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工耳蜗耗材类集采来了!价格会降多少?涉及哪些上市公司?
人工耳蜗类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有了最新进展。
10月28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产品信息确认及供应区域填报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人工耳蜗类相关耗材包括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包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等。
人工耳蜗类耗材集采并不突然。早在今年6月6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就曾发布《关于开展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信息集中维护工作的通知》。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也提到,持续扩大集采覆盖面,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会将人工耳蜗等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范围。
从信息维护到如今的产品信息确认和供应区域填报,人工耳蜗类耗材集采的工作逐步推进。对于患者而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产品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二级市场上,耳蜗相关概念股10月29日出现下跌,海南海药(000566.SZ)、康芝药业(300086.SZ)、美好医疗(301363.SZ)等均跌超4%。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集采将进一步释放人工耳蜗的市场潜力,国产企业有望通过集采推动进口替代。
人工耳蜗高值耗材集采涉及哪些上市公司?
人工耳蜗又称电子耳蜗,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入患者耳蜗,刺激耳蜗残存的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
由于人工耳蜗技术门槛高,加上原材料依赖进口,目前国内市场仍主要由外资品牌占据。国信证券研报指出,目前国内共有6家生产人工耳蜗产品的企业,3家进口企业分别为科利耳美迪医疗、领先仿生,3家国产企业分别为力声特、弘鼎康医疗、诺尔康。
力声特背后的上市公司是海南海药。2024年半年报显示,海南海药直接持有力声特35.42%的股份。上半年,力声特营业收入7689.21万元,净利润764.93万元。海南海药上半年收入5.93亿元,按此计算,力声特营收贡献占比约12%。
弘鼎康医疗背后的上市公司是康芝药业。康芝药业曾介绍,2015年12月,公司通过增资方式,参股增资北京恒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7.43%,而北京恒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沈阳弘鼎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人工耳蜗的生产、销售。
人工耳蜗系统 来源:诺尔康官网
诺尔康是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位于杭州,其产品解决方案包括听力领域,产品包含Enduro(高歌)人工耳蜗系统、Voyager(远航)人工耳蜗系统、CS-20A 植入体、CS-10A纤细电极(TE)植入体等。
上述三家企业主要是耳蜗制造商,而还有一些为耳蜗制造商提供植入组件以及电子元器件的上游公司,同样涉及国内上市公司。例如,美好医疗是为全球家用呼吸机和人工植入耳蜗细分市场龙头企业之一提供组件及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服务,组件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用呼吸机和人工植入耳蜗产品的生产。2023年,人工植入耳蜗板块营收1.14亿元,同比增长15.87%,营收贡献比例8.49%。
集采或将扩大人工耳蜗渗透率
此前,有关部门已经组织了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人工晶体、运动医学、人工关节、骨科脊柱类耗材、心脏支架等产品。此次人工耳蜗耗材类集采将是第五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根据原卫生部2007年印发的《人工耳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证包括语前聋患者,最佳年龄应为12个月至5岁,以及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
原卫生部《人工耳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部分内容
头豹研究院《2023年中国人工耳蜗行业词条报告》显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听力残疾人的人数2780万人,其中,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为13.7万人,每年新增听障儿童2万至3万人,适合人工耳蜗的患者总数量约740万人。
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内人工耳蜗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6.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7.9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20%,预计未来5年,人工耳蜗市场规模将以18.2%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41.4亿元。
上述报告还指出,人工耳蜗植入整体治疗费用昂贵,国产人工耳蜗约为7万元至14万元,而进口的人工耳蜗则约为10万元至30万元。国内累计仅有7万多名听障人士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渗透率极低。
有医疗器械行业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人工耳蜗价格较高,此前不少患者可能因此放弃植入手术。随着集采的落地,价格进一步下降,各方借此也会对人工耳蜗增加宣传力度,患者端的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这一细分赛道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国产企业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利好。
国信证券研报也指出,人工耳蜗有望通过集采实现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参考前四次高耗国采的降价情况,叠加人工耳蜗市场参与者较少,价格降幅有望趋于合理,国产企业有望通过集采推动进口替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