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硕士不配称校友?学历歧视轮到研究生被看不上了
原创 鸥酱 Panopath留学过来人
在大众的一贯认知里,研究生肯定是要比本科厉害的。比如在《令人心动的offer5》中,梁崴因为只有本科,在询问大家学历时略有些不自然,在离开节目后也是成了一名留学生进行深造。
然而近几年,却又开始流行”第一学历最重要“的说法。
虽然论学历,本硕博递增,博士最高,但是真的论起校友来,硕博可要被本科生看不上了——
非藤校的普林斯顿的博士和咱普林斯顿本科的学生还是有壁,你以为都在一所学校读过书就算校友了?
各位心里应该都清楚,各大高校的基本逻辑都是——
靠博士生出科研成果刷排名,把硕士当摇钱树贴补家用,本科生(特别是不太卷的本地生源)则负责撑起丰富多彩校园生活的门面。
这种给人划分三六九等、鉴别学历湿度的事,小红书最擅长——
考上双一流:不就是个双非?
考上211:211也好意思说!
考上985:末流985不行考上
c9:一般说自己c9基本都是最后那两所..
考上(此处为广义即不只三所)top3:人大也好意思碰瓷top3
考上英qs50:水硕有手就行考上
牛剑:牛剑就那样 英国都不行比美国差太多考上
美国top30:又不是哈普耶麻...
考上哈普耶麻:额 水专业
学历鄙视并非国人专属?
虽然我考不上,但你能拦着我看不起?
为了证明“研究生是名校的二等公民”,有人真去考证了各藤校对于“校友子女”的官方定义,发现其中哈佛、耶鲁、布朗、哥伦比亚四所学校都要求“父母为本科毕业校友”,而研究生校友、七大姑八大姨是校友等等统统被划分为secondary legacy,在录取优势上则比primary legacy低一档次。
你觉得“校友录取”这种式微的概念和你关系不大,只想美美读个名校顺便跟别人显摆显摆?对不起,那些当年被你杀退的千军万马如今都在河对岸等着挑你毛病看你笑话呢。
小红书上高P毕业照配上嵌套模板的成功经验的帖子,评论区里往往除了几个有口无心的简短彩虹屁机器人,就是认真讨论博主究竟读的这所学校哪个项目、究竟有多水的。
营销号看多了,反讽意识得到了充分提高的网友开始对每一个他们眼红的人进行审查——
清华的,这么厉害?
硕士吧,那没事了。
什么,看着一点都不像本科生啊,艺体特招的吧?
总之,我就是看不惯你有点优秀,更忍不了你这么招摇,天天把校名挂在嘴边;虽然我的实力只能上野鸡,但你们这些蹭大top的也半斤八两。“水硕”被骂得太凶了,早些年毕业的人出门在外有的时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生学历,就为了澄清自己其实是母校的本科生……
学历卷着卷着含金量就变低了
早些年的升学,要通过一道道名副其实的“选拔性考试”,绝大多数人都会被残酷地筛掉。我们父母一辈考上大学和我们现在考上985难度大致相当,加之教育资源有限、中小城市信息闭塞,一个十八线小镇可能一届只有个位数的大学生,他们的才华大概率从小就在当地出众得家喻户晓。
更别提罕见的留学生了,他们在学识、家境、眼界上都十分值得钦佩,谁还问你上的哪个学校、qs排名多少、录取难度大不大。这些大学生里要是万一有谁再读了个博士,那简直就是要被写进县志的优秀人才。
然而事到如今,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迅猛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对多才多艺的要求、与日俱增的同辈竞争等等共同使得(不论好坏地)上个大学的难度贬值为“基本有手就行”,在学校接触的群体也不能保证素质高于社会上的整体水平;想要稍稍领先同龄人,博士毕业之前一切免谈。
于是,原本是极少数有天赋者的“科研”赛道涌入了大量本科低年级甚至高中小朋友,文史政经哲纷纷敲起了代码,人手跨领域多专业生怕毕业证书上印的字比人家少一行,剥层皮刷出个水硕仿佛才刚刚到达起跑线。
这种“卷”,让体制内好学校感受到了“为更多人提供机会”的责任,也让喊起来更拗口故“更高级”的境外高校们嗅到了商机,大量学校年年毕业典礼上研究生人数力压本科生。
当你拿着能上清北的成绩朝气蓬勃地来到了港大NUS之流,好不容易对“local竞争压力小,多等几年港三新二总能轮到”心理平衡,却因为总被亲朋长辈和主流励志网友“双非上岸英联邦世界前100名校研究生”混为一谈而感到崩溃。
高中时还是反对内卷、看轻第一学历先锋人物的你开始对身边的学长学姐进行背景调查,发现疑似学习能力明显不如自己的就开始反思——
“我到底申了个什么野鸡大学”
并对看起来“好像有点水”的路人不屑一顾;不久之前还在对着学校官网和社交媒体祈祷“收留我,别的什么都好说”,如今翻脸不认人,以将来留在自己学校读研究生为奇耻大辱。
由于大学之后的选拔口径越来越难标准化,各个阶段所必需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进入某个学校”或“从某所学校毕业”的难度其实见仁见智,没必要急着互相嘲笑。
但是大体上看,我们在学校真用功也好,混文凭也罢,都是越来越卷、越来越累了,不论自己原本定位在什么高度,说不定哪天就和曾经最看不起的那些人走在了一起,说不定哪天也做起了自己认为“太水了”的事。
但是资源真不是闹着玩的...
虽然网上经常诟病什么非本科不是校友,但是去“更好的学校”深造是绝对无可厚非的。
在国外,其实非常少有学校能做到完全以学生的实力为衡量标准,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当然也不能以生源质量为唯一的因素;更重要的其实是教学水平、学术资源、交流机会、文化风格、校友人脉等等,当你选择一所学校的时候,当然会清楚自己想要从它身上得到什么。
即使将来遇到同个学校本科的学生后自愧不如,人家可能也不把你当“正经校友”,但是起码学业以外的生活中有大量共同的谈资、或多或少的情感羁绊以及过往经历上的差异带来的取长补短的可能性。
举个栗子
比如美国高校之间校友能为你提供的资源远超你的想象。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大top们年年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突破,那些在专业领域精进的学校背后是一代代成为行业翘楚的校友的支撑:他们会通过返校演讲传授经验、赞助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内部实习机会、合作成立导师项目等等形式反哺母校,在一些行业形成不断培养后备人才的良性循环。
不论基础如何,每天被业内大咖环绕、被职业交流活动广告轰炸,恐怕想不增长见识、积累人脉都难。再比如大家都说MBA很水,但不论合作多不愉快,把不少崭露头角的企业家、小有成就的公司领导放在一起,没人敢骂MBA文凭“不值钱”。
总而言之,刻板地搞“学历歧视”“校友鄙视链”对学生个人来说没什么价值,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可能取决于愿意称呼哪些人为“校友”。
网上那些吃不到葡萄纯属口嗨的人就算了,但对于每一天的学习都关乎个人利益的我们,则应该清楚,每个人和学校之间相互的索取与回馈都是不设限的,有时所谓的“壁”,只是一些假清高罢了。
实力硬核固然重要,但敲门砖也很必要;投机取巧确实有损人品,但艰险的弯路也不是总能提高身价。
“水”,怎么又不算是一种资源了呢……
文 | 一次性罕用词
原标题:《硕士不配称校友?学历歧视怎么还轮到研究生被看不上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