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川菜为什么好卖?秘诀就在这17种神秘香料

2024-10-30 13: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红厨编辑部 红厨网

川菜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有着自己的风格。所谓“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取材广泛、调味多变,以善用辣椒、花椒等香料调味著称。下面,就跟着红厨网一起看看,川菜烹饪中都有哪些特殊香料吧。

作者:刘浪

编辑:长乐未央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紫草

紫草别名山紫草、紫丹、紫芙、藐、地血、鸦衔草、紫草根,是紫草科紫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春秋季节采挖后除去泥沙,经过干燥处理后即可使用。

紫草在川卤凉菜中具有防腐、去腥的作用,同时可以让卤制食物上点色,特别是在川菜里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它能让食物拥有鲜艳的紫红色,不过用的时候要控制好量,要不然颜色太深可就不好看。

荜菝

荜菝是胡椒科植物,分布于云南东南至西南部,其果穗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呈颗粒状。

荜菝果穗有特异的香气,味道辛辣,一般被用作香料,多用于烧、烤、烩等菜肴,能够有效地祛除动物原料的异味,尤其适合做卤味的香料,有正味增香的作用,以肥大、饱满、坚实、色黑褐、气味浓者为佳。

除了川菜卤水,荜菝也常用于粤菜卤水和重庆火锅料的配方,在福建、云南、广西、广东等地较多使用。在西餐里,荜菝的香气比胡椒更富有层次,也会和其它香料一同制成复合香料。

川枳壳

枳壳是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栽培变种主要有黄皮酸橙、代代酸橙、朱栾、塘橙。

枳壳产地很多,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均产,四川种纯、质优,称为川枳壳,以外果皮色绿褐、果肉厚、质坚硬、香气浓者为佳;湖南产量最大,但湖南货瓤囊多,中果皮薄,市场普遍认为其质量不及江枳壳、川枳壳,所以产地优选江西和四川。

川枳壳在川味凉卤菜肴中具有除腥臭味、膻味、增清香的作用,能够为食材增加浓郁的香味,其独特的辛辣气味能够渗透到食材中,使其更加香醇可口。但因枳壳味苦,每次使用在卤水中不能放太多。

甘松

甘松,又名甘崧、甘松香、香松、甘香松,成都人称为香草,为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质量以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的为佳,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作用。

甘松的味道辛辣而带甘味,近似强烈的松节油气味,性质温和,具有清凉感。

甘松在麻辣火锅和四川卤水里主要是提味的,卤牛羊肉的时候用它特别合适,具有除腥解膻的作用。在四川地区,甘松与兔肉被认为是绝配。不过要注意量的把握,一次用量不宜超过5克,否则香气“腻人”。

青皮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称“个青皮”。

青皮以个均匀,体重皮厚,内瓤少者为佳;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称“四花青皮”,以外皮青,内色白,香气浓者为佳。

青皮气香、味苦辛,作用与陈皮类似,常常在川卤中作去腥、和味、增香用。

四川灵草

四川灵草为近几年广泛用于火锅的一味香料,因为市场所售皆为干品,故不好辨认。经过多方请教,灵草又叫灵香草,又名零陵香,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属多年生草本,干品有浓烈香气,性味甘平。

灵香草的味道十分的浓郁,回口甘,带着一点苦涩,气味上和甘草很不一样,甘草是甘中带甜的。

灵草能激发卤菜的香味,让食材的香气更突出,而且还特别柔和。它里面蕴含着香豆素芳香油,那独特的香气,还有微微的回甘。

灵草常用在麻辣火锅中提香,不仅可以用于麻辣口味的配方,在油腻度较高的卤水中使用,可以提升卤水整体的鲜度,很大程度的改善味道发闷的窘况,这种用法有点类似于香茅草用于普通的卤水中,只是灵香草的用量应该更加少些,一般用量不超过5克。

另在个别地区也会将甘草称作灵草,采购时需注意区分。

排草

排草,又名排香、香排草、排草香,为报春花科植物细梗香草的全草,喜生于山地斜坡草丛中,茂密的林边及林下,分布于四川、湖北、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

排草有特殊的香气,其干制根茎常用作香料,在麻辣火锅和卤水中较为常见。

排草在卤水制作过程中,有助于延长食材的保存时间,可起增香、防腐的作用,还能起到平衡或中和各种香料的药材气味,使各种香料的香味能够互相融合,达到合力出香的目的,而在麻辣火锅中用量不宜过多,3-5克即可。

木香

木香是菊科植物云木香和川木香的通称。

云木香又名广木香、木香、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属菊科风毛菊属,主产南亚高山地区,包括中国四川(峨眉山)、云南等地。川木香又名铁杆木香、槽子木香,是菊科川木香属的植物,产于四川故名。

云木香、川木香均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多生长在高山草地和灌丛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木香可以增加酱卤制品的复合香味,其中云木香气味芳香,性温、味甘苦、稍具刺舌感,而川木香气味芳香而特异、味苦,烹饪主要用云木香,在卤制的香料包中添加后可增加复合香味,但如果过量会使整个卤汤的味变杂,且有刺舌感,它的用量约在0.008%—0.4%左右(与原料比)。

香菜籽

香菜籽也就是香菜的果实,又名芫荽籽、松须菜籽、胡荽籽,一般当香菜长至开出白色小花后,过不久就会结出果实。

香菜籽为双圆球形,表面淡黄棕色,成熟果实坚硬,气芳香,带有温和的鼠尾草以及柠檬的混合香味。香菜籽磨成的细粉可用于许多食品调味中,是烹调的理想香料之一。

香砂

香砂又名川砂仁,是一种植物果实,气味辛凉,常被用作香料。香砂用于烹调有增浓、增厚复合香味,压异之效,常与桂皮、八角等香料一起作炖煮肉类的香料用。

另外说明的是香砂和砂仁不是一种东西,外形很相似,只是香砂大一点,外皮薄。而砂仁小,外皮厚、坚硬。两种东西都是香料、中药,而气味并不相同。

黄栀子

黄栀子又名栀子、黄栀、山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产于四川、江西等地,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黄栀子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次之。

黄栀子是食香料,其气味芳香浓郁,在川味凉卤菜肴中具有调色、增香的作用。

崇州郁金

崇州郁金,四川省崇州市特产,崇州也是中国唯一的“郁金之乡”。

崇州郁金是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块根,具有内胆小、肉厚、质硬,切片后肉不分离,不松散,成晶片状,总姜黄素、总挥发油含量高的特点,特别是其颜色有点像“鸡蛋黄”,比姜黄要鲜艳许多。

崇州郁金有特殊香味,味辛微苦,它着色能力很强,能为菜肴镀上诱人的金黄色。

除了着色的能力外,郁金对于一些辛辣香料,例如胡椒、荜菝都有不错的增益效果。

郁金比较适用于熬制的烹饪方式,郁金的加入会使得熬制后汤汁变得粘稠,这样一来有利于带动其他香料香气对于食材的附着,从而提升整体香气的附着能力。

新店七星椒

新店七星椒是四川省的特产,素以辣素重、回味甜而闻名,这种辣椒放在1米的视线内,常人就会有泪水熏出。

中国吉尼斯总部考察认为新店七星椒是中国最辣的顶级辣椒。七星椒冲用于卤菜或者炒制火锅底料、香辣底料。一般需要先用热水煮成糍粑辣椒再使用,这样辣味比较柔和,吃了不容易上火。

二荆条辣椒

二荆条辣椒分青、红两种,以双流牧马山二荆条和西充二荆条最为有名,是正宗川菜中不可缺少的香料,豆瓣和榨菜等产品必须用二荆条辣椒作为重要原料。

二荆条辣椒椒角细长,椒尖有“J”形弯钩,椒果外形美观、晶莹碧绿,制作的红油色泽红亮,能自动向盘边溅射上爬,口感辣度适中,味道香浓,椒香四起,鲜红透亮。夫妻肺片、红油抄手、毛血旺、水煮鱼等名菜都少不了红油。

子弹头辣椒

子弹头辣椒是朝天椒的一种,朝天椒是对椒果朝天(朝上或斜朝上)生长这一类辣椒的统称,具有椒果小、辣度高、易干制的特点,是川菜中重要的调料之一。

子弹头辣椒的产量非常高,所以很多地区如贵州、四川等地都有种植,香味浓郁,是一款香辣兼备而且香辣度均衡的辣椒。

野山椒

野山椒俗称指天椒,主要用作菜肴烹调、配菜的佐料,辛辣副食品的调料。野山椒既可以鲜食也可以干食,还可以加工制成罐头食品,野山椒罐头,市场畅销,供不应求。

四川野山椒多以泡为主,泡过的野山椒俗称之为“泡野山椒”或“泡椒”。在川菜中如野山椒炒牛肉、野山椒鱼头、泡凤爪等皆有使用。

藤椒

藤椒学名竹叶花椒,又名万花针、白总管,由于其枝叶披散,延长状若藤蔓,故称藤椒。藤椒果实完全熟时为青绿色,故还有青花椒的别称,具有清香浓郁、麻味绵长的独特风味。

藤椒与花椒从外观上看是一样的,所以有好多人分不清楚藤椒和花椒,张冠李戴是常有的事,其实藤椒和花椒还是有区别的,藤椒在树上结的仔是像葡萄一样一串一串的,藤椒为青绿色,花椒在树上结的仔是一攥一攥的,花椒为绿色或暗红色(大红袍花椒)。

藤椒与青花椒相比,具有麻得纯正,没有青花椒的苦涩味,而且特别香,香味飘的很远,让人有一种闻香食欲大开的感觉,口味上藤椒比花椒更好。

由于川菜以善于用辣椒和竹叶花椒(藤椒)而著称,辣椒和更早前一直使用千余年的竹叶花椒(藤椒)是川菜烹调饮食的一大特色和代表,故在今天,西方对花椒的翻译,就是直译为“四川胡椒”,足见竹叶花椒(藤椒)和川菜在世界的影响。

以上香料的介绍还有需要补充的吗?欢迎大家来补充。

本文配图由图虫创意提供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原标题:《川菜为什么好卖?秘诀就在这17种神秘香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