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孙家栋和他的北斗梦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如今,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北斗都将始终伴我们左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北斗早已渗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一颗1厘米见方的芯片安装在共享单车里,人们就能很方便地搜寻到附近的单车,并规划好骑行路线。可以说,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正在向“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应用格局发展。
而提出这一应用格局的人,正是“两弹一星”元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自1958年留学归国始,孙家栋先后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领导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工作……60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北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在孙家栋院士富有传奇性的一生面前,我们希望通过有限的语言让你了解一个于爱国拥有无限忠诚,于科研拥有无限热情,于自己拥有无限谦逊的孙家栋。
阴差阳错进航天孙家栋出生于1929年4月8日,3岁时,随父亲迁往哈尔滨。1942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那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但中途因二战“失学”。1946年9月,他考入国民政府的锦州大学。1947年冬,解放军逼近锦州,学校受到影响,孙家栋回到沈阳。在归途中,他的一个念头,改变了他之后的人生方向。
1951年留学苏联前夕,时任空军俄文翻译当时,孙家栋经济窘迫,决定去找一位在沈阳的同学,也是他三哥的同学。在同学家,他巧遇在哈尔滨工作、出差过来的三哥。三哥告诉他,哈尔滨已解放,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很快恢复。孙家栋去了哈尔滨,1948年9月,他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工大预科班专修俄文。
1950年元宵节,很多同学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这天,孙家栋本来准备午饭后要去住在哈尔滨的姐姐家,但听说晚饭加餐有红烧肉吃,这使得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吃了晚饭再走,那年月能吃上红烧肉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正吃饭时,学校主管人员来到饭堂向学员们宣读通知:新中国的空军要招人,有意者可自愿报名。不满21岁的孙家栋当即填报了从军申请,当天报名、当天批准,当晚他便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去报到。
从飞机制造到卫星研制1951年9月,孙家栋因品学兼优,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在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了7年后,孙家栋本以为会和飞机打一辈子交道,没想到,回国后连飞机是什么样都没有看到,就被分配到了当时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总体部,那年“五一”节前,他第一次见到了时任五院院长的钱学森。
尽管处在一个“领导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年代,但当时的孙家栋脑袋里也还是转不过弯:“我学了这么多年的航空,去搞导弹?”这让孙家栋这批人感觉到压力很大,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热情。于是,没有更多的想法,他一头扎进了导弹研制的相关工作中,这一做就做了9年。而人生的转折,有时候来得就是如此突然。
为了确保1970年能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的目标,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这一年他37岁。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他,再次放弃自己熟悉的知识,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孙家栋为之一生的卫星事业,由此展开。
上世纪70年代孙家栋在卫星研制现场领导研制工作见证中国航天全过程来到空间技术研究院后,孙家栋提名了戚发轫、沈振金等18人,组建成首批队伍。这18人成为了后来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航天卫星十八勇士”。
经过数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全国人民欢声鼓舞。
之后,孙家栋所经手研制的卫星越来越多,并开辟许多新的领域,创下许多新的记录: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
1999年9月18日,孙家栋获得国家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同时受表彰的还有钱学森、邓稼先、任新民等人。
1999年9月18日,孙家栋获“两弹一星”勋章十年后,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29颗。孙家栋亲历、见证、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以来的全部过程。
军功章上有妻子的一半孙家栋与妻子魏淑萍的爱情故事放到现在就是一场浪漫的“闪婚”故事。1959年,经同学妻子的介绍,孙家栋与当时哈尔滨市立医院的内科医生魏淑萍一见钟情。25天后,孙家栋搭乘前往哈尔滨的火车,与魏淑萍见面。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在经过了100天的书信往来后,两个人就此踏入了婚姻的殿堂。
年轻时的孙家栋和魏淑萍婚后,孙家栋依然是一心埋在了靶场上,心心念念的只有他的一颗颗卫星。连妻子生下老二,他都不知道。魏淑萍出院,都是医院的护士找了辆板车将她和孩子拉回了家。但魏淑萍却不觉得心酸,心里想着的是这就是孙家栋的工作,她理解她更支持。
1994年11月24日,魏淑萍突发脑血栓住院,半边身子失去了正常控制。彼时孙家栋已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发射场的各项工作都已就绪,卫星发射恰好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魏淑萍生病的当天,发射场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唯独孙家栋不知道。一周后,卫星被成功地送入太空,孙家栋也因劳累过度,在随后赶回北京主持的与美国航天代表团的谈判会议上晕倒,同事们用担架把他抬进了附近的医院。
夫妻两人双双躺进了医院,却也“因祸得福”,在医院休养的日子成了他们婚后第一次朝夕相处最长的时间。孙家栋恢复后,请假在医院照顾半瘫痪的妻子。经过他的精心照料,一年后魏淑萍的身体居然奇迹般地恢复了。
1999年9月,当江泽民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回家后,孙家栋给妻子带上了奖章,并说:“这是你的奖牌,是我给你得的奖牌!”
孙家栋与魏淑萍在北京香山北斗的未来在应用作为北斗二代的总设计师,孙家栋认为,北斗一定是要大力发展,从当前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看,这种民族的产业和平台一定要自主,只有自主,才能可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生活幸福。
但航天说到底只是一个平台,他本身不会产生什么成果。“就好比汽车,汽车生产出来,不拉人、不拉货一样没价值,航天也一样,航天真正的效益要发挥出来,要靠这批应用航天成果的专家。”孙家栋说。
孙家栋指出,现在国家已经将卫星应用产业,提高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但是既然应用是产业,平台的任务就是“长期性、永久性、发展性”的储备,“如果产业发展起来了,平台没了,这怎么办?”
反过来,地面应用的不断丰富,也将促进天上平台的改进。因此,“北斗系统接下来要发展的话,要非常细心倾听地面有什么好的需求和要求。”
事实上,孙老最关注、最倾心的问题是北斗的应用,他再三重申“北斗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应用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当国家领导人询问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诠释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应用的意义和价值时,据说孙老睿智的回答:“如果说东方红卫星证明了我们有没有;神舟载人航天证明了我们敢不敢;嫦娥探月工程证明了我们行不行;那么北斗导航系统必须证明我们能不能,能不能用,能不能好用,能不能用好!”
在应用推广方面,孙家栋指出,首先是进行市场培育。“比如,对空间段的保证,不能说今天发六颗星,明天就坏三颗,那谁还买你这个终端机?一定要让用户觉得方便可靠。GPS在市场上有如此大的份额,你不可能把它都挤出去。我的想法是,加强和美国GPS的联系,尽量做到交互操作,同时不影响我们系统的独立自主。也就是做到兼容,让我们的用户机既可以接受GPS的信号,又能接受北斗的信号,两个信号可以同时综合使用,提高精度。当然相关终端也可以关闭GPS功能,独立工作。”
孙家栋强调,我们使用的所有终端设备,要特别强调国产化。假如到了2020年,“北斗”的产值是4000-5000亿元,而其中有3000亿元是买外国的零部件回来组装的,中国的附加值就1000亿元——“咱们千万别干这个事。”孙家栋说,“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要下决心。”
他也非常客观地告诫我们,北斗尚不能一下子和GPS并驾齐驱,因此,北斗和GPS兼容导航而不是多模切换更有意义和价值。“和GPS抗衡,我们还有十分漫长的路要走。”
孙家栋与中海达董事长廖定海在第二届卫星导航年会上交谈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北斗迈出的这一大步,背后凝结着无数如孙家栋一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和无私奉献。
孙家栋检查北斗工作北斗之梦,不再遥远
航天赤子,爱国情长
北斗之路仍在继续
本文授权转载自“中海达讯”微信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中海达讯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