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棵神仙草,原来源于武义?

2024-10-28 21: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浙中武义南部宣平山区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的民间俗语谣谚:

牛头山三样宝,灵芝、吊兰、龙胆草。

——题记

武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南部,东与永康市、缙云县接壤,东北与义乌市交界,南与丽水市相依,西南与松阳县毗连,西与遂昌县为邻,西北与正北分别与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相接。武义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南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环山,峰峦连绵。境内山脉属浙中山系,包括西南部来自遂昌县界的仙霞岭山脉,东南部来自缙云县界的括苍山脉,东北部来自义乌和永康的仙霞余脉的八素山脉。

全县千米以上山峰有102座,西部西联乡的牛头山海拔1560.2米,为浙中金华市的第一高峰。牛头山森林覆盖率达99%,为次生原始森林,是瓯江主要支流宣平溪源头。牛头山森林公园总面积1292.52公顷,公园内保存着集中连片的万亩天然阔叶林资源,拥有植物1530种、野生动物265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8种、动物36种,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2005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牛头山天师峰(吴维康摄)

牛头山不仅是浙中第一高峰,而且还是一座道教文化名山。宣平原属处州,《处州府志》卷三·山川载:“牛头山,九峰层叠,又名九云峰,世传真人叶法善创庵于顶修炼飞升。后人建庙刻像奉之。”《旧唐书·方伎传》载:“道士叶法善,括州括苍县人。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城,将加爵位,因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侍甚厚。”叶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隋大业十二年(616)出生,中年作为道士征招入京,被封授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景龙观主、越国公,历经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是唐代道教符箓派的代表性人物,悬壶济世推崇养生的一代名医,匡国辅主倡导“孝道”的一代名臣。

石斛,别名金钗石斛、金钗花、吊兰、风兰、千年润等,是兰科石斛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如台湾、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四川、海南岛等省。

铁皮石斛性喜温暖湿润且较为阴凉的环境,常与苔藓植物伴生,适宜生长在山谷阴面的岩石上或寄生在山地林中树干上。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医典《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石斛功效,并将其列为上品:“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定志除惊……” 石斛是珍贵稀有的上品中药材,《道藏》将其列为九大仙草之首。

野生铁皮石斛生长繁衍靠无性繁殖,主要途径是分蘖,使得新、老枝得以更替。铁皮石斛分蘖能力虽然较强,可以通过根基部分蘖出小芽,然后发育成健壮的植株,但这种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分蘖枝一般只能延伸至根部周围10-20厘米的范围内。

野生铁皮石斛的生长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且繁殖很慢,自然更新能力差。铁皮石斛药用历史悠久,古代虽有人工培育,但栽培面积不大,而药材用量较大且以野生资源为主,所以铁皮石斛野生资源临近枯竭。2004年石斛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列为濒危植物,2019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21年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铁皮石斛多附生于海拔为480-1700米的潮湿山地林中树干或山谷的岩石上,地形大多为有斜射阳光反射的悬崖峭壁、沟壑纵横的小环境,常与苔藓植物伴生,其一部分根茎附着在寄主植物的身上,吸取水分、养分,同时又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另一部分根裸露在空气中,吸取空气中的水分。

武义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丰沛。牛头山区境内山峰连绵,千米以上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地形切割深度达200~400米,断崖、峭壁、险壑错综有致,森林茂密,古木奇树等遍布其中,很适宜铁皮石斛自然生长。如前述,宣平民间谣谚有云:“牛头山三样宝,灵芝、吊兰、龙胆草。”目前发现最早记载牛头山地区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的地方方志史料是撰修于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宣平县志》。

道光二十年刊印《宣平县志》卷十物产·药类

道光二十年刊刻《宣平县志》卷之十物产有:“石斛,俗名“吊兰”,丛生高山崖石上,根结甚繁,其茎叶生皆青色,干则黄色,开白花,节上自生根须。人有取来以砂石载之,或以物盛挂于檐下,经年不死,俗名千年润。”

这则记载十分明确告诉我们以下几点史实:

首先,浙中牛头山区有野生铁皮石斛生长分布;

其次,该地区在清代道光二十年刊印的《宣平县志》就明确记载了当地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史实;

再次,该地区民间对铁皮石斛的俗称“吊兰”之来由,就是根据民间对石斛的栽培古法——挂吊栽培法;

其四,流传于该地区的关于牛头山有三宝之俗谚,不仅表达出铁皮石斛仙草在当地人心目之中有崇高地位的事实,同时也是当地人对产自牛头山的铁皮石斛具有高品质药效的高度肯定。

距今184年前的道光二十年(1840)是《宣平县志》编撰者记录到该地区已有成熟人工栽培与利用铁皮石斛的时间。讨论与理清该地区铁皮石斛人工古法栽培历史的起源,我们必须清晰以下三个观察与讨论的重点问题。

首先明确宣平牛头山山区生长有野生铁皮石斛,说明该地区自然环境禀赋条件具备铁皮石斛的生长与繁衍。

其次,讨论当地人民何时发现与开始利用这一地区的野生铁皮石斛资源的时间。要准确回答宣平山区人民何时开始发现与使用铁皮石斛治病与养生的具体时间节点,这囿于具体文献资料的缺失,已无从查考。但是文明是趋同的,文明成果是共享的,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已有明确地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先民关于石斛药用价值的认知与利用的方法。

第三个问题,野生铁皮石斛资源稀缺,宣平山区对铁皮石斛这一珍贵的中草药是何时开始人工栽培,栽培的技术具有什么样的地方特色?这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展开讨论的关键问题。

光绪四年刊《宣平县志》卷二十·逸事

我们在检索编修于光绪四年(1878)《宣平县志》卷二十,发现这样一则标题为《龙窠》的历史逸事:

龙窠,在县西二十五里上堂殿。宋大观四年(1110)建,栋高三丈六尺,中无积尘。东首枅上有青草窠,至暑月常有水滴冷气袭人。土人谓之龙窠。至嘉庆十五年(1810)整修神像被画工误毁,窠落地视之似草非草翠色可爱,嗣后水滴遂绝。

怎样理解与解读这则关于“龙窠”的历史逸事?或许正是我们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宣平地区人工栽培铁皮石斛历史的一把钥匙。现代人类学在大量的人类行为与文化现象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人类对事物的理解与建构是建立在其文化视域范围之上的。伽达默尔指出:“视域就是我们看事物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谁不能把自身置于这种历史性的视域中,谁就不能真正理解传承物的意义。”所以我们要解读与理解武义南部宣平山区竹客村东西自然村上堂殿的“龙窠”的文化功能与寓意,我们就必须站在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视域的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

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竹客村东西自然村上堂殿(包剑萍摄)

在人类文化学研究文化变迁与传播研究方面,法国的社会学家福柯提出了人类知识考古学的概念与方法。他在代表作《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一书中提出:人类在文化交流与传播应用方面,遵循文化“秩序”“相似性”“同一性”原则,并以此来组织与展开“文化形构”以达到交流沟通的社交功能。所谓的文化“秩序”就是指文化的传统与规范,“相似性”与“同一性”就是文化交流与表达符号形构的借用组织原则。

宣平山区传统农耕社会是靠天吃饭的时代,祈盼风调雨顺是社群集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以村落都建有祭祀神庙。遇到久旱不雨的特殊年份,各个村的村民就会自发组织举行到当地俗信中的有龙王所居的神灵之所举行祈雨的民俗祭祀活动。这就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组织生产所必须遵从的历史文化传统秩序。根据民间俗信,龙王居于东海,所以依据文化同一性的原则,乡民自然就理解与认定掌管某一地方雨水的龙一定也是居住在当地山川一处地势险要,常年流水不断的深涧、深坑、深渊、深潭之中。在当地民众心目中,这些地方就成为大旱时节当地民众组织祈龙求雨俗定的场所。如《宣平县志》记载的就有西联乡牛头山脚的三笋坑,大溪口乡八仙岩下的龙潭脚,白姆乡龙潭背下的三潭等。围绕祈雨这一信仰民俗文化活动的核心,基于龙掌管雨水这一传统文化认知秩序,于是就衍生出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向龙祈雨的求雨仪式与文化解释。为了达到祈盼龙能及时布洒甘霖的目的,同时也强化举行这一仪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围绕这一集体性活动就产生出许多关于祈龙降雨灵验等传说、故事,以及相关的禁忌等等文化的样态。

那么对于处于高山之巅,没有深涧巨潭的乡村的乡民如何祈雨,向何地,向何物求雨?根据文化应用的相似性原则,人们自然也能用“借用”相关联的思维方式找出与龙王相关的器物来作为类似“龙渊”一样的文化构形来完成这一文化使命。如《宣平县志》所记载的位于宣平东北部的海拔900多米的俞源九龙山的乡民,根据大禹治水功成之后铸九鼎的典故,在求雨的神庙里供奉了一个大铁香炉以作为灵验的祈雨之物。此九龙山与香炉在宣平、武义、汤溪一带甚为有名。关于其求雨灵验之事,《宣平县志》亦有记载。依据文化的“同一性”与“相似性”原则,龙既然可以藏于渊,附与鼎,自然也可以居于巢,于是竹客村东西自然村上堂殿上的“龙窠”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乡民祈雨崇拜祭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象征有龙所居的文化构形。通过上述冗长的讨论,我们知道在一个文化区域内能作为这一具有特殊文化象征意味的文化构形——如“龙窠”、“铁香炉”等灵验之物,既不是当时某一工匠的个人巧思,也不是某一权威人物的个人意志,而应该是这一区域民间俗信集体无意识的象征表达。

根据光绪四年(1878)《宣平县志》卷二十逸事“龙窠”的所记载的内容,我们通过比较分析来讨论其文化形构形态的文化原型。其一,“龙窠”外型结构是长年碧绿的青草窠。其二,“龙窠”位于“宋大观四年(1110)建,栋高三丈六尺,中无积尘。”的上堂殿东首枅上。枅者,是横架于栋柱之上的建筑之构件。其三,“龙窠”至暑月常有水滴冷气袭人。其四,“龙窠”至嘉庆十五年(1810)整修神像被画工误毁,窠落地视之似草非草翠色可爱,嗣后水滴遂绝。

竹客村东西自然村上堂殿,坐落在村西侧,供奉的神祗是洞主兄弟及夫人、关公、土地。相传北宋大观四年(1110),松阳县丞李寮遇旱祈祷应验,遂立庙祭祀。该殿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咸丰十一年(1864)毁于兵乱,同治二年(1863)重建,留有《上堂殿碑记》。关于该殿“龙窠”逸事,1938年竹客村乡贤陈璋曾有题咏:“殿宇巍峨冠宣平,龙窠法雨显威灵;三村黎民叨恩泽,千载神像垂古今。”

宣平山区人工棕片包扎悬挂法栽培的铁皮石斛离土不干,可以靠其丰富的多须的气根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与养料,所以有“不死草”与“千年碧”的俗称。此外鲜活的铁皮石斛叶片似竹叶,其凌尖之上每天早晨有挂水珠的现象。这些神奇的特性,使它具备了充当民间祈雨文化信仰中所必须具备的灵验之物“龙窠”所需要的“相似性”文化要素——能空中出水。我们认为竹客村上堂殿的“龙窠”是作为该区域的村民为了彰扬与强化东西自然村上堂殿具有祈祷甘霖法雨有求必应的灵异之功能的需要,而利用当地人工栽培的铁皮石斛作为文化原型,依据他们能理解的文化传统的同一性与相似性原则而建构展开的一种体现民间祈龙求雨信仰文化的解析形构。

《易经》之中的《系辞》提出关于古人制造器物的原则:“制器尚象,备物致用”。何谓“制器尚象”?《系辞》第二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古人所遵从的“制器尚象,备物致用”的基本原则,我们有理由认为光绪四年(1878)《宣平县志》卷二十所记载的逸事“龙窠”就是一包以棕片包扎,采用传统古法悬挂在屋檐阳光不能直射处的阴凉处栽培的铁皮石斛吊兰为原型,根据这一地区祈龙求雨的风俗传统之需要而创构的民间文化构形。

综上所述:道光二十年(1840)刊刻的《宣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宣平山区人工栽培铁皮石斛已相当成熟的技术。光绪四年(1878)《宣平县志》卷二十逸事所记载的竹客村东西自然村上堂殿所谓的“龙窠”,是该区域民众以他们所熟知与理解的人工栽培铁皮石斛为原型而创造的一种关于向龙求雨的一种灵验文化构形。浙中牛头山区域宣平山区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传统技术在明清时期已相当成熟,其历史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宋竹客村东西自然村的上堂殿创建的北宋时期。浙中牛头山地区的人工铁皮石斛栽培技术经过漫长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民间石斛文化,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九大仙草石斛的人工栽培技术与应用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根据宣平山区民间草药医、民间采挖草药药农近20余人口述材料,将浙中武义牛头野生铁皮石斛的采挖,栽培传统技术及文化整理如下。

浙中武义牛头山野生铁皮石斛的传统采挖文化

宣平山区民间俗谚云:牛头山三样宝,灵芝、吊兰、龙胆草。牛头山是浙中第一高峰,方圆百里之内沟壑纵横,悬崖对峙,树木茂盛,形成一个适应铁皮石斛自然生长的良好地理环境。铁皮石斛,宣平民间称“吊兰”是宣平山区出产的珍贵野生药材。宣平山区的药农采挖铁皮石斛等珍稀药材时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业规矩,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草药采挖文化。

浙中武义牛头山区药农采挖野生的铁皮石斛之程序与方法以及习惯规矩。

巡山观花

宣平山区民间药农与草药医都有自己熟悉而密不示人的采药的山头区域。宣平牛头山野生的铁皮石斛都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因其茎杆高不盈尺与周围的植物同色,所以平时不易发现,只有在其开花时节才能明确其所在。山区药农要从山顶下到百米悬崖之下区采挖铁皮石斛,不仅要有专门的攀爬工具,而且十分危险,所以事前对崖下的铁皮石斛之生长之状况必须有一个基本了解。因此有经验的药农,就会在春夏之交,趁铁皮石斛开花之际进山观花,以观察野生铁皮石斛的生长之势,到入秋时节进山下崖采挖时心中有数。

采挖工具

宣平山区民间药农与草药医进山下崖采挖野生铁皮石斛需准备的工具。要准备好近百米有手臂粗细结实的用苎麻编制的绳子一根,俗称麻索。用竹杆制作,前端带有一只双构铁爪的近一丈(3米)左右的采药杆。此杆是采药者用绳子悬挂下到崖下之后,用其触抵崖壁使身体往外飞起控制方向与左右移动的重要工具。此外,一只扎于背上的竹编的药篓以及一把挂在腰间的砍刀。

采挖规矩

宣平山区民间药农与草药医采挖野生铁皮石斛的时节于铁皮石斛生长成熟的秋季。进山采药前要在祖宗与采药仙师牌位前点上明烛,献三炷清香,焚烧利市(草纸),祭拜祖先与采药仙师,禀明进山采药时间地点,祈求神明保佑进山采药平安顺利。宣平药农相信凡有好药材所生长之处,地势险要,均由山神与毒蛇等野生动物守护,所以进山时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也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敲打采药所用的工具,以免惊动山神。采挖吊兰一般由父子俩人进山采挖,父亲在崖顶守护悬挂放下悬崖的麻绳并负责接应,年轻力壮的儿子将麻绳捆扎于腰间,负责下崖采挖。野生的铁皮石斛生长在悬崖底横断凹陷处,采挖时只取用生长三年生以上茎丛,留下入春萌发嫩茎让其继续生长。宣平山区药农之间采挖草药都遵守“采老留嫩作药娘”的古训,野生铁皮石斛一般一处间隔3年一采的轮采制度。

吊兰价格

野生吊兰铁皮石斛的资源极为稀缺,而又有救命仙草之名,所以其民间售价也很高。药农采挖的宣平山区的一般草药论把卖,而野生吊兰铁皮石斛的则按条出售。据宣平老药农回忆,老规矩是一根鲜吊兰值十把普通草药。这与我国中药典所记载的自古以来石斛价格一直很高的事实是一致的。相传石斛之所以称“石斛”,正如《说文解字》的解释:“石,山石也,凡石之属皆从石”“斛,十斗也,十斗为一石,百二十斤”。两者均是量器,两字合起来应是“石斛”。可见如石之重,如斛之容,是古代医者对铁皮石斛价值的肯定。

浙中武义牛头山野生铁皮石斛人工栽培传统古法

浙中武义牛头山野生铁皮石斛人工栽培传统古法,根据宣平民间草药医雷兰金、潘瑜江、高陈章、兰舍标、钟仁香等口述材料整理。

铁皮石斛的种植一般在春季进行,因春季湿度大、降雨量渐大,种植易成活。浙中武义牛头山野生铁皮石斛人工栽培传统古法,按其栽培的场所位置以及栽培器具的不同可以分以下几种:贴石栽植、贴树栽植、屋宇兜挂法、瓦盆栽种法。

贴石栽植法:铁皮石斛的贴石栽植栽培适宜选择在半阴半阳的环境中生长,空气湿度相对大的场合,如山区村庄附近的石壁背阴处,或住宅屋后石坎岩石上。药农采用贴石栽植栽培铁皮石斛,首先选择阴凉、湿润长有苔藓的石壁凹陷、裂缝不易积水之处作为贴石栽培铁皮石斛最佳地方。其次在贴石栽植落篼之前,应在选好的石块凹穴或裂隙之上用稀泥拌新鲜牛粪涂抹作蔸底。最后再选择没有病虫害的健康的铁皮石斛种苗塞入石穴蔸内固定。

树杆兜种法:贴树栽植首先是选择树皮厚有纵沟、含水多、枝叶茂、树干粗大的活树,再在选好的树上砍去一部分树皮,将种落蔸处涂一薄层牛粪与泥浆混合物,然后塞入破皮处或树纵裂沟处贴紧树皮用棕裹扎固定。

屋宇兜挂法:将从山上崖壁处连同沙石与腐殖质及苔藓一同用棕叶包裹之后,悬挂于阳光不能直射的屋檐通风之处即可。

瓦盆栽种法:将野生铁皮石斛多年生老茎剪下留作药用,再清除老根残须后的吊兰新篼备用。取清洗干净,经阳光爆晒过的瓦盆一只,底铺一层块状的松树壳,再将由野生铁皮石斛生长处取的含有大量腐杂质与碎石的山土填入,将吊兰新篼载入,一次浇透水后放置于阳光不可直射的阴凉处即可。

浙中武义牛头山野生铁皮石斛的民间传说

我们讨论的历史是需要通过关于历史的话语才能获得的,任何事件都需要用语言描述出来。否则历史的信息就无从表达,也不能获得。历史的遗迹只有进入某种话题才能变成历史的知识。我们已经很难把历史的真实和叙述这一事实的语言分开。历史话语是历史学家对所掌握的历史资料的阐释。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说:“历史话语所产生的对历史学家掌握的任何关于过去的资料和源于过去的知识的种种阐释。这种解释可以采取若干形式,从简单的编年史目录,直到高度抽象的历史哲学。”

可以说,传说也是一种历史的话语,是从一个特定的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阐释。只不过传说的制造者和传说者们并不是历史学家。在这一层面上,才有可能深入探讨传说与历史的关系。民间传说是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物产、古迹、风味、风俗、习惯等的文化叙事解释。关于浙中武义牛头山区域的铁皮石斛吊兰的传说,目前我们采录到有以下两则。

救命还阳仙草吊兰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汉高祖的九世皇太孙刘秀,在南阳举兵起事讨伐篡权谋位的王莽。王莽派兵镇压,刘秀兵败出逃。王莽出榜,凡捉到刘秀,赏黄金万两,白马尽骑,高官尽做。刘秀为了活命,只得往无人认得他的江南深山逃命。刘秀在逃命日子里,有一习惯,一到某地,就问山川地名,将各地的河流道路要塞绘图标注在衣服的里衬的白布上。刘秀这样做的目的,他要穷究天下山川的地理形势,为再图起兵反莽作准备,一血南阳兵败之耻,重振汉家江山;其次他是个重情义,有恩必报的人,要记下帮助过他的人,发誓若有一天登临皇位一定要封赐天下。

一日,刘秀逃到婺州与处州交界的地方,即武义的王船头(王宅)与宣平的吴宅一带。眼见后面的追兵就要赶到,刘秀见到大路一侧一处绝壁林立的山弄就钻了进去,先躲起来再讲。追兵已到,把这一带的山弄口封得死死的开始搜山。刘秀无路可退,就沿着石壁相峙的涧地小路往高处爬,突然发现前面的一株大树的后面崖壁上有一个岩洞,就钻了进去。

刘秀是真命天子,他一躲进山洞,洞口就飞来一群麻吉(宣平话称麻雀为“麻吉”)落在洞口,叽叽喳喳地闹个勿歇。一只只麻吉屁股一颠一颠,一记工夫,放下一堆堆白白的麻吉污((宣平话称粪便为“污”),把刘秀的脚印掩盖的严严实实。接着又爬过来一群蜘蛛,匆匆忙忙吐丝布网把山洞口给罩住。躲在岩洞里的刘秀,又累又饥,口干到喉咙底出火。这时刘秀突然看见在岩洞口洞顶下半阴半阳处潮湿的石壁苍苔之上长着一丛通体碧绿的不知名的野草。这丛野草长的与其它小草不一样,它的茎杆有半尺长左右长,肥嘟嘟圆滚滚如筷子粗细,分节处生着细竹叶一样尖尖的碧绿的小叶片。身疲力尽,口渴难当的刘秀一见这一丛碧绿的小叶片的尖上还挂着一颗颗明晃晃的小水珠的野草,就三七不顾二十一爬过去,一把捋下往嘴里塞。刘秀咀嚼着这碧绿肥嫩多汁的仙草,满口生津,疲惫的身子一下轻松了许多。一丛神奇的野草不到半刻钟就被刘秀一扫而光,吃了这种神奇的仙草之后的刘秀感到一股丹田之气由下往上慢慢升起,让他感觉到又有了阳刚之气与生命的活力。

追兵搜山搜到了洞口,发现山洞口堆满了麻吉污,还挂满了蜘蛛网,勿象有人走动过,躲藏到里面的样子,就收兵往别的地方去搜查了。刘秀大难不死,十分感激这条曾经让他逃过一劫的山弄和这里救过他一命的麻吉、蜘蛛还有那丛仙草。后来,刘秀得了天下,登了天子大位,就昭告天下封赐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与物。这条位于婺州武义与处州宣平之间的山弄,因有救驾之功,所以封为刘秀弄。刘秀弄的蜘蛛封为金蜘蛛,至今这里的蜘蛛的背脊上都有一块小指甲大小的金黄色,相传这就是当年光武帝刘秀赐封的金印呢。刘秀弄的麻吉与其他地方的麻吉不一样有五爪,相传就是光武帝刘秀封的金龙五爪哩。生长在刘秀弄,曾救过光武帝刘秀一命的这种野草也得到封赐,被赐封为一品救命还阳仙草,位居百草之首,成为中国九大仙草之一。

叶法善与九大仙草吊兰

老人古言:牛头山三样宝,灵芝、吊兰、龙胆草。吊兰,就是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材,有“不死草”“还阳草”“千年碧”的救命仙草之称。早在唐代就被列为九大仙草之首。吊兰具有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有滋阴津、补脾胃、护肝胆、滋养肌肤等好功效。相传这一神奇的救命仙草的仙草与从我们全塘口冲真观走出去的大唐国师叶法善还有瓜葛。

全塘口是叶法善的外婆家。他出生在松阳卯山的一个世代为道士的家庭,七岁时从水路到茅山学法得到真人真传。道成回家后,将外婆家的祖宅捐献出来建道观继续修炼道法。中年时叶法善的道法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以符箓劈怪驱鬼与采药治病闻名。五六十岁的时候,大唐高宗闻其名出旨征召叶法善道京师拜为国师。当时高宗皇帝迷信服用丹药能长命百岁,永驻延年,就命宫内的道士建炉炼丹。叶法善对高宗进言: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叶法善反对服用丹药,将自己在民间修道,云游过程之中所采集到的养身仙草、灵芝等珍贵药材进献给高宗。高宗服用了叶法善从其家乡牛头山采挖的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铁皮石斛吊兰之后,感觉到神清志爽,全身通泰,龙颜大悦,就命叶法善为鸿胪卿兼景龙观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前后当政四十余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被认为是唐代走向盛唐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她年过花甲,头发黑亮润滑,而富于光泽;皮肤白皙红润,富有弹性如少女。据典籍记载武则天的养颜秘方重在养血与滋阴并重。该方由唐代景龙观主,著名道士叶法善所创,以藏红花为君药,铁皮石斛、灵芝二味为臣药,君臣相佐充分发挥出藏红花、铁皮石斛、灵芝的药性,具有滋阴活血、清补五脏、平衡阴阳的作用。相传武则天服用该方达50年之久,所以即使到了晚年也依旧美丽、容光焕发,真正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唐开元年间编撰的道家经典《道藏》将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东北人参、百年首乌、花甲茯苓、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塞北苁蓉列为中华九大仙草。

作者:雷国强

原标题:《这棵神仙草,原来源于武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