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再现传统节日魅力,“我们的节日·冬节”主题展开幕

澎湃新闻记者 夏奕宁
2024-10-29 18:5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是一年里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自古,民间便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团圆祭祖、吃水饺、吃汤圆……各地冬至习俗也不尽相同。

“我们的节日·冬节”主题展揭展仪式

最近,继中华传统节日图文展中的春节、清明·谷雨、端午、中秋节之后,上海社会科学馆围绕“冬至”带来今年的收官之展。10月28日,“我们的节日·冬节”主题展正式开启。市委宣传部文明实践处处长王薇,“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编辑部主任周文菁,上海社科中心副主任、冬节展策展人毕旭玲,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媒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周雪鸥和青少年代表共同为展览揭幕。

小朋友们带来开场表演《二十四节气奇遇记》

揭展仪式上,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科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开场表演《二十四节气奇遇记》,以戏剧的形式创新中华传统文化表达,生动演绎二十四节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场表演十分应景地让大家感受到四季变化,再现传统节日的魅力。

“我们的节日·冬节”主题展聚焦4个冬天的节气,以8个问答、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展览内容,全面地对节日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展览重视表现传统节日对天文、历法、农业、医学、哲学等各类知识的传承,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我们的节日·冬节”主题展现场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这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考。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虽然夏至和冬至都是一年中最具标志性的两个转折点,但夏至阴气起,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因此不能庆祝,而冬至阳气生,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时,特别值得庆祝。古时,为了方便庆祝冬至节,不仅百业休歇,官员们也都休假。在唐代,初即位的皇帝往往选择在欢乐吉祥的冬至改年号,以示继承天命大统之意。

如何庆祝冬至呢?在古代,过冬至节的主要习俗包括祭天、占云、祭祖等。北京天坛便是为冬至祭天而修建,这一仪式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团圆祭祖也是冬至的重要节俗活动,宋人对冬至尤其重视,比如《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在北宋开封府,即使是那些一年中都省吃俭用的分人,也会在此日穿上新衣,置办饮食,祭祀祖先。

如今,在中国北方地区,冬至还拥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形状似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家庭和睦。而在南方地区,人们则更喜欢在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幸福。而在宋朝时期,百姓最重要的冬至食物乃是馄饨。《武林旧事》曾记载:南宋临安人“享先以促饨,有‘冬馄饨,年博饪’之追。贵家求奇,一器儿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富贵人家甚至会在冬至时吃十几种口味的馄饨。

祈福墙、九九消寒图等趣味互动环节

在“我们的节日·冬节”主题展,还设置了许多趣味互动环节,比如祈福墙、古人用来记录天气的九九消寒图、猜猜中华传统吉祥图案、完成问答挑战集吉祥章等,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公众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少读者朋友身着传统服饰,在展区与代表美好寓意的展墙合影,留下与冬节相约的记录。

为获得限量“社科护照”集吉祥章,读者认真在展区寻找答案

活动现场,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李国峰老师的指导下,读者亲手绘制染梅式“九九消寒图”,一起感受古人的盼春浪漫。据介绍,“九九消寒图”是一项有趣的“敖冬”游戏,也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的活动,常见有染梅式、涂圆式、填字式等。古人在长期观测后认为,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大约经历九个九天后寒冬就过去了,便以此来记录和消遣冬日的寒冷,期盼春暖花开日,也因此有了“数九”的习俗。这种浪漫且富有文化意味的形式,值得传承延续并融入我们的生活。

李国峰老师指导读者绘制染梅式“九九消寒图”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上海社科中心副主任、冬节展策展人毕旭玲介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传统节日系列展览,是社科青年学者将学术成果可视化、创新中华传统文化表达的重要实践。

毕旭玲带领与会嘉宾、读者深度参观展览

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今年上海社会科学馆举办了一系列得主题展览,面向读者开展系列体验活动,旨在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及节日习俗的认识、尊重和兴趣,探索文化传承与发展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未来。社科馆将推陈出新,持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节日系列展览、活动打造成为品牌项目。

    责任编辑:石剑峰
    校对:姚易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