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言 | 对话王子耕 多重身份的叠印与冲撞,创造无限可能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内容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
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本期嘉宾
王子耕,建筑师、策展人。PILLS工作室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曾任雪城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校外导师。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技术、建筑展览、建筑媒介与叙事。
PILLS 是一个以当代空间文化为核心的复合型建筑工作室。其工作领域主要包括:建筑与室内设计、装置与展览设计、城市与景观设计、跨媒介生产与文化传播等思辨性实践。工作室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资本与空间政治、环境控制与技术哲学、全球化与基础设施、当代媒介文化与生产消费关系、影像与媒体技术等,希望以更具思辨性的方式重新定义当代城市与建筑学的议程 。
我的身份比较多元,既是建筑师,也有教职在身,还是事务所老板。有趣的是,我们的事务所的业务从策展到展陈设计、装置设计,再到建筑,也具有全方位、多元化的属性。不同的角色常会带来新的视角和启示,从而促使我呈现不同的状态。我们也希望实践和研究能够并行不悖,相互激发。
建筑师、艺术家、策展人,这三者的身份和能发挥的能力界限不同,与实际任务相关。策展像是电影的导演和统筹,既为全局服务,要协调各种角色,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其中。艺术家更多是个体的表达,需要在制定的框架内表达出自己恰如其分的想法。建筑师则像是一个特定任务的执行者,在既定的条件下用专业素质回答特定问题,给出独到的见解。这三者互相有关联,底色又截然不同。
▲ 渔村童话 © PILLS
我们的很多第一次都是在非常艰巨且规模巨大的体量项目下锻炼出来的,从最初整个团队“草台班子”的搭建,一步步走到现在挺不容易的。能够开始尝试如此多元的实践也来自于一个个机缘巧合,经过一系列兴趣导向以及因兴趣所获得的跨界项目的累积,我们的能力和特点逐渐为人所熟知,从而推动我们不断在这个方向上有所积累。
▲ PILLS办公室 © PILLS
职业发展也好,人生规划也好,通常由几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构成,是非线性的、跨越性的。
对我个人的职业生涯比较重要的一些节点,在大学实习时可能就埋下了种子。从那时起我个人的兴趣便开始跨出建筑学本体的讨论,当时的作品更强调叙事性、研究性。曾经为张永和老师做过的展览《无间造》可以说是其起点,那是我第一次以电影的方式去思考建筑,通过蒙太奇的叙事手法,把非常建筑的11个项目变成三部默片。巧合的是17年前的这次展览给我们今年在国美设计博物馆c参与的蒙太奇大展埋下了种子。
▲ 无间造 © PILLS
另外一个节点是2014年还在读研时,我个人第一次作为参展人参与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大声展”,张永和老师作为建筑板块的策展人邀请我参加,展览了《苦塔》这幅画。
▲ 苦塔 © PILLS
我对电影特别感兴趣,在普林斯顿曾辅修过电影。回国后我先去电影学院教电影美术和电影置景,这其实也需要建筑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也会上一些建筑的通识课。
我第一次参与的电影制作项目,是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当时跟组断断续续有两年的时间。置景和实际的建筑有区别,电影置景是为镜头服务的。刚开始我从画分镜头做起,后来逐渐转变为建筑顾问的角色,导演需要非常明确地知道1937年的北平是什么样子。比如电影中的场景需要具体到树、路面、城墙、建筑、服装、兵器和器械的状态等。后来我又带着电影特技团队制作数字资产,像前门火车站到内务部街的沿线重点建筑地标的数字模型和预览。
▲ 邪不压正 © PILLS
2018年,事务所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在拥有300年历史的威尼斯圣凯特琳娜教堂里,为首钢百年做了一次大型沉浸式、实验性的成就展。我们邀请了不同的团队共同完成一件大型装置作品,以沉浸式的不同空间,通过首钢80年代一对父子故事展现首钢百年来的变革,从个体的、微观的、情感的层面去切入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的叙事。我负责策展和整个装置的空间设计。
▲ 铸忆:首钢园区及三高炉博物馆城市复兴成就展 © PILLS
做《1994》大型装置的时候,我们在两年的时间里不断实验,不断试错。这样一个装置包含了机械、建筑、电子控制、多媒体、电影置景等一共13个组协同工作。你看到的成果是一个不断试验、不断修正、失败了再试验的结果。尝试错误需要付出代价,但在错误里我们也会重新获得新的经验,正是不断的吸取经验定义了我们的成长。
1994 © PILLS
对于我们工作室的发展有节点性重要意义的项目是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我们这个项目的筹备时间大概只有十个月,也是一次全体动员的大型建筑盛会。我和陈伯康(Aric Chen)、鲁安东老师共同组成了总策展人团队,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不知何时会结束的疫情。在巨大的不确定面前,整个展览的筹备像是一次巨大的赌注。包括运输、场地、布展、邀请、开幕式的举行等方方面面。所有人在当时都认为展览能开就是胜利,但从结果上看是超乎预期的,这得益于很多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 万物共生-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式装置 © UABB
深双为我们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资源和经验,让我们今后面对大型复杂问题时,能以更平常的心态面对其不确定性和各种压力的挑战。
同时,策划深双的过程也进一步启发了我对展览语境与对话对象的思考。观众有不同的层次,展览必须要对话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两个群体。作为一个职业的策展人,既要满足普通大众对视觉审美、社交属性的需求,也要满足专业观众整个行业新状况的了解和需求。
▲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 UABB
展览的属性也同样重要。深双作为城市盛典,它对普通观众的关注要比专业展览更多,在展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举办了大大小小200多场市民活动和学术活动,这在其他双年展里是罕见的。我们希望议题和讨论范畴不仅仅局限在建筑领域,而是能够让专业领域和普通市民共同发声,产生共振的协同效应。
▲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 UABB
作为策展人,其掌控力直接决定了项目预期与实际落地效果之间的距离。策展人首先是一个导演,无论是商业型导演还是作者型导演,并不是要上去表演,而是需要制定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可松可紧,完全取决于策展的性质、任务、面对的观众以及合作的群体。
▲ ARCFOX × UCCA Lab 汽车临时展厅 © PILLS
对于有一些“命题作文”,有时候我们会以一种“强策展构架”介入。比如在深双的寰宇城市版块,我们会明确要求建筑师的介入方式,规定好具体的尺寸和空间、应该和谁去产生对话以及一系列的动作。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统筹整个展览。在首钢百年成就展中我们也设置了一个既定的框架,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统筹在一个项目中。
▲ 邬建安个展“是海,是沙丘”© PILLS
▲ “九层塔”政纯办个展展览空间设计 © PILLS
也有一些比较柔性的策展框架,我们希望在其中看到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不会预设所能获得的结果,尽量发挥参展人的能动性。
不同的展览有不同的容忍度,容忍度和策展人自身的美学偏好以及展览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是相关的,所以设想与实际的契合度问题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龙游装置系列: 秘密 © PILLS
理想状况下,我们不希望一个项目实际的落地成果和甲方的认同、实际的运营情况理想状态有断层。因此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清楚项目在未来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具体运营情况、建筑所能表达出来的空间面貌和为人服务的可能性。
一个有经验的设计师对场地的感觉、对甲方的判断、对运营的判断都是综合的,这也是设计师能力的体现,成熟的建筑师可以在预判设计条件、施工方水平、甲方的接受度、预算条件、工期等所有条件下给出甲方一个既能表达自己设计特征,又最接近合理的、且有可实施性的设计意见。
▲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改造升级 © PILLS
目前我们在做的几个研究项目仍然以建筑展览为主希望深入探讨展览议题的流动性,展览的命题其实建构了我们向世界提出的问题,也就定义了我们自己是什么。我们会研究威尼斯双年展从80年代至今到底在讨论什么,这些话题是如何在公共领域和专业领域之间相互形塑,以及展览命题背后的价值观导向,例如舒马赫所说的“建筑展览不谈建筑”的现象和其背后的原因。
▲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 UABB
另一个研究方向和剧场相关。这是我长期以来的兴趣,我也计划在未来教授这样一门选修课。剧场具有欺骗性,剧场的历史就是人类在物理世界制造场景的历史,它需要技术手段去实现,这也在推动着剧场作为一门技术不断地发生变化,我想这些都会对建筑空间和建筑技术的拓展产生新的意义。
除此之外的兴趣点还有环境技术和环境哲学。今年我们做了系列讲座,邀请了 12 位讲者、青年学者和青年研究者,每月一次定期在工作室进行线上公开讲座,也是希望借此看到其他人在关注什么,别人的世界里是如何去构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 PILLS 2024-2025年度研究型讲座计划 © PILLS
建筑师在当下社会组织中的意义,取决于如何定义建筑师。对于狭义的建筑师来说,用不到社会组织这么庞大的词语,它只是工程建设或者是建筑服务中的一环,这一环里除了建筑师,也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共同努力。
▲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城市展厅 © PILLS
▲ 蚂蚁集团全球应急响应中心概念设计 © PILLS
在我看来,建筑学是一门具有极大延展能力的通识学科,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高等教育里应当接纳广义的建筑学所提供的延展性和相应训练,不仅仅作为盖房子的需求。技艺类的很多领域的顶层逻辑都是相通的,我相信建筑学在很多创造性的领域都能给予启发和帮助,有的时候甚至是决定性。因此广义的建筑师,首先是一个博学的、对知识和系统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专业人士,他们处理的是物理空间的问题,同时也能将这些问题衍生为更具智识性和哲学性的其它问题。
▲ 黑色玛丽 © PILLS
▲ 米奇纪 © PILLS
另外,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学校的教育也应作出改革。一方面建筑师依然要回应当代的急迫问题、协作关系,另外一方面也要深刻地理解当前的市场和社会的需求。长期以来建筑学的教育形成了一定惯性,这在以前构成了一个深刻的学科壁垒,同时也制约了建筑学的未来和前进的可能性。
▲ 751 D-PARK 声音装置 © PILLS
建言思想汇之王子耕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