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要读懂公众对医学生与大体老师合影的关注
近段时间,内蒙古医科大学几名学生在解剖课堂上与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的头骨合影,并上传至社交平台,配文“医学生无所畏惧”,引发了广泛讨论和质疑,许多网友认为此举缺乏对遗体捐献者应有的尊重。
学校已经公开回应,将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通过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立人文教育实践基地等措施,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10月22日,内蒙古医科大学还召开教学工作专项会议,要求强化教学实验室规范管理。
看看网传照片,这些学生手捧骨头,在镜头前比着剪刀手,模样颇为轻松,还上传社交平台,难免引发质疑。这并不是网友上纲上线——无论如何,遗体不是一具没有感情的“教学道具”,背后是愿意为医学研究作贡献的捐献者,应当得到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医学人文关怀培养应当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那么尊重逝者、尊重遗体捐献者,当然是人文关怀的题中之义。
而涉事学生的举动,说明他们确实还需要进一步端正认识,补上人文教育的一课。即便校方称在入学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多次强调,提醒学生们注重大体老师的隐私,不随意传播照片和视频,但发生这样的事情,恐怕还需要学校引以为戒,进一步强化素质培育。
这件事引发讨论,客观上也说明了公众对医生、医学生群体的道德期待。所谓“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公众对医生的期待从来不只是一种技艺,也希望这一群体有特别的人文关怀。面对遗体可以“无所畏”,却不能“无所谓”,毕竟,医生要长期和病人打交道,TA只有对生命有深刻的体悟与尊重,才符合公众对医生职业的期待。
这件事重新把“大体老师”的意义展现到了世人面前。医学的进步并不只依赖于研究者或医务工作者,遗体捐赠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底,我国已累计完成遗体器官捐献超过5.3万例,捐献大器官突破16.26万个。今年前七个月,全国完成遗体器官捐献4151例,同比增长19.83%。由此可见,社会对于遗体捐献的意愿和觉悟正在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身后去为医学作出贡献。
而这样的意愿需要被呵护,包括医学生在内的社会群体,都应当向这些捐献者表达敬意。营造这样的社会氛围,也是一种正向的鼓励,是让捐赠者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值得的,是被人珍视的。
事实上,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高校用各种形式表达对遗体捐赠者的敬意。如浙江大学医学院内建有“无语良师”纪念碑,截至2024年3月,镌刻着1331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今年教师节,广东医科大学的学生教师节向大体老师集体致敬;中南大学2024年局部解剖学开课仪式,则是由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向“大体老师”默默致敬,等等。
几位学生与遗体头骨合影只是个例,但把它放到上述大背景下来观察,就能读懂公众为什么特别关注此事。当然,敬畏生命、尊重遗体,尊重遗体捐赠者,不只是对医学生的要求,也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