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奥地利的海岸线,一夜清零
今天的奥地利与海洋无缘,全国距离地中海最近处也有80公里的距离。
但是在100年前,奥地利(奥匈帝国)还有着209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4023公里的岛屿海岸线,以及亚得里亚海最大的港口——的里雅斯特港。
▲奥匈帝国
奥地利甚至还拥有一支包括3艘无畏舰、9艘前无畏舰在内的海军。
▲1897年奥地利滨海区(粉色)
但却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18年11月奥匈帝国解体成4个小国,原属于奥地利(奥匈帝国)的海岸线大部被划分给新成立的南斯拉夫,小部分割让给了意大利。
从此奥地利丢失了全部海岸线,彻底变成了内陆国。
▲奥地利在20世纪一战前后的对比
经过二战后的领土变迁和冷战后南斯拉夫解体。昔日奥匈帝国的海岸线,今天大部分属于克罗地亚,小部分属于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
那么奥地利为什么会失去海岸线成为内陆国呢?
一、从“内陆边区”到濒海国
今日奥地利的主体民族是德意志人,奥地利在历史上也曾长期属于德意志文化圈和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3个世纪中,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逐渐取而代之,成为西欧的霸主。
▲法兰克王国
公元8世纪末期,法兰克帝国的查理大帝东征,顺势将奥地利地区纳入囊中。当时的奥地利位于法兰克人势力的最东端,因此被称为“东方边区”(拉丁文:marchia orientalis)。
查理大帝死后,庞大的法兰克帝国分裂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东法兰克王国继承了查理大帝的皇帝称号,演变成神圣罗马帝国,即德意志民族国家的雏形。
▲查理大帝死后分裂成三部分的法兰克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所统治的德意志地区,在历史上受罗马文化影响不深,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统一政权的先例。因此帝国只是个众多地方诸侯的联合体。皇位在强大诸侯之间传承。
而此时的奥地利也转而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边地伯爵。
公元996年,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奥地利”一词(古德语:Ostarrîchi,即“orientalis”拉丁文“东方”的古德语译名)。
最早统治奥地利边区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巴奔堡家族。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由边地伯爵升格为公爵,奥地利公国从此开始成为帝国内部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奥地利处于德意志民族的最东端,周边都是异族分布:
▲奥地利四周的民族分布
其北部是西斯拉夫人建立的波西米亚王国;
东部是马扎尔人建立的匈牙利王国;
南部是南斯拉夫人建立的卡林提亚和卡尼奥拉公国。
复杂的民族环境,深刻影响了奥地利的历史发展。
为了壮大国力,巴奔堡家族的公爵们于1155年迁都多瑙河畔的罗马旧城“文多波纳”,并改名为维也纳;利用多瑙河发展水运贸易贸易。
▲多瑙河与维也纳
但是多瑙河主要流经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注入黑海;奥地利仍然缺乏直接通向地中海的出海口,与地中海贸易圈联结在一起。
随着商业的繁荣,货物海运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时的“内陆边区”奥地利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将眼光放向出海口。但在巴奔堡时代,奥地利没能获得出海口。
1246年巴奔堡家族的最后一任奥地利公爵“好斗的腓特烈”在与匈牙利人作战时身死绝嗣。公国贵族推选波西米亚国王奥塔卡尔担任奥地利公爵。
▲神圣罗马帝国里的波西米亚
奥塔卡尔将波西米亚和奥地利连为一体,又顺势控制了南部的几个小公国,成为帝国内强大的诸侯。
这也是奥地利公国历史上的首次“扩容”,以德意志人为主体的奥地利第一次与西斯拉夫人建立的波西米亚连为一体,这在神圣罗马帝国中也是独特的存在。
▲奥塔卡尔的领地范围
这威胁到了刚当选为帝国皇帝的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一世的地位。为了削弱奥塔卡尔的力量。
鲁道夫一世集合帝国军队,于1278年在维也纳东北部的马尔什原野击败了奥塔卡尔,夺取了奥地利公国,从此开启了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时代。
哈布斯堡家族的“老巢”在瑞士北部的“鹰堡”,即“哈布斯堡”。考虑到其他领地较为分散,而奥地利领地较大,又僻处东部,受其他诸侯影响小。
再加上新兴的瑞士联邦不断挤压哈布斯堡王朝在瑞士北部的领地,14世纪后,哈布斯堡王朝失去了鹰堡,转而将东部的奥地利作为主要基地。此后哈布斯堡王朝长期把持皇帝权位,维也纳也成为帝国事实上的首都。
▲1282年-1400年奥地利领土扩张
获得帝国力量做背书,奥地利开始快速向南扩张。1335年阿尔贝二世合并了南斯拉夫人的卡林提亚和卡尼奥拉两公国。
其中卡尼奥拉公国有一小段亚得里亚海的海岸线,虽然很短、聊胜于无,但这是奥地利第一次接触到海洋。
▲奥地利向南获得的亚得里亚海海岸线
1374年,地方势力将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伊斯特拉半岛上的帕津城堡献给奥地利,海岸线进一步扩大。
奥地利公国也再次迎来扩容,这一政治体内同时存在着德意志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三大民族,这也使奥地利国内的民族分布更加复杂。
二、强邻环伺,扩张受限
14世纪时,哈布斯堡王朝诸帝为了确保皇位传承,授予国内诸侯大量特权,导致帝国分裂态势加剧。原臣属于帝国的北意大利地区分裂为诸多城市邦国。其中最靠近奥地利的就是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建城始于公元5世纪。威尼斯人利用水城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运贸易,其商业势力逐渐从意大利北部沿岸地区扩张至整个东地中海,建立起强大的海军。
▲威尼斯共和国本土及殖民地势力
14世纪末,威尼斯共和国为了垄断海运贸易,向亚德里亚海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宣战,的里雅斯特市民为了自保,于1382年举城内附奥地利公国。
就这样奥地利兵不血刃地从威尼斯人手里获得了亚得里亚海的重要港口和贸易中心——的里雅斯特,大量的商品经由这座海港走向地中海和亚非,奥地利也从此正式成为濒海国。
▲的里雅斯特
但威尼斯的势力依旧强大,到了15世纪,威尼斯国势达到鼎盛,控制着意大利东北部大量领土和亚得里亚海北部几乎所有的港口,控制人口达250万;成为奥地利扩张海岸线,扩大海洋力量的主要阻碍。
此时的奥地利才是个刚刚进入“海洋圈”的新手,海上力量完全无法与威尼斯相比。只能通过“蚕食”的方式拓展自己的海岸线。
1452年奥地利以继承方式,从南部的意大利人建立的阿奎莱亚主教区,取得了临海的杜伊诺城堡。
▲杜伊诺城堡的位置
1466年,奥地利又以赎买方式,从南斯拉夫人建立的克罗地亚王国取得了里耶卡港。
1511年,帝国皇帝兼任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与威尼斯共和国的战争中取得临海的格拉迪亚斯城;1516年奥地利又从威尼斯共和国取得了弗留利港东部地区。
15世纪中期至16世纪初期,奥斯曼土耳其人相继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控制了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和北非等环地中海地区,成为东地中海地区新的海洋强权。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导致两个结果。
其一,向中欧的扩张直接导致匈牙利王国的瓦解。1526年奥斯曼帝国在莫哈奇战役中战胜匈牙利人,占据了匈牙利王国中、东部的广大地区。
匈牙利王国残存的西部地区,为避免被异教徒统治,被迫向西部邻国奥地利臣服,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附庸。
原属于匈牙利王国的亚得里亚海岸线,以及阜姆港也归于奥地利控制。这也是奥地利的第三次扩容,继德意志人、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之后,原属于匈牙利王国的马扎尔人和部分罗马尼亚人也进入奥地利政治体中。
▲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扩张
其二,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全面控制了东西方间的贸易商路,打破了威尼斯共和国的贸易垄断地位,导致威尼斯商业的萧条,再加上新兴的奥斯曼海军凭借帝国资源大量造舰,很快就取代威尼斯海军,成为东地中海新的海上霸主。
随着威尼斯的衰落,奥地利在亚得里亚海内的海上压力有所减轻,但在东地中海上,仍受到奥斯曼海军的压制。
▲威尼斯共和国与奥斯曼帝国对东地中海的争夺
整体来看,自14世纪以来,奥地利为促进海洋贸易发展,采取了诸多措施。尤其是的里雅斯特港,因其处于亚德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湾的最深处,优越的港口条件使奥地利尤其重视。
为了加强控制,自1382年开始奥地利就将的里雅斯特设为直属于哈布斯堡皇室的帝国自由市,并且吸引德意志人向其移民。
至17世纪末,的里雅斯特市城区的德意志人比例超越意大利人。但是在附属的郊区,意大利人的占比依然超过80%。
171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进一步将的里雅斯特设为自由港,希望以此振兴海运贸易与威尼斯和奥斯曼竞争,但由于奥地利没有掌握亚德里亚海的制海权,成效甚微。
这也导致奥地利的海岸线拓展极为有限,始终局限于亚得里亚海东北部沿海地区。
截至18世纪末,奥地利所控制的海岸线仅有卡尼奥拉沿岸,以及克瓦内尔湾沿岸地区。
▲1799年奥地利控制的海岸线
卡尼奥拉海岸线短窄,克瓦内尔湾内多岛屿分布,都缺少良港,不适合船舶停靠,再加上亚德里亚海环境封闭,这使奥地利无法充分利用临海的便利条件,间接错过了地理大发现的机遇,成为唯一没有大规模参与海外殖民的列强。
这也是奥地利只能成为大陆霸权而非海洋强国的重要原因。
▲亚得里亚海
18世纪中后期,中欧大国波兰立陶宛联邦衰落,奥地利伙同普鲁士和俄国参与了第一次和第三次对波兰的瓜分。奥地利迎来第四次扩容,大量波兰人和乌克兰人被整合进奥地利君主国。
三、短暂的海权曙光
18世纪末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奥地利的海权情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797年拿破仑率军入侵北意大利,彼时的威尼斯共和国已经衰落到只能靠旅游业维持国家运转的地步,领土也只剩下威尼斯本土、亚得里亚海东部沿岸地区和爱奥尼亚群岛;旋即被拿破仑大军征服。
▲拿破仑帝国
当时的奥地利与英国、普鲁士王国、西班牙、荷兰、撒丁王国等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妄图干涉法国革命。
作为法军统帅的拿破仑为了拉拢奥地利,在占据战争优势的情况下,主动与之签订签订《坎波福尔米奥条约》,将所征服的威尼斯本土、亚得里亚海沿岸的伊斯特拉半岛、达尔马提亚地区割让给奥地利,以此换取奥地利脱离反法同盟。
这使得奥地利的海权情况大为改善。
▲《坎波福尔米奥条约》签订后奥地利从法国获得的沿海领土
1798年奥地利背弃和约,再次对法宣战,相继参与了第二次、第三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反法同盟。
其中在第五次反法同盟中,奥地利大败,将所有沿海地区割让给法国,再次成为内陆国,直到第六次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后,奥地利才收复了《坎波福尔米奥条约》规定的沿海领土。
▲第五次反法同盟失败后,奥地利失去沿海领土成为内陆国
拿破仑战争不仅改变了奥地利的海权情况,也改变了国家结构。
1806年,在拿破仑的压力下,哈布斯堡王朝的弗朗茨二世皇帝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而将奥地利由大公国升格为帝国,把哈布斯堡王朝领地整合到奥地利帝国体系内,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的奥地利帝国
威尼斯本土归属于帝国下的伦巴第-威尼托王国。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被统一整合成帝国统治下的伊利里亚王国,1849年专设成奥地利滨海区,而的里雅斯特港由于地位重要,成为直属奥地利皇室的自治领地。
▲维也纳到的里雅斯特的铁路
此时奥斯曼帝国也已经衰落,奥地利帝国在亚得里亚海内再无敌手。奥地利走出亚得里亚海,称霸东地中海仿佛不再是梦。
为此,奥地利采取了诸多措施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海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兴建海军。早在1802年,奥地利就在威尼斯兴建了第一所海军院校,这所院校给奥地利培养了大批海军人才。
1857年至1859年奥地利海军的诺瓦拉号护卫舰搭载354名军官和船员,以及7名科学家完成了环球航行,成为奥地利海军重要荣誉。
1866年奥地利海军舰队在达尔马提亚外海的利撒岛附近成功击败了数量超过自己的意大利海军舰队。奥地利舰队击沉了两艘意大利铁甲舰,而自身没有受损。这极大地鼓舞了奥地利建设海军的热情。
▲击败拿破仑后,奥地利重新控制了沿海地区
但19世纪中期的两场民族统一运动打破了奥地利的海洋梦。
19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在政治上依然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七个邦国,他们都被欧洲大国所控制:其中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被西班牙控制,中部的帕尔马、摩德纳、托斯卡纳等小邦国以及教皇国受到法国的控制,东北部的伦巴第和威尼斯则被奥地利所统治。
▲拿破仑战争后,意大利依然四分五裂
只有西北部的撒丁王国保持独立。彼时的撒丁王国利用港口发展商贸,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也希望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使资本主义制度推进到整个意大利。
1852年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开始计划统一意大利。1859年,撒丁王国以将割让都灵、萨伏伊割让给法国为代价,依联合法军击败奥地利,收复了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统一了意大利北部。
这使得奥地利帝国失去了威尼斯的海岸线和优质良港,海权发展受到极大削弱。不仅如此,1860年至1870年撒丁王国相继兼并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其他邦国,完成国家统一。
这使得一个比威尼斯共和国还要强大数倍,且拥有亚得里亚海近一半海岸线的海权国家出现在奥地利帝国侧翼,严重限制了奥地利海权和海军的发展。
▲意大利统一导致奥地利失去威尼斯海岸线
与意大利类似,19世纪的德意志分裂为三十多个邦国,德国人民迫切希望国家统一。
而作为德意志传统领袖的奥地利对待统一态度消极。于是德意志东北部的普鲁士王国扛起了统一的大旗。
普鲁士通过1866年的普奥战争,将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之后又在1871年击败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之外的德意志诸国。
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帝国兴起,对奥地利帝国形成强大的压力,进一步分散了国家资源,严重影响奥地利的海权发展。
▲普鲁士领导德意志统一,削弱了奥地利实力
同时,奥地利国内形势也发生变化。1867年,由于奥地利被普鲁士击败,国内民族暴动频繁,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向国内第二大势力——匈牙利贵族做出让步,哈布斯堡王朝将匈牙利升格为与奥地利帝国平等的王国,由此单一制的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
▲普鲁士领导德意志统一,削弱了奥地利实力
随着国内众多少数民族民族情绪和独立运动兴起,奥匈帝国大量资源被内耗,再无力支撑大的海权计划。
直至19世纪末,奥匈帝国海军仅拥有3艘无畏舰、9艘前无畏舰,9艘巡洋舰、19艘驱逐舰、60艘老式雷击舰以及6艘潜艇;其规模远小于英、法、美、德等主要列强,只能“蜗居”在亚得里亚海内与意大利海军“小打小闹”。
▲奥匈二元帝国
四、一战解体,成为内陆国
奥地利(奥匈帝国)从一个面积67万平方公里的濒海帝国退缩成为一个仅有8万平方公里内陆小国,直接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而奥地利并不无辜,因为奥匈帝国也是一战爆发主要肇事国之一。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十九世纪,曾经强盛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衰落,巴尔干半岛上曾经被土耳其人征服的各民族纷纷独立,建立起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新兴国家。
▲奥斯曼帝国撤出巴尔干后的局势
与此同时,海权受挫转向陆权的奥匈帝国开始“南向”转移扩张方向,试图填补奥斯曼帝国撤出后,留下的权利真空,独享“巴尔干”。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原属于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地区,这是奥地利的第五次扩容。
这就与同样觊觎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发生矛盾。塞尔维亚希望与波斯尼亚合并,进而形成一个南斯拉夫人的统一国家,而奥匈帝国则希望灭亡塞尔维亚,以消弭国内斯拉夫民族的反抗。
▲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
矛盾的升级导致1914年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
最终经过一连串外交连锁反应,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战争中,奥匈帝国和自己的同宗兄弟——德意志帝国同一阵营,对抗英、法、俄三大强权。高昂的战争成本超过了奥匈帝国的承受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的同盟国(红色)和协约国(绿色)
同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错误的民族政策也为帝国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奥地利僻处东部,距离德意志核心区较远,德意志人的数量本就不多。又经过了五次扩容,民族成分极其复杂。素有“布头帝国”的外号,比喻国内的民族就像布头一样繁多。
哈布斯堡王朝无力以数量并不占优的德意志人去同化异族。典型的例子就是早在1335年就并入奥地利的卡奥尼拉公国,其主体民族是南部斯拉夫人,但直到一战前,仍然没有被德意志人同化。
再加上奥地利的领地多是通过联姻继承的方式兼并,并不是通过战争占领,这种兼并融合程度不高,也不利于对异族的同化。
这导致战前的奥匈帝国内有十多个民族,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人口占比超过50%,占据统治地位的奥地利德意志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4%,第二位的匈牙利人也只占20%。
复杂的民族关系极其脆弱,全靠庞大的军警镇压,以及帝国老皇帝弗朗茨一世卓越的个人能力维持。整个国家仿佛一只火药桶,只待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危机点燃,就会爆炸。
▲1910年的奥匈帝国的民族分布
1918年这个时机到了。一战进入尾声,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阵营败局已定,大量的战争成本导致奥匈帝国国内经济陷于崩溃,社会矛盾尖锐,各民族为了逃避战争责任,纷纷谋划独立。再加上颇有威信的老皇帝弗朗茨已于1916年驾崩,帝国瓦解已无可避免。
1918年10月14日,奥皇卡尔一世宣布接受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承认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独立的权利,希望将帝国整合成类似于美国的联邦制国家。
但为时已晚,各民族开始自行其是,独立建国。
帝国北部的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紧随其后宣布建立共和国。
帝国西部的特兰西瓦尼亚与罗马尼亚合并。
帝国南部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宣布与刚刚复国的塞尔维亚王国联合,计划建立一个南部斯拉夫人的统一国家。
▲奥匈帝国的解体
奥皇卡尔眼看大势已去,黯然宣布退位。1918年11月奥地利本土也宣布成立共和国。至此立国六百余年的哈布斯堡君主国土崩瓦解。
帝国解体之际,沿岸地区都被非德意志人所占据。的里雅斯特郊区的意大利人大量涌入城区,压制了城区的德意志人,使得这座港口城市和同属于意大利人的伊斯特拉半岛双双归并到意大利。
亚德里亚海东岸的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地区,克罗地亚人占据主体地位,他们与塞尔维亚等其他各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组成了新兴的南斯拉夫王国。至此奥地利彻底失去了海岸线,成为一个封闭的内陆国。
▲1945年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作为战败国,将伊斯特拉半岛割让给了南斯拉夫
1991年冷战结束,南斯拉夫解体,原属于奥匈帝国的伊斯特拉半岛和达尔马提亚沿岸地区归属于新独立的克罗地亚,仅有科佩尔市短小的海岸线归属新独立的斯洛文尼亚。
▲现代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省(红色)
今日的亚德里亚海已经没有了奥地利的海岸线,只有一些建筑遗迹还保留着奥地利的印记。像是的里雅斯特市充满中欧风格的米拉马雷城堡、圣儒斯定教堂,述说着中欧帝国的风采。
▲的里雅斯特已经成为一座意大利城市
—(全文完)—
本文系 「环球情报员」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奥地利的海岸线,一夜清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