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界镇痛日:癌痛管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2024-10-24 16: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随着医疗进步,癌症已经不再是绝症,“与瘤共存”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癌症患者常常伴有疼痛,据统计,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高达60-80%。“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疼痛”。 这是一句流行在癌症病友中的话。有时候,肿瘤没有要了人的命,但癌痛带来的折磨,却实实在在地让患者痛不欲生。并且,癌痛会随着肿瘤的进展而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多部位的疼痛。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如何有效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显得更加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癌痛患者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

1.“医生,我一般能忍就忍,疼痛明显的时候再吃药”。

答案是否定的。当出现癌痛的时候,患者需要根据药物的代谢时间,按时给药,比如泰勒宁每隔4-6小时给药,或者吗啡每隔12小时给药,从而发挥更稳定的镇痛作用。

2.“医生,我很痛,给我开吗啡吧。”

癌痛的口服药物并不仅仅只有吗啡,一般按照三阶梯原则来选择药物。

1

轻度疼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西乐葆,洛索洛芬,奈普生等。

2

中度疼痛

弱片类药物,比如曲马多,泰勒宁。或者小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比如吗啡。

3

重度疼痛

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或者羟考酮。同时,还有辅助类的药物,来改善患者除了疼痛以外的不舒适感觉,比如普瑞巴林,黛力新等。

因此,需要到疼痛门诊进行评估,再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3.“医生,我已经开始吃吗啡了,疼痛如果再加重,是不是没有药物可以控制了?”

不用担心。随着疼痛程度的增加,可以选择增加药物的剂量,比如20mg、40mg、60mg …逐渐增加。当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也可以考虑选择其他辅助治疗方法,比如神经毁损,鞘内吗啡泵植入术。

4.“医生,我根本没办法吃止痛药,一吃就吐。”

这样的患者一般对阿片类药物十分敏感,口服小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就明显出现副作用,最常见的是恶心,呕吐。这个时候,就需要改变给药方式,比如选择外用的贴剂(如芬太尼透皮贴),或者鞘内吗啡泵植入术。

5.什么是鞘内吗啡泵植入术?

鞘内吗啡泵植入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领先技术,WHO指南中已将其作为顽固性、剧烈癌痛治疗的“第四阶梯”。鞘内镇痛是将镇痛药物输注到背部脊柱中间(医学上称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上(就像疼痛中转站),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的一种疼痛治疗手段。

鞘内吗啡泵植入术

6.鞘内镇痛有什么优势?

鞘内镇痛药物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与口服和静脉等全身用药相比,可以极大降低用药的剂量。根据统计,鞘内镇痛吗啡用量仅需口服吗啡用量的1/300即可达到相应程度的镇痛效果。因此鞘内镇痛效果很强,能有效缓解疼痛,同时减少因为口服大量止痛药引起的全身性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便秘等。随着科学发展和新药的不断研发,更多的镇痛药物可用于癌痛治疗和鞘内镇痛治疗,为癌痛病人带来更多的希望。

7. 哪些患者适合采用鞘内镇痛技术呢?

01

需要长期大量使用吗啡类镇痛药物(如吗啡缓释片每日达到 100mg以上)或者不能耐受大剂量吗啡类麻醉性镇痛药的副反应。

02

经神经阻滞等方法仍无法见效,且无相关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03

根据个体的病情,由专业的医生评估及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

作者:李浪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审核:马 柯 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于2010年成立,分会至今已历经五届委员会。专科分会的专家经验丰富,人才济济,聚集了全市最优秀的疼痛学专家。疼痛学是探讨各类疼痛性疾病发生、发展和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其诊断与治疗的学科。疼痛学涉及多个临床学科,因而具有多学科互相渗透,中西医结合,病中治疗和预防一体的特点。分会自成立以来,积极搭建平台,举办各类学习班和大型学术会议,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多角度切实解决百姓慢性顽疾性疼痛开辟了新思路。分会从2011年起,在每年的世界镇痛日和中国镇痛周,号召并组织上海市各级医疗单位开展疼痛疾病相关的科普讲座及健康咨询等惠民活动。此外,分会专家还出版了上海市医学会百年纪念科普丛书《止疼止痛——享受你的无痛人生》等专科著作。

上海市医学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医学科普新局面。持续开展“健康方向盘”、“架起彩虹桥”和“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三大系列品牌活动。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已经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普比赛之一,培养了大批医学青年科普人才,为青年医学工作者打造了新时代“有情怀、有温度、有传承、有创新”的四有科普舞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