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东进入两会时间,部分参会者建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

澎湃新闻记者 蒋子文
2019-01-27 16:4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1月26日,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召开;1月28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也即将开幕。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成为部分省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此次参会的关注重点。

据《信息时报》1月26日报道,民盟广东省委员会拟提交《关于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建议创办“湾区科技大学”等。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突破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的体制机制的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粤港澳三地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起规则相互衔接、要素自由流动、平台合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在具体建议上,提请由国家科技部牵头粤港澳三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成立大湾区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委员会,并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专家参与,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协调大湾区科技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对接规则,破解制度障碍。同时,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在大湾区高效流通,推动人才、资金、物资、信息等资源要素在大湾区内便捷流动。

此外,创办“湾区科技大学”,由三地政府在深圳河套地区合作共建,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以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建设一所立足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型理工科大学;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来大湾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特色学院或分校。

另据《深圳特区报》1月27日报道,1月26日下午,30多名在深省人大代表从市民中心集中出发,抵达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向大会报到。

其中,贾英竺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与深圳经济地位仍不匹配,与市民的需求也还有差距。”当前深圳全日制高校仅12所,多数高校在校生规模偏小。高校数和在校生数不仅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难以满足长远发展需求。而且深圳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偏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比为15:39:46,专科层次近一半,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需求。

贾英竺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统一模式,作为市属高校的出资举办方,深圳市基本上没有办学自主权,在学科建设、学位授予、招生计划等方面难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

“深圳要增强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高等教育不能拖后腿。”他建议继续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在学科建设、学位授予、招生计划等方面赋予深圳更多的自主权,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湾区大学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倡议由来已久。

据《光明日报》2018年3月报道,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就想建议创办粤港澳湾区联合大学。在李清泉看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

李清泉当时描绘称:这是一所由中央政府授权,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大学合作创办,社会广泛参与,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跨区域、多校园、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的联合大学。

2018年11月2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上,香港中文大学前副校长程伯中建议,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设立若干所理工类高校,并推动粤港科研人才、资金互联互通。

据新华社报道,程伯中表示,旧金山、纽约、东京湾区背后都有非常好的高校支撑,而且都是基于本地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按照粤港澳大湾区的体量,可以独立设置4至5家立足应用基础研究的理工科高校,满足发展需求。

2018年12月13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香港发布首个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

据中新社报道披露,上述报告显示,目前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面临挑战。报告建议,粤港澳三方可加强合作,例如共建湾区大学。

    责任编辑:王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