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日报整版关注:规范汉字书写,涵养文化自信
贵州毕节铁石小学的学生们正在课堂上书写汉字。熊军万摄/光明图片
广西北海举办2024年中小学生汉字书写大赛,一千多名中小学生报名参赛。李君光摄/光明图片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们正在练习写字。丁珊摄/光明图片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汉字在中华文明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系列指示批示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要求,对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发挥其独特育人功能给出了指导性意见。《通知》全面覆盖教育主体和教学环节,目标依据科学,视野开阔前沿,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遵循。
规范汉字书写,涵养文化自信
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是实现有效书面沟通的基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根据语义构造形体的表意文字。因此,汉字形体总是携带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汉字书写规范与否,一方面影响构形意义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也影响阅读理解文意。以“己”和“已”为例,竖弯钩是否出头起到分别字形、区分词义的作用。不出头是“己”,记录自己的意义;出头是“已”,记录停止的意义。它们分别构成了“自己”和“自已”两个词,如果不注意规范书写,把“不能自已”写作“不能自己”,对阅读理解产生阻碍,还将会导致文意误解。
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要以正楷字和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为主,这符合汉字字体演变规律,是兼顾考虑书写质量和速度的科学结论。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以隶书的出现为界,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今文字阶段以隶书和楷书为正规字体,行书和草书为变异字体。早在唐代就有了用以规范楷书书写的《干禄字书》,我们平常所说的“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只是楷书的不同书写风格。在汉字书写教育实践中,教师还应注意书法经典作品中的异体字,并遵照《通用规范汉字表》规范书写。
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微观问题:一个是笔顺,一个是结体。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指出,笔顺本无绝对规则,但对初学者来说,遵循一定的规律,把汉字写得方正、整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把笔顺规则与具体字的笔顺结合起来,比死记每个字的笔顺更容易把握。至于结体,结字的总体要求是稳妥匀称,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要注意观察汉字的外部轮廓,部件的布局,讲究空间疏密得当,全字的重心按黄金分割,这样书写出来的汉字会产生一种自然的美感。
做好这项工作,除了要认真准确把握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上述关键要点,更要提升站位,充分理解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过程是提升审美能力、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加强规范汉字书写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书写规则,涵养审美意识,进而培养文化自信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规范是审美欣赏的根基,汉字书写必须首先满足记录汉语的实用属性,在此之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个人的审美风格,才能成为书法,具有审美价值。启功先生指出,书法艺术要建立在汉字书写规则上,脱离实用属性的书法艺术是空中楼阁。“丑书”“怪书”不是创新,追求汉字书写美观是每个人的责任,准确书写规范汉字本身就能展现汉字的自然美。如“腐”本来是“从肉府声”,上下结构,楷书字形延长府的一撇,形成半包围结构,使得整字更为沉稳。再如“修”,本是“从彡攸声”,将“彡”放置在“攵”下,使字形匀称。在规范书写中深入理解汉字之美,也是生动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
其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是正源固本、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汉字在历史上曾有篆、隶等多种不同字体。当前,在强调写好楷体字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辨别分析,重视阐明汉字形体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遇到楷体构意不明的,可以追溯古文字字形,还原构意,沟通古今。传承本源方能正本清源。在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中讲汉字文化时,要遵循汉字构形的系统性,不能从主观臆测出发,弄出许多玄之又玄的新解。例如,有人将“出”解读为两山重叠,是无理据地简单拆分楷体字形。当我们追溯其造字意图时,“出”表示的是脚从坎穴中走出的意义,和“山”字并没有直接关系。类似的例证还有许多,如果不追溯本源只从理据不明确的楷体字形简单理解,非但不是新解还成了误解,反而不利于文化传承。只有在了解和掌握汉字构形与字体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清楚地阐明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规范汉字书写教育需要坚持广阔的比较视野,推动更高质量的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多个国家地区广泛流传,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与我们有所差异的书写传统和字体风格。随着当前各类交流交往的增加,接触到域外汉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们要在比较中加强辨识、辩证对待,在互鉴互赏中坚守中华文化正源,做到守正开新。
概而言之,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是一项长期事业,文件的落实需要在学习和理解汉字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活力,适当借助数字时代的技术优势,使学汉字、写汉字、懂汉字、爱汉字贯穿教育始终。
(作者:周云磊,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健笔强体,美育心灵
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快速普及,人们的书写习惯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加强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一线教师角度出发,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多维度策略提升学生汉字书写能力。
我们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汉字书写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书写基础薄弱。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书写训练,导致低年级学生笔画结构掌握不牢,笔顺混乱;中年级学生书写速度慢,字体不够规范、端正;高年级行款不整齐,美观不够。二是书写习惯不良。不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有的学生握笔过紧,手指变形;有的学生书写时身体歪斜,眼睛离纸面过近;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影响书写质量,还容易导致近视、脊柱侧弯等健康问题。三是书写兴趣缺失。在电子产品的冲击下,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键盘输入而非手写,书写兴趣逐渐淡化;加之传统书写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是环境不利影响。在学校中有些教师在学生书写时对字形和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引导不够。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忽视了书写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家长自身的不良书写习惯也会对学生产生不正确引导。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各界各领域对书写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良好的书写氛围。
针对上述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从德育、健康、美育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并实施多维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首先,德育引领,文化传承,书写人生。书写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水平,更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健康意识。学校应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纳入德育体系,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向学生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书写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教师应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书写行为,成为学生的良好示范。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评选“书写之星”等方式,树立榜样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书写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健康保障,预防近视,保护脊柱。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指导和监督,通过示范、引导、纠正等方式,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确保学生做到“三个一”(眼睛离纸平面一尺,胸口离桌边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和“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书写姿势。同时,关注学生的书写速度和书写质量,确保学生在保证速度的同时也能保证书写质量。此外,营造健康的书写环境也至关重要。按时做好每天的眼睛保健操,安排学生望远眺望一分钟,缓解用眼疲劳,保护视力。有的学校可引入智能坐姿提醒设备,AI书写助手等也是很好的尝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书写引导方法。同时,家长也应关注孩子的书写环境和工具选择,共同守护孩子的视力健康。
再次,美育熏陶,感受汉字之美,提升书写品质。学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方式,营造浓厚的校园书法文化氛围。例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置多样化的书法课程内容,除了传统的楷书练习外,还可引入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供学生选择和学习;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使汉字书写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邀请书法名家进校园举办讲座和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提升书写品质;举办汉字书写比赛、书法展览等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和创作热情,增强书写荣誉感,更加自觉地投入汉字书写练习中;鼓励学生将书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节日节气等特殊时间点进行书写创作,如春节写对联、国庆节写祝福语等。此外,学校应加强对书法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可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推动书写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最后,加强家校合作,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力度,共同关注孩子的书写情况和发展需求。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书写情况和进步情况,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其中,一年级是学生正确书写的启蒙阶段,学校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沟通中引领学生开好头,强调“提笔即是练字时”,在养成好习惯方面达成共识。在家中,家长应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和频率,尤其是在书写时间,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家长也应树立榜样,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如共同书写一幅书法作品、参观书法展览等,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书写的乐趣和魅力。
加强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这项工作,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为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升奠基。
(作者:黄颖 刘欣,分别系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书记、校长,教学主任)
好好写字吧!
这两天,恰好在讲《兰亭集序》。面对千古名篇,高三学生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诵读中,脸上有了些许生动。当我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书帖投影出来时,学生们看到了笔法飘逸、摇曳多姿、严谨而不失洒脱的那324个字,同时也看到了几乎溢出卷轴的魏晋名士的生命状态。一切都无须我赘言了。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在那一刻我感慨万千。
回首近年来,面对学生每况愈下的书写,作为教师,我们常常痛心疾首: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汉字失写症”日趋严重,提笔忘字或字迹潦草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更有甚者,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简化字、生造的词语、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照单全收”,“囧”“神马”等等充斥在学生的习作中。总之就是,电脑输入文字和编发短信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写一手好字的本领却日渐逊色。汉字似乎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书写危机”。
说实话,身在教学一线的我很惭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汉字书写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吗?在大家紧跟升学指挥棒,考啥学啥的大趋势下,我们是否告诉了学生汉字是美丽的、汉语是优雅的?想到这里,我有点坐立不安了。是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应该大声疾呼,告诉学生,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拥有超过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它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汉语言的进步,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哲学、科学与艺术成果。在其他文字纷纷“改朝换代”甚至“灰飞烟灭”的时候,汉字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却能做到“我自岿然不动”,堪称奇迹。所以,好好爱它吧,好好写字吧!
首先,汉字书写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文化认同与历史传承靠它。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不仅是书写符号,更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象征。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文化元素正在被淡化甚至遗忘,而汉字书写却依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标志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实属难得,值得珍惜。在语文教育中,通过汉字书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力量。比如,写字时注意笔画之间的错落有序:左小右大、左短右长,像“林”,左边“木”字旁的最后一笔比右边“木”的最后一笔短,间架结构间的长短疏密、互相避让、轻重缓急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谦恭礼让,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处世哲学和生命力量。再比如,许多成语、典故、诗词也通过汉字的表意功能得以精准传递。通过学习和书写这些文字,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审美教育与艺术感知也靠它。汉字书写不仅是一种语言实践,更是一种艺术形式。汉字的结构、线条,汉字书写的虚实、留白等也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书法作为汉字艺术表现的极致,至今仍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过程中的字形布局、笔画粗细、字距调整等细节,能够培养学生对线条、节奏、韵律等美学元素的感知,让学生体验到艺术创作的乐趣。例如,“竖”这一笔画在软笔中,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书写时头脑中会浮现“针”的锋利和“露”水下落的动态美,从中体会创造之美。
其次,汉字书写的教育价值也不容小觑。它能提升记忆与认知能力。纸笔书写与打字输入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手、眼、脑的协同配合。汉字独特的表意和形声结构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视觉和动觉的双重记忆来完成。通过书写,学生能够体验到文字与思想之间的直接联系,形成一种“心手相应”的学习体验。这种书写带来的全身心参与感,对于学生的记忆、认知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它还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文字学家王宁指出,汉字具有构形的特点并认为,“汉字构形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比如汉字笔画的36对矛盾:顺逆、向背、起伏等”。汉字中有80%的形声字,它的表意性因素,要求学生在书写时进行联想和推理。比如,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的字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这样的书写过程其实也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此外,汉字书写对培养专注力与耐心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这个时代,数字化工具的大量使用往往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碎片化、快节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各种电子设备分散,学习变得浮躁而缺乏深度。因此,让学生回归宁静,专注于书写的每一笔、每一画,提升耐心和专注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在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复杂学习任务和思维活动奠基。
互联网时代,夯实汉字书写教育,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汉字与历史文明血脉相连的守候,是一个语文教育者人文情感温度尚存的明证。强化汉字书写,就把好了传统文化的“钥匙”,就能让深厚灿烂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杨迅,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