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爱是暮色苍茫的国度及颅骨|纪念狄兰·托马斯诞辰110周年(海岸 译)
[英] 狄兰·托马斯
(Dylan Thomas,1914 - 1953)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二十世纪英美杰出诗人,生于英国南威尔士斯旺西一个基督教新教家庭。打小自诩为“库姆唐金大道的兰波”,19 岁时首次公开发表诗作就引起轰动。被称为“疯狂的狄兰”,嗜酒,以狂放的朗诵才能征服了无数人。他倾心于制造词语游戏、语言变异直至荒诞的境地,用词语营造一种迷醉和癫狂。一生短暂,正式出版诗集多部,影响了一代人。1953 年11 月9 日,他在纽约做诗歌巡回朗诵期间,不幸英年早逝。
狄兰一反英国诗歌的理性色彩,泼撒一种哥特式的蛮野,表现自然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其个性化的“进程诗学”,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兼收基督教神学启示、玄学派神秘主义、威尔士语七音诗与谐音律,以及凯尔特文化信仰中的德鲁伊特遗风。他一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语词手段,以杂糅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掀开英美诗歌史上新篇章。作为一代人叛逆的文化偶像,他像一颗流星划过“冷战”时代晦暗的天空,永不磨灭。
1952 年,诗人意外离世的前夕,选定意欲留世的91 首诗,编成本集。译者海岸进行全面修订,补之前未译介的三首长诗,构成这版全新注读的《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狄兰·托马斯诗合集1934-1952》。
今天,是狄兰·托马斯诞辰110周年的日子,摘录书中的四首诗,与大家分享。
|耳朵在塔楼里听见*
耳朵在塔楼里听见
手在门上抱怨,
眼睛在山墙上看见
挂锁上的手指。
我该打开门还是独自
逗留到死去的那一天
也不让白房子里的
陌生人的眼睛看见?
手,你握住*的是葡萄还是毒药*?
远在一片瘦弱的血肉之海
和骨岸环绕的
岛屿之外*,
陆地静卧尘嚣之外,
丘陵淡出意念。
没有鸟儿或飞鱼
惊扰这片海岛的宁静。
耳朵在岛上听见
风像一团火掠过,
眼睛在岛上看见
船只起锚驶离了港湾。
我该奔向船只
任风撩起我的发梢
还是逗留到死去的那一天
谢绝任何水手的到来?
船,你装载的是葡萄还是毒药?
手在门上抱怨,
船只起锚驶离了港湾,
雨敲打沙砾和石板。
我该放进那位陌生人,
我该迎接那位水手,
还是逗留到死去的那一天?
陌生人的手,船只的货舱,
你握住的是葡萄还是毒药?
注释*
1. 写于1933年7月17日,1934年以《我敢吗?》发表于《伦敦约翰周刊》,收录于诗集《诗二十五首》(1936)。此诗一方面从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小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Entire of Itself)获取灵感,另一方面又坚持诗人写作秉持一种孤独的心态,“塔楼”(turret)即是孤独的诗人的象征。
2. 全诗三处“hold”为双关语,兼具“握住”与“装载”之意。
3. 原文“poison or grapes”(葡萄还是毒药),代表生还是死。
4. 原文“Beyond this island bound/By a thin sea of flesh/And a bone coast”(远在一片瘦弱的血肉之海/和骨岸环绕的/岛屿),化用自约翰·多恩的小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躺在海滩上*
我们躺在海滩上,眺望黄色
而凝重的大海,嘲弄嘲笑者,
嘲弄那些随红河而下的人,
蝉影下掏空所有的话语,
这片黄色而凝重的大海和沙滩
随风传出渴望色彩的呼唤,
墓穴般凝重,大海般欢畅*,
顺手枕着入了梦乡。
月色宁静,潮水无声,
轻拍寂静的运河,干涸的潮闸
戏弄沙漠和洪水,
一色的沉静理当
治愈我们的水患;
沙滩上弥漫天堂般的乐音
随急切的沙粒响起,隐匿
凝重而欢快的滨海上
金色的山峦和宅邸。
心系至高无上的地带,
我们躺下凝望黄沙,渴望风
刮走层层海滨,淹没赤色的礁岩;
然而情非所愿,我们
也无法阻挡礁石的到来,
躺下凝望黄沙,直到金色的气象突变
哦,撞击,我的心在流血*,仿佛心,仿佛山峦。
注释*
1. 写于1933年,1937年经修订发表于芝加哥《诗刊》,收录于诗文集《爱的地图》。此诗描绘威尔士南部高尔(Gower)半岛风景,以红黄两色引发语言通感为特征。
2. 原文“grave and gay as grave and sea”(墓穴般凝重,大海般欢畅),头韵鲜明,前一个“grave”(凝重)为形容词,后一个“grave”(墓穴)为名词。
3. “哦,撞击,我的心在流血”(Breaks, O my heart’s blood),出自丁尼生的诗句“撞击,撞击,撞击大海啊,在冰凉灰色的岩石上迸溅!”(Break, break, 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
|时光,像一座奔跑的坟墓*
时光,像一座奔跑的坟墓,一路追捕你,
你安然的拥抱是一把毛发的镰刀*,
爱换好装*,缓缓穿过屋子,
上了裸露的楼梯,灵车里的斑鸠,
被拽向穹顶,
像一把剪刀,偷偷靠近裁缝*的岁月,
向羞怯部落中的我
传递比死尸陷阱更赤裸的爱,
剥夺狡诈的口舌,他的卷尺
剥夺寸寸肉骨*,
我的主人,传递我的大脑和心脏,
蜡烛样的死尸之心消瘦,
手铲搏动的血,随严密的时光
驱动孩子们成长,仿佛青肿袭上拇指*,
从处女膜到龟头*,
因着周日,面对阴囊的护套,
童贞和女猎手*,男子的眼神昏暗,
我,那时光的夹克或冰外套,
也许无法扎紧
紧身墓穴里*的处女O*,
我用力跨过死尸的国度,
讨教的主人在墓石上敲打
血之绝望密码,信任处女的黏液,
我在阉人间逗留,裤裆和脸上
留下硝石的污迹。
时光是一种愚蠢的幻觉,时光与傻瓜。
不!不!情人的脑壳,下落的锤子,
我的主人,你落在挺入的荣耀上。
英雄的颅骨,飞机棚里的死尸
你说操纵杆“失效”。
快乐绝非敲打的国度*,先生和女士,
癌肿的聚变或夏日的羽毛
飞落到相拥的绿树和狂热的十字架,
城市的沥青和地铁不倦地养育
人类穿过铺路的碎石。
我浇湿你塔楼穹顶里的烛火。
快乐就是尘土的敲打,死尸穿过
盒内的突变,抽发亚当的芽胚,
爱是暮色苍茫的国度及颅骨,
先生,那是你的劫数。
一切均已消亡,塔楼崩塌,
(风灌满房子)倾斜的场景,
大脚趾随阳光垂落,
(夏日,到此为止),皮肤粘连,
所有的动作消亡。
所有人,我疯狂的人,尽是些肮脏的风
染上吹哨者的咳嗽,时光的追捕
终成死亡的灰烬;爱上他的诡计,
快乐死尸的饥饿,如同你接受
这耐吻*的世界。
注释*
1. 写于1939年6—9月间,1939年秋发表于《七》,收录于诗集《死亡与入场》。一首预感二战爆发的诗篇。写于1934年11—12月,同年收录于诗集《诗十八首》。诗人在诗中阐述他特有的时间观念,生命是时光的受害者,生死循环,青春与衰老、快乐与哀伤相依相随。详见笔者的著作《狄兰·托马斯诗歌批评本》。
2. 原文“a scythe of hairs”(毛发的镰刀),指的是“the Grim Reaper”(死神),狰狞持镰的收割者,形如骷髅,身披黑色斗篷,最早出自犹太人的传说,《圣经·新约·启示录》14:15也有此典:“挥起你的镰刀,收割吧,收获的时刻到了。”
3.原文“in her gear”(换好装),与下句“in a hearse”(上……灵车)押韵。
4. “裁缝”(tailor),象征“创造”与“毁灭”,像希腊神话里的命运之神,有一把“命运之剪”,量体裁衣,缝制生命之衣,隐喻掌控生死的能力,参见《二十四年》的注释。
5. 原文“bone inch”(寸寸肉骨),指卷尺从头到脚丈量肉骨,玄学派的诗写手法,暗喻“阴茎”。
6. “仿佛青肿袭上拇指”(like bruises to the thumb),孩子成长过程中大多有过锤打墙钉,不小心误伤拇指的经历,参见《而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中的“hammer through daisies”[(像锤打一番用力)穿越雏菊崭露]的解读。
原文“From maid and head”(从处女膜到龟头),化用自“maidenhead”(处女膜)的谐音双关语。
7. “童贞和女猎手”(chaste and the chaser),原文只是一种谐韵的文字游戏。原文“in the straight grave”(紧身的墓穴里),隐喻阴道;“straight”可用于“straightjacket”(紧身衣)。
8. 原文“a virgin o”(处女O)指处女膜,一种极端的文字游戏,隐含处女的荣耀无关紧要;也可解死亡“冰外套”的女装纽扣。
9. 此节原文“knocking nation”(敲打的国度)与下节“knock of dust”(尘土的敲打)均可联想到俗语“knocking shop”(妓院,窑子),从而“knock”(敲打)这一动作就有了“性”的隐喻;俚语“be knocked up”,即为“怀孕”。
10. 原文“kissproof”(耐吻,抗吻),早在20世纪30年代,市场上曾出现过的一种唇膏品牌,此处兼具死亡的药剂和情人的快乐。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老年在日暮之时应当燃烧与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虽然智者临终时悟得黑暗公道,
但因所立之言已迸不出丝毫电光*,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善良的人,翻腾最后一浪,高呼着辉煌,
他们脆弱的善行本该在绿色的港湾跳荡,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狂野的人,抓住并诵唱飞翔的太阳,
尽管为时已晚,却明了途中的哀伤,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肃穆的人*,濒临死亡,透过刺目的视线,
失明的双眸可像流星一样欢欣闪耀,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而您,我的父亲,在这悲恸之巅,
此刻我祈求您,用热泪诅咒我,祝福我*。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注释*
1. 一首19行双韵双叠句韵体诗,即维拉内拉体(Villanelle),1951年11月发表于《博特奥斯克》(Botteghe Oscure)。这首诗是诗人写给病重的父亲,旨在唤起父亲勇敢面对死亡、与命运抗争的力量。
2. 原文“good night”是将“goodnight”(晚安,再见)拆开来用,兼具晚间或睡前道“晚安”与“良夜”的语义双关,也是值得父子铭记的“良宵”,又可看作诗人对“死亡”的一种委婉语表达,借此减少失去父亲的心中之痛;更重要的是,“良宵”体现出诗人“进程诗学”的核心,即生死相融、生死转化的自然观。
3. 此行译诗改自巫宁坤先生的佳译:“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4. 原文“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所立之言已迸不出丝毫电光),出自习语“forked lightning”(叉状闪电)。
5. 原文“grave”是“严肃的,肃穆的”与“坟墓,死亡”的双关语;“grave men”(肃穆的人)与“gravamen”(不平,冤情)构成双关语。
6. “诅咒我,祝福我”(curse, bless, me)为一种矛盾修辞法,典出英国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蒂丽儿》(Tiriel),“他的祝福是残忍的诅咒。他的诅咒也许是一种祝福”(His blessing was a cruel curse.His curse may be a blessing);也常见于《圣经》,既希望父亲坚持本色的性格,又祈望他接受死亡即将到来的现实。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狄兰·托马斯诗合集1934-1952》
[英]狄兰·托马斯 著
海岸 译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雅众诗丛·国外卷
★诺兰以《星际穿越》向他致敬,鲍勃迪伦因他改姓,备受众多文化名人推崇
★颠覆传统的英诗奇才,用词和韵制造癫狂和迷醉
★诗人生前意欲留世的91首,首次完整收录。全新修订,详尽注解!
二十世纪英美杰出诗人,生于英国南威尔士斯旺西一个基督教新教家庭。打小自诩为“库姆唐金大道的兰波”,19 岁时首次公开发表诗作就引起轰动。被称为“疯狂的狄兰”,嗜酒,以狂放的朗诵才能征服了无数人。他倾心于制造词语游戏、语言变异直至荒诞的境地,用词语营造一种迷醉和癫狂。一生短暂,正式出版诗集多部,影响了一代人。1953 年11 月9 日,他在纽约做诗歌巡回朗诵期间,不幸英年早逝。
关于译者
海岸
诗人、翻译家,现供职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著有诗集《挽歌》《蝴蝶·蜻蜓》《失落的技艺》,专著《狄兰·托马斯诗歌批评本》等;译有《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狄兰·托马斯诗合集1934-1952》《贝克特全集:诗集》(合译)等;编有《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合编)等。2016 年获上海翻译家协会“STA 翻译成就奖”。
主理人:方雨辰
执行编辑:星月
原标题:《爱是暮色苍茫的国度及颅骨|纪念狄兰·托马斯诞辰110周年(海岸 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