听起来更加健康的酸奶买单。
2017年,国内酸奶销售额超过纯牛奶,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尝到甜头的品牌们愈发坚定走高端路线的决心,开始在配料上猛猛创新,除了在酸奶里加入各式各样完全听不懂的独门菌种外,添加物更是五花八门:花青素、白芸豆... 往里头加入的“健康元素”越多,酸奶的价格越高。
而又由于竞品越来越多,品牌们花在营销上的钱水涨船高,既要请明星代言,还要请网红推广,甚至还得冠名各类综艺、电视剧,这部分花销最终还是落到消费者头上。
但就算如此,高端酸奶品牌方们的口袋还是越来越鼓:普通酸奶毛利率只有20%-30%,高端酸奶的毛利率高达60%-70%。
于是货架上的普通酸奶越来越少,不管消费者们到底需不需要,所有品牌铆足了劲往酸奶里加入各种“健康”,把酸奶价格越抬越高。
高端酸奶的矛盾处境
酸奶品类最开始其实是想走功能路线的,但由于彼时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并没有那么充足,为了控制成本,酸奶内的有效成分添加量并不达标,市场也不认可酸奶的功效。
为了增加销量,酸奶品牌开始往零食化的方式拓展,往里加入糖和各种改善口味的添加剂,优化酸奶的口感与风味。
零食路一走,就很难回头。
零食在消费者的心智里,只能作为偶尔的饭前饭后消遣,必须性、日常性都是很低的;并且消费者购买零食的预算绝对不会太高。
这导致了高端酸奶这两年的处境相当尴尬。
一方面,它想让酸奶回到功效路线,所以有益成分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但国内目前对于其添加的各种菌群的了解过于淡薄,也很难去界定里头的添加物是否真能让人变得健康,这条路显然没那么好走,消费者观念也没有那么容易转变。
另一方面,作为零食,它太贵了,十块钱一瓶的酸奶几口就能喝完,还容易挂壁产生浪费;加几块钱买的咖啡奶茶却可以喝一下午。
线下店现制酸奶也是如此,就算Blueglass的酸奶瓶子上印满了营养成分,大部分消费者也只会把它当作健康版下午茶,并不会长时间坚持饮用看它到底能给身体带来什么改变。
所以在大众对酸奶价值并不明确时,高昂的价格与低获得感之间的矛盾,容易令消费者觉得不值。
再加上消费降级,酸奶在这两年市场份额快速回落,据马上赢数据,今年一季度线下酸奶品类整体销量下滑12.7%,高端酸奶彻底跌下神坛。
放弃0添加
酸奶功效化
在日本,酸奶是其百姓日常饮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他们来说,酸奶是万能的,可以增强肠道活力、提高免疫力、补充胶原蛋白、抗衰、减轻压力等等,在疫情期间,日本超市最先供不应求的商品是酸奶。
日本乳企对于酸奶的开发也非常深入,除了将酸奶口味多元化以外,还进一步细分开发了防痛风酸奶、控三高酸奶等产品,彻底将其功效化。
而国内品牌对酸奶的开发其实还停留在表层阶段,市面上的酸奶似乎只有口感和口味上的差别。
近段时间爆火的希腊酸奶碗,消费场景是线下,消费群体是减脂戒糖期人士,消费原因是酸奶碗的饱腹感强,可以作为代餐,这块需求显然是线上酸奶品牌难以做到的。
如今各家酸奶品牌主推的0添加酸奶,主要消费群体同样是减脂戒糖人士,但因为它很稀,并不能做到具有饱腹感,不能代替正餐,还是只能作为零食选项,这显然与品牌希望走的路径背道而驰。
所以,与其执着于配料表是否0添加,倒不如换个路子,学习日本人逐渐将酸奶产品功效化,把酸奶变得日常、必需,即使这条路很难走,却也是当今酸奶品牌在未来能够重拾增长曲线的唯一办法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