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聊聊红斑狼疮这事儿:了解它,战胜它

2024-10-25 15: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生姜姜 一节生姜

红斑狼疮到底是啥玩意儿呢?简单来讲,它就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毛病。

啥叫自身免疫呢?简单来说,就是咱自个儿身体里的免疫系统犯糊涂了,不打入侵的病原体“坏人”,反倒冲着自个儿的身体器官下手。

红斑狼疮有好几种类型,常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盘状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稍微温柔一点,主要只是在皮肤上捣乱,弄出红斑、鳞屑来;但系统性红斑狼疮就比较厉害,能把全身好多器官都给折腾一遍,像肾脏、心脏、肺、血液系统啥的,可以无差别攻击。

1

谁会得红斑狼疮?

目前所知道的致病因素有这样一些:

头一个,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红斑狼疮患者,那么其他人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哦,只是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再一个,环境因素。比如紫外线照射,它能诱发斑狼疮,尤其在某些比较敏感的人群。还有感染、药物、等玩意儿,也可能成为诱发红斑狼疮的因素。

另外呢,雌激素水平也跟红斑狼疮有点关系,这是为啥女同胞比男同胞更容易得这个病。

2

得了红斑狼疮咋办?别慌,有招儿。

很不幸,红斑狼疮目前还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虽然不可治愈,但是也有可以控制病情进展的治疗方法。

对于能引起器官损伤的自身免疫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是最靠谱的策略,因为及时的治疗可以控制住病情,有利于器官的修复。

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用于缓解轻度症状,如关节炎、发热、肌肉疼痛等。

需要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胃肠道和肾脏副作用。

2. 羟氯喹

这是一款抗疟疾药物,但也是红斑狼疮的常规基础治疗药物,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作和炎症反应,长期使用还可以改善预后。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此药物一般需要定期眼科检查,因为长期使用可能对视网膜产生副作用。

3. 糖皮质激素

这是治疗红斑狼疮的常用药物之一。它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泼尼松(Prednisone):用于控制中度到重度SLE急性发作,特别是涉及重要器官(如肾脏、心脏、肺部)的情况。

但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肥胖、骨质疏松、高血压等,所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4. 免疫抑制剂

当病情较为严重时,医生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就像厉害的“灭火队”,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让它别老攻击自个儿身体。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等,用于控制严重SLE症状,特别是累及肾脏(狼疮性肾炎)、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重要器官的病例。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减少炎症,但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5. 大分子抗体药

贝利木单抗(Belimumab):一种针对B细胞的抗体药,用于控制中度至重度SLE,特别是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有时用于难治性SLE,主要通过减少B细胞来减轻免疫反应。干扰素受体抗体:FDA 2021年批准。

6. 抗凝剂

对于有抗磷脂综合征(APS)或血栓风险的SLE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

7. 其他支持治疗

补钙和维生素D:预防由于激素治疗引起的骨质疏松。

降压药物:用于控制伴随的高血压,尤其是在狼疮性肾炎中。

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疾病严重程度:轻度患者可能只需要NSAIDs或抗疟药,而严重患者则可能需要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

如果涉及肾脏、心脏、肺部或神经系统,通常需要更为激进的治疗。

对于红斑狼疮患者来说,长期随访和定期检查(如血液指标、尿常规、肾功能等)至关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并管理可能的并发症。

3

除了药物治疗,也需要合理的生活方式

因为紫外线是红斑狼疮的诱发因素之一,所以出门的时候记着打伞、戴帽子、戴太阳镜,再抹点防晒霜。千万别让太阳直射着自个儿。

得好好休息。累着可不成,过度劳累会让病情加重。所以得保证充足的睡眠,可别熬夜。

吃的方面也得讲究。得吃得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那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就别碰了。还有,盐和脂肪也不能吃太多,不然肾脏得有负担。

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呢!得了红斑狼疮心理压力可能很大。这时候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就特别重要。要是实在心里难受,也可以找心理医生聊聊,学会应对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除了生死,皆无大事。希望人生无疾痛,但需知识渡劫难。红斑狼疮虽说有点麻烦,但只要咱了解它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积极配合大夫治疗,调整好生活方式,保持好心情,就能渡劫!

加油!

#红斑狼疮# #病因# #治疗方法# #健康科普#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领域: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