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年的回响⑫︱一口带有弹孔的“救命锅”

2024-10-30 09: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我去过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我记得草鞋、草帽,还有一口有洞的行军锅。”于都县黄麟乡太南小学的教室里,一名学生高高地举起手,向老师钟兴东说起自己的所见所闻。

▲学生向钟兴东说着在纪念馆的所见所闻。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学生口中那个带有弹孔的行军锅,正是钟兴东的爷爷钟伦扬留下的。苏区时期,于都县有34万余人,其中6.8万余人参加红军。这个充满了红色基因的地方,处处有红色印迹,家家诵红色故事。如今,行军锅静静地躺在纪念馆的展柜中,折射着那个硝烟弥漫战场上的军民鱼水情。

“革命年代,红军战士来到井塘村时,我们家打扫了几间房,腾给红军战士住。”钟兴东曾听父辈说过,当时红军战士时不时帮助村里人劈柴挑水,和村里人一起唠家常。一来二去,村里人和战士们相处融洽。

为了激发苏区军民的革命斗志,1935年2月7日,留守苏区的红军在井塘村举行了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次文艺会演,万余名群众与红军战士一同观看了这场“告别演出”。演出之后,中共中央分局召开了突围动员大会。项英、陈毅等领导人根据相关指示,将留守苏区的红军化整为零,兵分九路进行突围。

临行前,驻扎在井塘村的中共中央分局负责人项英,拎着一口锅对房东钟伦扬说:“老钟,部队要奔赴新的战场了,我们这次行军要轻装上阵。这几天,给你们家添了不少麻烦,这口锅就当作红军的一份礼物送给你们了。”推让再三,钟伦扬最终收下了这口行军锅。

红军走后不久,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地进了村。在他们挨家挨户搜查时,钟伦扬想起那口铜锅正在煮东西,要是被查出来就不好办了。他趁敌人不注意,偷偷溜回家,也顾不上锅热烫人,背上锅就往屋后的大山跑。

“站住!站住!再跑就开枪了!”敌人发现有人往山上跑,举枪打了一枪,子弹打在锅上,钟伦扬应声倒地。敌人以为他被打死了,便没有追上去。幸运的是,子弹穿过锅并没有击中钟伦扬的要害,他只是受了点轻伤。之后,他在洞内躲藏了好几天,始终没将锅的来历告诉任何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的行军锅。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敌人撤离后,爷爷把被枪打了个洞的锅背回了家,由于无法再使用,他便把这口锅保存起来留作纪念。”钟兴东说。

新中国成立后,钟伦扬去世了,钟兴东的父亲把这口珍藏的锅,捐献给了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如今存放在纪念馆里。钟兴东告诉记者:“这口锅是战场物品,是我们家与红军的联系,更是战争残酷的证明,我们必须让更多人看到!”

红色故事不能只停留在纸上,更要印在人们心中,是钟兴东的教学理念。他说:“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带学生们去纪念馆,实地看看红色老物件、听听先辈的革命故事,让他们感受革命先辈的千辛万苦,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像钟兴东这样一代代人的讲述下,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推荐

阅读

原标题:《90年的回响⑫︱一口带有弹孔的“救命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