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家徐冰对话上纽大:我们能否摆脱艺术世界的束缚
本文转载自“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微信公众号
10月21日,上海纽约大学有幸邀请到艺术家徐冰在前滩校园举办讲座。
当晚,学校大礼堂坐无虚席。约600名教职工、学生和来自社会各界的艺术爱好者到场聆听徐冰的分享,尤其是他在“太空艺术”领域的尝试,以及对于艺术与人工智能(AI)之间关系的思考。
“从某种程度而言,徐冰先生的个人生涯及其艺术作品,都与上纽大的愿景非常契合,”上纽大教务长衞周安在致欢迎辞时说道,“他的作品与身影横跨中美两国,代表了他经历的动荡时代,也蕴含着身份和地理位置的变迁、真实与虚幻、精神和物质。徐冰先生的创新与创造力,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的体验与思想的碰撞。”
徐冰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1955年生于重庆,长在北京。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0年,徐冰作为荣誉艺术家访美,而后以《天书》(1987—1991年)等艺术作品享誉国际。他手工刻制了四千多个“伪汉字”组成几百册大书、古代经卷轴和巨幅书页,铺天盖地而成《天书》。这些虚构汉字引发人们对既定知识体系的质疑。
徐冰的作品曾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知名艺术博物馆展出。他也曾多次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艺术展。
徐冰向观众展示其在意大利威尼斯圣耶利米教堂展出的作品《卫星上的湖泊》
纵观其职业生涯,徐冰获奖无数。1999年,因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其杰出的独创性和创造力,徐冰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03年,他又以对亚洲文化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获得福冈亚洲文化奖。2015年,他被授予美国国务院艺术奖章。
在当晚的讲座中,徐冰探讨了AI的局限性和无限性,并引申出对艺术的思考。“艺术是存在于理性逻辑和科学之外、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另一动力。艺术是对未知的表达。”
讲演开始时,徐冰首先展示了在今年夏天书写的一把扇面,扇面内容是“每一股风都是AI不可企及的”。
徐冰向观众展示扇面
随后,他以作品《天书》和《地书》(2003)的创作过程为例,进一步阐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在他看来,尽管其中一本刻满伪文字,另一本布满生活中常见的标识和表情符号,但这两本书对任何读者而言都是平等的。二者以前所未有的书写形式,打破了读者的固有认知,使读者经历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
“我们的知识会制约我们的思维。我们需要忘掉过往的所有知识,重新打开思维的空间,找回认知的原点。艺术家的本职工作,是要找到一个媒介来解释那些难以言明的事物。”
徐冰在上纽大讲座上
徐冰从他首次执导的剧情电影《蜻蜓之眼》(2017)的创作技法谈起,一直聊到如今的共享出行方式。他提到网约车公司,说平台本身不拥有车辆,但注册车辆都在这个平台上提供出行服务,就像《蜻蜓之眼》。这部由监控影像剪辑而成的电影,没有一位摄影师,但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24小时提供画面,它们就是这部电影的“摄影师”。
徐冰展示《蜻蜓之眼》的部分片段
徐冰以自己在浦东美术馆展出的《引力剧场》(2022)为例,说明该作品如何巧妙地利用了空间局限性,进而谈到如何将个人弱势转化为蕴含无限可能的优势。
徐冰还讲到他最近几年在太空艺术方面的尝试。他说,其实太空艺术由来已久,不管是中世纪的宗教绘画,还是李白的诗句,都流露出古人对太空的遐想。如今,随着太空活动私有化、太空科技商业化,艺术家走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可以使用太空的硬科技,拓展新的、更大可能性的艺术领域。
太空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和强大的技术支持。从2021年2月1日在甘肃酒泉发射的一枚以艺术家名字和代表作《天书》命名的艺术火箭——寓意“将欲望、危机和未知发射至外太空”,到火箭发射失败后意外形成的《“徐冰天书号”:环形山》和周围找到的残骸。“这个0.3秒完成的‘作品’简直是完美的大地艺术。”徐冰笑着说。
首个在外太空完成的定格动画《卫星上的湖泊》(2021—),以及秉持参与和分享的理念、同国内外艺术家和各领域人士分享卫星使用权益的“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2024—),徐冰尝试将太空科技与当代艺术相互介入,把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探索这个极具未来性的领域。
徐冰讲解“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
他说:“自从涉足太空技术以来,我深感自己的想象力实在有限。将卫星向公众开放,无论是对此感兴趣的科学家、普罗大众,还是艺术家,都能参与其中,这样做才能让太空艺术有更快、更广的发展。这或许将会对那些僵化、缺乏创造力的当代艺术思维方式构成挑战,进而打破当代艺术面临的局限。”
活动尾声之际,现场观众有幸在问答环节与徐冰面对面交流,感受观点的碰撞。一位物理博士生对徐冰在讲座中提到的艺术与科学共通之处表示赞同。徐冰说,艺术和科学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表达。“人工智能越发展,艺术就越重要,因为它在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中,起着保持文明发展的平衡的作用。”而AI这些新兴科技,也让徐冰重新思考何为艺术、艺术家的角色是什么,以及如何与AI协同创作等问题。
徐冰在问答环节与观众交流。该环节由上纽大全球中国学副教授邹昕(右)主持,2028届学生钱宏一(Alan Chian)(左)任翻译
被问及太空艺术如何启发那些关注地球福祉的行动者时,徐冰结合最近一次“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的动态,做出回应。
“2024年10月,卫星驻留项目收到了卫星公司的通知,受近期频繁的太阳活动和地磁风暴影响,为避免‘艺术星链计划’的两颗在轨卫星遭受不可逆的损伤,项目不得不临时暂停所有驻留作品的星上创作,具体恢复时间,还要等卫星公司的通知。”
他说:“‘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与每隔11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太阳活动极大期相遇,为太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与更广阔宇宙空间制约进行互动的契机。任何艺术创作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地表材料或美术馆的空间等等。太空艺术同样受到来自更大的自然力的制约。面对这种制约,艺术家能做的是如何用好它们,将其转换成特有的艺术创作材料的一部分,打开更大的思想空间,探索新的的艺术表达方法。”
这场对公众开放的讲座由上纽大视觉艺术学艺术助理教授Maya Kramer策划,全球中国学副教授邹昕主持,艺术史副教授左拉拉和环球亚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李玉童翻译。当天下午,徐冰还在前滩校园,与30多位上纽大师生员工进行了下午茶讨论。
原标题:《艺术家徐冰对话上纽大:我们能否摆脱艺术世界的束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