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发布全球首个《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2024-10-25 12: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年来,因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相关讨论日益火热,不仅业界高度关注,社会大众也被牵动着神经。为了回应这种关切,中国儿童呼吸和传染病学领域的专家最近干了一件大事。

2024年10月17日,《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发布会在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隆重举行。该共识由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下称浙大儿院)陈志敏教授等牵头组织,由来自全国29名儿科肺病和流行病学专家共同撰写。

发布会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行,国内知名儿童呼吸感染专家陆权、陈志敏等现场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浙大儿院儿内科主任、呼吸科副主任王颖硕作为共识的第一作者,介绍共识制定的背景、研究方法、主要团队及重点内容。

本专家共识原文“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全文链接: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422262/pdf/12519_2024_Article_831.pdf)在线发表于2024年8月14日发表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发布后首周下载量高达1300次,推特首小时浏览量超过2000次,发表后立即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这是全球第一个关于儿科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RMP)肺炎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旨在为儿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凝聚着国内儿童呼吸和传染病学专家的共同智慧。

陈志敏教授表示,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尤其好发于学龄儿童,可占10%-40%,流行期间更高。近年来,我国肺炎支原体菌株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迅速上升,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治疗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的推出,旨在指导和规范儿科医师对MRMP的诊断与治疗,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减少患儿后遗症、降低病死率,减轻医疗负担。

陆权教授表示,MRMP对患儿来说往往意味着长期发热,长时间的抗生素使用,较高的抗生素转换率以及更高的全身性糖皮质激素需求。为了减轻MRMP对患儿的困扰和负担,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和策略意义十分重大。《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的推出将为儿科医师带来建设性指导意见,为中国乃至世界患病儿童带来权威、优质、高效的MRMP治疗的中国方案。

王颖硕介绍,儿童MRMP,自2001年日本学者首次报道在日本出现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普遍,尤其是在东亚,MRMP的分离率已高达70%-90%,这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MRMP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现流行,临床菌株中MRMP分离率多数在90%以上,这也是近年来我国肺炎支原体肺炎重症病例增多的主要原因,对我国患者家庭、社会和儿科医生造成重大挑战,引起了儿科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虽然关注度很高,但囿于种种原因,全球对儿童MRMP的诊断和治疗却一直缺乏共识。特别是针对MRMP的抗菌治疗存在很大分歧,造成了许多基层医生在治疗上感到无所适从。

以此为背景,浙大儿院组织29名中国儿科肺病和流行病学专家,使用PubMed、Embase、科学网络数据库、CNKI、Medline和科克伦图书馆等在内的电子数据库,进行证据搜集,对不同国家、地区的MRMP进行总结和研究,尤其对中国相关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制定共识。

“在全球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浙大儿院牵头发表的《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儿童耐药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防控及规范化诊疗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帮助指导临床决策,改善耐药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疗流程。”

浙大儿院党委书记舒强教授表示,作为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浙大儿院多年来始终坚持“为了儿童健康”,致力于满足不断增长的优质儿童医疗需求。未来,医院将继续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拔尖筑峰、攻坚克难,向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以全球儿童健康为己任,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儿童健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儿院力量。

知识1+1

01

支原体目前已发现240多种

目前孩子们中招的多是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高度多形性、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迄今分离出的支原体达240多种,从人体分离出的16种支原体中,9种对人体有致病性,包括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目前引起儿童肺炎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人类是其唯一天然宿主,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因此,其对一切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天然耐药,它对干燥环境敏感,耐低温,-70℃或液氮可长期保存。

02

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聚集性传播

5~9岁儿童高发

肺炎支原体仅寄生于人类,由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主要借飞沫传播,潜伏期和治疗期间均有传染性,病初4~6天传染性最强,治疗3~5周逐渐消失,故存在聚集性感染的机会。

人类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但肺炎支原体肺炎以5~9岁年龄组儿童高发,其次是10~14岁儿童,罕见于刚出生至6周的婴儿。集居的中小学生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肺炎支原体常引起严重的感染。

03

感染肺炎支原体可无症状、轻症

有研究发现近半数受感染小学生可发展为肺炎

肺炎支原体经飞沫传播侵入机体,由上呼吸道逐渐向下呼吸道蔓延,可引起咽喉炎、鼻窦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因上呼吸道感染不易被重视,报道较少,但并不是说肺炎支原体感染就是肺炎。

有专家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以轻度症状如气管支气管炎更常见,且近20%无症状。对小学生肺炎支原体感染暴发的研究资料显示,近半数患儿可发展为肺炎,部分患儿可无症状呈隐匿感染经过或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04

发热咳嗽喘息等为典型症状

退烧后,咳嗽还能持续两周及更长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流感样症状,如鼻塞、流涕、肌肉酸痛、乏力、咽痛、咳嗽和胸痛等。发热是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尤其是儿童,故对于无发热的3岁以上儿童,支原体肺炎尤其是重症的可能性很小。

咳嗽也是支原体肺炎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最初多为干咳无痰或仅有少许粘痰,刺激性感染为突出症状,一般干咳持续3~4天以后,开始慢慢转变为有痰的咳嗽。咳嗽在发热和其他症状消失后还能持续2周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年幼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可以咳嗽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很难区别。

如有肺炎支原体患儿的接触史,或在流行季节,对于发热2天以上的3岁及以上儿童应怀疑支原体肺炎。

05

做了抗原检测,有时还得做核酸检测

等待报告结果期间,可结合病症先行治疗

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如何判断是否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建议带孩子到发热门诊就诊。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适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征象,是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主要依据之一。

06

头孢、青霉素治疗无效

目前无疫苗可接种预防

与其他病毒(如流感病毒)或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导致的肺炎相比,支原体肺炎有如下不同:

(1)支原体肺炎可通过飞沫传播,相较于细菌性肺炎,可出现局部流行倾向;

(2)支原体肺炎潜伏期长,为1~3周,起病较缓慢;

(3)支原体肺炎高热、咳嗽多见,但精神状态一般较好;

(4)β-内酰胺类类抗生素治疗无效;

(5)支原体感染目前无疫苗可接种预防。

07

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10天以内

多数为轻症患儿,无需住院,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是早期识别和治疗重症支原体肺炎,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10天以内。

支原体肺炎治疗临床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具体用药需在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大家所熟悉的青霉素和头孢,这类抗生素都是以细胞壁作为靶点,因此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切忌盲目用药。

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替代药物,特别是近年来MRMP在我国高发,因此,对于8岁以上儿童,新型四环素类药物可优先用于可疑或确定的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支原体肺炎。由于其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药品说明书仍禁止其用于8岁以下儿童。因此,对于8岁以下儿童使用,仍需向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征得家长知情同意方可使用。

其他治疗包括充分休息,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障足够的液体摄入,高热不适服用退热药(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干咳明显影响休息者,可酌情应用镇咳药物。后期有痰可用祛痰药物,包括口服和雾化药物,也可用拍背、叩击排痰等物理疗法。

08

用药期间如出现以下情况

提示重症可能,需及时就医

(1)持续高热不退,尤其是经治疗72小时持续高热不退;

(2)气促或呼吸困难、面色差、精神软、呕吐、胃纳差、尿量少等;

(3)存在基础疾病,包括哮喘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疾病。

09

预防主要依靠非药物干预措施

尤其要重视呼吸道隔离

目前支原体肺炎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其预防主要是依靠非药物干预措施。支原体以飞沫传播为主,预防主要是做好呼吸道隔离。出现可疑症状或周围有确诊病例,自身及周围人员应戴好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

个人的日常预防措施还包括:

(1)勤洗手:采用流动的水吸收,平时不用脏手触摸眼、鼻或口。

(2)多通风: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

(3)讲卫生:咳嗽或者打喷嚏时需用纸巾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扔进垃圾桶。

(4)强体魄:规律作息,保障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10

学校、幼托机构等是重点防控场所

如有可疑症状,不要带病上学

学校、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人员密集,是支原体肺炎的重点防控场所,如有可疑症状,不要带病上学,在患病期间及疾病恢复期容易引起其他呼吸道病毒的混合感染,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止再感染或交叉感染。

来源 | 附属儿童医院

排版 | 林乔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