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义诊30年,复旦“博医团”每年暑假都去“老少边穷”地区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通讯员 汪蒙琪 金雨丰 赵天润
2024-10-26 19:0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24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医团”)迎来成立30周年。1994年至今,博医团坚持前往革命老区、中西部边远地区、多民族聚居区开展医疗服务,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以不变的初心,坚持上了三十年的“大思政课”。

10月25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召开的相关纪念大会暨第九届上医文化论坛活动上,几代上医人讲述自己在广袤大地践行初心的经历。澎湃新闻记者从复旦上医获悉,30年来,博医团的足迹遍布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77家医院,行程超过35万公里,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医团”在边远基层地区义诊。本文图片均为复旦上医供图

1994年,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博士生组成博医团,每年暑假前往“老少边穷”等医疗欠发达地区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工作。自此以后,该校每年以高标准组建博士生,奔赴各地提供医疗服务,一晃就坚持了30年。参与博医团发起工作的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刁承湘研究员谈起博医团的建立初衷:“博士生需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了解哪些地方缺医少药,将来就能把科研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起初,博医团的成员人数仅十人左右,主要由各医院的特色科室博士生组成,同时邀请部分学科专家及研究生院负责思想工作的教师参与,“大家每到一个地方都很受欢迎,学生回来以后也非常受教育。”刁承湘说。1997年起,博医团进一步拓展线路,前往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

1999年,陈苏华作为博医团指导教师第一次带团开展医疗服务。他回忆,从上海出发,博医团的成员们乘坐火车行驶了整整一夜,才抵达江西安义。“当时吃住很艰苦,交通也很不便,话也听不懂。”

陈苏华还记得,在江西安义的义诊首日来的病人不是很多,但随着患者们口口相传,之后几天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多的时候,陈苏华就帮着抄方,同时兼顾队里的其他工作。一天忙下来,所有人的嗓子都哑了,却没有一个抱怨,“大家都觉得农村需要我们,所以很想为老百姓多做一点”。

2000年,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组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医团则一如既往,每年暑假继续奔赴边远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为基层百姓提供医疗帮扶。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医团”在边远基层地区义诊。

朱晓勇如今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20年前,他曾以博士生志愿者身份跟随博医团队去重庆垫江开展医疗服务。当时,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当地乡卫生院使用的很多药材直接取自附近的山上。朱晓勇至今难忘当地卫生院院子里晒着的僵蚕——作为一味中药,用僵蚕入药的成品药在大城市医院里并不少见,但对朱晓勇来说是第一次见到它的制作过程。“那是一种很原始的状态。这种落差促使我迫切地想在当地多看几个病人,和当地的医生多一些交流。”他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医团”在边远基层地区义诊,当地群众送锦旗。

2024年7月,由200多名复旦上医师生志愿者组成的10支博医团队伍再次出发,启程前往江西、河南、云南、贵州、广西、山西、四川、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开展暑期医疗志愿服务。这也是服务规模最大的一次。

澎湃新闻记者从复旦上医获悉,30年来,博医团的足迹遍布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77家医院,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从大型义诊、便民门诊、健康科普,到送医下乡、科室会诊、示教查房、病案讨论、前沿学术讲座等,博医团持续增加服务内容,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最基层,如同一支“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表示,博医团全体队员30年间与祖国同向、与人民同行,提供医疗帮扶、对接健康中国、助力乡村振兴,一代代复旦上医人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正谊明道”的上医院训,为师生们呈现在祖国万里疆域开展的“大思政课”。

    责任编辑:周晓婧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