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教,怎样学?上海市嘉定区戬浜学校让音乐课“活”起来

2024-10-26 10: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时报记者 李婷

“橘子代表八分音符,香蕉代表二分音符,一个凳子代表一拍,在凳子上放一个苹果,那么苹果就是一拍。”

“两个凳子之间用香蕉跨过去,就形象化的代表了香蕉是二分音符。”

这是上海市嘉定区戬浜学校低年级音乐课上,老师为学生们精心设计的课堂游戏,让深奥难懂的乐理知识深入浅出,让形象化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课堂真正“活”起来。

师生交流创编心得

2021年开始,三年的时间里,学校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改变悄然发生:不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不再是学会几首歌那么简单,而是师生一起玩转音乐,用音符创编出曼妙旋律,碰撞出无尽想象力火花。

改变传统音乐课堂上,一台钢琴,跟着老师学唱的单调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用“一个音叉”跟随老师来创作,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更高,音准特别好,创造力、想象力被充分调动,音乐课堂悦动起来,激活学生成长。

颠覆教与学方式   音乐素养萌发

学校音乐教研组长蒋奕飞介绍,小学音乐学科的改变主要可以浓缩为:低年级推进顺序性音乐教学和中高年级进行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来双管齐下。“这样的改变,作为其中的老师来说是痛并快乐的,这意味着打破以往的教学习惯,老师首先在知识的理解和讲授上要重塑认知,但看到学生们在玩中学,用常展常演的方式,提升自信感和课堂参与度,学习热情被点燃,作为老师很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蒋老师举例说明,原来的节拍“大大大”变成了如今的“踢踢踏”,通过老师们设计的课堂游戏,把这样的知识点融在其中,教会孩子们在乐曲中把知识点识别出来。

开展顺序性教学成果区级教研活动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学校小学音乐学科有中国教科院许洪帅博士的指导,该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任教低年级的李春老师和王媛媛老师通过开展顺序性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从节拍感的稳定,节奏感的建立到音高感的训练,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

在教学时,老师们发现,钢琴弹奏声音过大情况下,学生们视唱练耳效果会打折扣,影响音准的训练,用一个音叉来清唱学习时,学生自己就会辨别自己发音是否准确,但同时大大提高了老师的课堂教学难度。像这样随时需要调整的实际问题,两位老师每周通过录课方式对许博士的指导予以反馈,并在每周五下午通过视频会议在许博士指导下进行顺序性音乐教学的教研。

在这样持续高强度的努力下,学生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和有控制地歌唱习惯,嘶吼式、咆哮式的歌唱消失了,学生音乐素养显著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生态有了极大转变。

学生在参与华师大教学展示中得到了专家们一致好评。李春老师参与顺序性研究的课也获得徐洪帅博士团队和席恒老师的认可,在今年顺利获评嘉定区小学音乐学科骨干教师,她的用热爱和勤奋浇灌出了顺序性教学的显著成果。

针对中高年级的音乐课堂,改变也在同步发生。从2022年9月起学校作为数字化转型市级音乐学科试点学校,在五年级中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其中音乐教研组的刘婧、蒋奕飞、高旭丹三位教师作为项目的主要实践者,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中开展活动,一方面还作为数字化转型资源库的建设者,参与市级教学资源制作。

学生探索数字化设备

  “难点很多,老师一定要精通数字化教学软件和设备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准使用,使之助力课堂教学;潜心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该怎样教才能把数字化手段融会贯通。不少学生是随迁子女,由于家庭条件限制,没有接触过电子产品,刚起步的阶段是教会大家都能掌握的基础的操作方法,和学知识、创编乐曲关系不大。”蒋老师表示,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为孩子们的成长填补了知识的空白,在课堂上为他们打开了拓展知识边界的大门。

在蒋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们可以通过音乐制作软件肆意的创作,用简单易操作的数字模块编奏出美妙旋律。数据库中可以听到、触碰到多种民乐器、西洋乐器的声音和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播下音乐的种子,发掘出无限的潜能。

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2022年12月19日,学校顺利通过了市、区专家对数字化转型项目的调研工作,得到了一致认可。2023年6月21日,在嘉定区级数字化专题教育活动上,通过课例展示、学生数字化活动展示和虚拟乐队展示向各界呈现了音乐学科数字化转型实践的具体成果。

找准痛点、堵点,以“研”炼心提质增效

课堂的转变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抓住了正高级教师市教研员席恒老师和艺术学科丁志红老师流动到校的契机,副校长刘婧作为新晋的正高级教师、市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区音乐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把学校列为种子计划基地和名师工作室基地,为教研组请专家、引资源,建项目,把音乐教师吸纳入各种高端项目中实践学习等,让音乐老师们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在教科研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突飞猛进,拓宽学科边界和眼界。

教研组进行数字教学教研

音乐教研组逐步形成了“乐学、乐教、乐研、乐创、乐协作”的校本音乐共同体“五乐文化”,努力夯实日常教学,高度重视校本教研的质量,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

刘婧基于学校农村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瓶颈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带领大家一起于2021年申报并立项了市级课题《具身认知视域下农村小学艺术学习生态优化的实践研究》,由此,融汇教学、项目,从音乐学习氛围、音乐课堂、社团课程、家校社联动方面进行研究,助力双减。音乐组李春老师将具身体验结合顺序性教学进行探索,深耕不辍;王媛媛老师则是通过民族舞蹈的具身体验展开研究;高旭丹老师从电子竖笛的教学方面开展音乐具身体验的研究;蒋奕飞老师从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展音乐体验研究。

蒋奕飞介绍,在教学中以新课标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市、区的教研主题确定校级研修主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实践——数字化转型与顺序性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去年至今年,刘婧和我共在市教研室和区级平台上分别做汇报和展示4次,获得了市区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好评。”她说,基于新艺术课标,组内老师们认真研读、更新理念,依托专家指导,努力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四年级的音乐绿标测试较2019年获得明显提升,老师通过教学研究,教学实践能力也获得明显提升。王媛媛、高旭丹2位教师分别获得区中青年二等奖、区教学新秀三等奖,实现了个人教学评比获奖零的突破。蒋奕飞老师进行了区级交流和展示。李春老师顺利晋升一级教师,并获评区级骨干。刘婧被纳入“教育部学科领军教师”培养对象,案例获得市级一等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音乐教研组获得了2023学年度优秀教研组。

副校长刘婧指导教师们如何开展数字化教学活动

音乐组每位教师发挥个人专长,承担各类社团的培训任务,开设音乐玩创、教育戏剧、电子竖笛、古琴演奏、小号、行进打击乐、舞蹈、合唱等多个社团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学生的艺术学习经历,助力双减,提升学校艺术教育品质。

3年来,副校长刘婧带领老师们承担教育部面向全国64个试点县的”音乐远程教研帮扶项目”,完成36个单元的教研讲座,师生受众达近2万人次。她亲自执教和指导李春老师上了教育部远程示范课,老师也获得教育部项目证书。同时,组员们还承担了全国线上展示课,并在区级教研活动和音乐师训课程中进行展示交流。

图片由学校提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