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欲买桂花同载酒,金秋好向苏城游

2024-10-24 11: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纳兰竹潇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虎山桥外晚波凉,四面螺鬟净洗妆。行到镜中疑月窟,桂花时节满湖香。”当每年的第一场秋风吹过苏州城,苏州人在清晨推开窗户感受到第一缕寒意的同时,也会惊喜地闻到一阵熟悉的清香:“桂花开了!”是的,金秋时节,苏州人多少都会暗暗抱着一丝期待等着桂花开放,老话讲“秋风起,蟹脚痒,桂花香”,这就像是与桂花的一场年年不相误的约定,桂花的香气飘到了苏州城的每一个角落里,对苏州人而言,秋天才是真的来了。

《桂菊山禽图》(局部)吕纪 明 故宫博物院藏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桂花,因最早野生于山岭之间而名岩桂,又因其木质纹理好似犀牛角而被江南人称之木樨,在中国的栽种历史长达2500余年。早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开篇便见记载:“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山海经·西山经》也提到过:“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此时的桂甚至与金、玉等珍物并提,可见古人对其的喜爱程度。

《月明金粟图》佚名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屈原在《楚辞》中也多次提到过“桂”:“奠桂酒兮椒浆”“桂棹兮兰枻”“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 ,不过结合上下文看来,楚辞中的“桂”更像是作为香料和药用的樟科樟属肉桂,而非木樨科木樨属桂花,这是一个带着不同香气的美丽误会。

但能够确定的是,桂花树在汉代已经作为园林观赏植物进行人工栽种,汉武帝初修上林苑时,群臣献以各种奇花异树名果之类,其中就有十株桂树。从远古山野之间移栽而来的桂花树在皇家园林中也只得十株,种植之艰难珍罕,倒真不愧它所寓意的“富贵”了。

《月轮图》(月中有桂树)

1976年河南洛阳烧沟村西卜千秋墓出土

现存于洛阳古墓博物馆

南北朝时,桂花正式出现在了诗人的笔下。庾信的《舟中望月诗》 云:“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萧纲的《望月诗》中也提到:“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难看出,彼时的诗人似乎已经将“桂花”与“月亮”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就说明宋代的《太平御览》引自汉代的《淮南子》的“月中有桂树”之说并非谣传——现在所通行的《淮南子》书中虽无此句,宋人看到的《淮南子》中却曾有记载并广为人知。

“月中有桂树”的传说起源于汉代的观点,自然不光是疑似散轶的孤本记载,还有不少汉代的壁画砖画可以佐证,比如西汉时期的洛阳卜千秋壁画和东汉的月神画像砖,桂树、蟾蜍、玉兔,往往作为月亮的代表三两出现。

东汉 月神画像砖(拓片) 四川博物院藏

那么,苏州的桂花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这里首先又要澄清一个将彼桂误作此桂的传言。白居易在苏州任上时写过《东城桂三首》,诗中有云:“子堕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天竺寺在杭州,是白居易先前的任地,因此后人读此诗,不免联想到:是白太守把这株桂树从杭州带到了苏州。这个想当然的说法流传甚广。

然而事实上,白居易在苏州仅仅待了一年有余,这个时长根本不够一株桂树长成;另外,白居易提到的“子堕”,其实更符合天竺寺一带天竺桂(与肉桂一样为樟科樟属植物)在中秋掉落种子的特征,宋人笔记中就曾有载唐代杭州灵隐山多桂:“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这诗中的东城桂,自然也是天竺桂了。试想今人看到的桂花,何曾掉落过种子呢?

《香林挥翰图》佚名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的桂花正式载于史册是在晚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诗人皮日休来到了苏州。在这里,他与吴江人陆龟蒙结识,与志同道合的十数好友如崔璞、颜萱等人整日在松陵(即苏州中心的太湖一带)游玩并写诗唱和,在诗坛上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吴中唱和”美谈,也成就了一本《松陵集》(陆龟蒙编次,皮日休序)。这本《松陵集》中,就多次提到了苏州的桂花:“忆山月,前溪后溪清复绝。看看又及桂花时,空寄子规啼处血。”“盆池有鹭窥蘋沫,石版无人扫桂花。”送别好友时,也感慨了桂花的香气:“红旆正怜棠影茂,彩衣偏带桂香浓。”

宋初,苏州的桂花大都种植在寺庙内。范仲淹游天平山时,作《天平山白云泉》诗:“万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阴。兹焉如有价,北斗量黄金。”可见天平山的桂花就在白云寺中。有些庙庵中的宋桂一直留存到清代:“湖田青莲菴内,有古桂甚大。又东虹桥云隐菴内,亦有古桂,皆宋人手植。”“阳山觉海寺古桂大可五抱,宋初人植。”

《花卉图册》桂花 恽寿平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时,桂花在苏州得到了进一步的成片种植,且栽培品种不一。此外,宋人已有折枝插瓶的习惯。范成大热爱桂花,就曾在石湖别墅亲自栽种,并且插瓶赏玩:“风帘疏爽月徘徊,怅望家人把酒杯。病著幽窗知几日,瓶花两见木犀开。”他过于珍爱桂花而不远三百余里将其移栽到家门口来,自己也颇觉此举有些傻气:“堂前趣就小嶙峋,未许蹒跚杖屦亲。更遣移花三百里,世间真有大痴人。”如今我们常见的桂花,主要有金桂、丹桂、银桂、四季桂几大品种,事实上,早在南宋时,这些主流品种已经出现在了苏州。范成大就曾在诗中记录过四季桂:“薇帐半年春艳,桂丛四季秋香。”他在这首诗的自注中专门提到:“岩桂一种,四季有花。”

随着分株、栽种、嫁接技术的成熟,桂花渐渐离开朱门,走向民间。可以说,自此之后,文学作品中基本不会再出现“马凉作冯京”的乌龙,凡有咏“桂”者,指的就是这三秋时节十里飘香的桂花。王鏊在《姑苏志》中明确指出:“桂与木犀当时二种,今吴中不复有桂。”

《姑苏志》姑苏志卷第十四“土产”

(明)王鏊等 纂(明)林世远 修 明刻本

《红楼梦》本传和续书中,本籍姑苏的林妹妹曾两次提起桂花。一是宝玉初上家学,去辞黛玉时,她打趣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二是高鹗续书中的一段:“正说着,忽听得唿喇喇一片风声,吹了好些落叶打在窗纸上。停了一回儿,又透过一阵清香来。众人闻着,都说道:‘这是何处来的香风?这像什么香?’黛玉道:‘好象木樨香。’探春笑道:‘林姐姐终不脱南边人的话,这大九月里的,那里还有桂花呢。’”林妹妹在秋天闻见花木清香,第一个反应便是桂花。据说嗅觉是人体留存记忆最深刻的感觉,秋天的桂花香,可不就是会永远伴随苏州人的回忆?

如今折桂者,不止一坊人

若说唐宋时的桂花还是在求仙问道的月中、诗人墨客的笔下,那么明清时,桂花才真正成为了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虎丘的桂花 图源: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

在这个时期,苏州各地进一步扩大了桂花的种植面积用以赏玩,庵堂庙宇、私人园林、天平虎丘诸山,都出现了桂花的影子。花色动人、香气引人、名字喜人,桂花实在是过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清人编纂的《百城烟水》中,记述了多处栽种桂花的地点:志喜亭、瑞光寺、洞庭山、天平山、楞伽山、虎丘、韩家园、远耀堂等等。顾禄的《桐桥倚棹录》中还描述过这样一条种满桂花的小路:“木犀径,在花园衖内。其地多艺花人所居,遍地种桂,高下林立。花时,人至其间,香沁肺腑,如行天香处。”

网师园的桂花

图源: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

沧浪亭清香馆桂花

图源:半缘君

至于如今的苏州人所熟知的留园中有“闻木樨香轩”,旧时也叫“桂馨阁”,轩外便有楹联曰:“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除此之外,网师园东南有“小山丛桂轩”,取自《楚辞·小山招隐》“桂树丛生山之阿”,及庾信《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沧浪亭的“清香馆”原是抗金名将韩世忠所题,最初名为“木樨亭”;耦园有和筠廊相对应的“樨廊”樨廊旁有“储香馆”;怡园有“金粟亭”,亭内挂着“云外筑婆娑”匾额,取自辛弃疾《水调歌头·万事一杯酒》“杜陵有客,刚赋云外筑婆娑”;退思园有“天香秋满”,又称桂花厅……桂花和玉兰、牡丹、海棠种在一起,便是再好不过的寓意“金玉满堂”,与兰花合种,便是祈求后代子孙“兰桂齐芳”;就是单植桂花,也是祝愿家中学子“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据说那时的苏州建筑圈中甚至有“无桂不成园”之说。

耦园的桂花 图源: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

怡园金粟亭的桂花 图源:苏州园林

此时也是明清文人将桂花融入创作的高峰期,吴门画派多有桂花图传世,沈周有《丹桂图》《黄菊丹桂图》《折桂图》《桂花书屋图》等,唐寅有《嫦娥执桂图》,周之冕有《百花图》;文徵明在词中则写尽桂花之美:“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桂花书屋图》(局部)沈周 明 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如何植桂赏桂,明人已有讲究。王世懋在《学圃杂疏》中谈论各种奇花异草,说起桂花时,还有些自得:“木樨,吾地为盛,天香无比,然须种早黄、毬子二种,不惟早黄七月中开,毬子花密为胜,即香亦馥郁异常,丹桂香减矣,以色稍存之,馀皆勿植。又有一种四季开花而结实者,此真桂也,闽中最多,常以春中盛开,吾地亦间有之,宜植以备一种。”

《嫦娥执桂图》唐寅 明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个观点与文震亨倒是一致,他们都认为栽种桂花时不应夹杂有其他花树:“丛桂开时,真称‘香窟’,宜辟地二亩,取各种并植,结亭其中,不得颜以‘天香’‘小山’等语,更勿以他树杂之。树下地平如掌,洁不容睡,花落地即取以充食品。”——没错,文震亨这里提到的“以充食品”云云,正是明清时桂花得以普遍栽种的另一方面,它不再是单纯的观赏植物,而在民生角度,成为了一种经济作物。

《桂花轴》蒋廷锡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沈周的好友杨循吉在《吴邑志·土产》中就有如何食用桂花的记载:“桂,一名木犀,其香清烈,有黄白二色,花时凡三开,畏风雨,堪作饼,入茗,及伴杨梅作蜜煎,其用非一。”这说的是桂花点心、桂花茶和桂花蜜饯。清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说的是桂花馅儿的元宵(汤圆)。

桂花糖年糕

图源: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

桂花糖芋艿 桂花糖藕 桂花糖粥

图源:吴中太湖文旅

苏州百姓食用桂花的花样可就更多了,桂花条头糕、桂花糖炒栗、桂花鸡头米、桂花糖芋艿、桂花猪油糖年糕、桂花糯米糖藕、桂花糖粥、桂花酒酿……光福、东山特产青梅,就用青梅打成梅泥腌制桂花,吴江七都特产枨子,就用枨子榨出酸汁浸泡桂花。

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

有了各式桂花小食,便发展出了买卖生意,光福邓尉山一带从明末清初起就逐步由赏花转变为了采花、鬻花。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归庄在《看桂花记》中就描述了邓尉山的山民鬻花为业,在桂花盛开之时就会将其采摘下来:“我郡则吴诸山,桂为最盛。灵岩两株,以大得名;玄墓则四宜堂前,丛生森立,金粟满庭;旁近诸山桂千株,顾山家以鬻花为业,花始放即落之,游人往往不及赏。”诗人沈颢也作诗《青芝坞二首》,记录了山民采花、扬州商人收花(制作桂花香油)的场景:“山中花市在中秋,日夜提筐采未休。卖与维扬商客去,香油都上美人头。”“董家坟上桂连冈,采去花行动斗量。才到开时旋摘尽,不留枝上有余香。”

《婴戏图》屏之三(局部)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源:央视新闻 文博日历

桂花在生活中的大范围使用,使得民间对于桂花的热情也水涨船高。明清时,每年农历金秋时节,苏州的虎丘山塘皆有“桂花市”。顾禄在《清嘉录》中生动地描述了桂花开放前后的景象:“……俗呼岩桂为木犀。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日早桂,寒露节开者日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炎热如溽暑,谓之木犀蒸,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男女耆稚,极意纵游,兼旬始歇,号为木犀市。”

《清嘉录》卷八“八月”(清) 顾禄 撰,刻本

这场盛大的花市在诸多文人笔下均有记录,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道:“至中秋届节,桂子飞香,金风荐爽,青帘鹄舫,齐出六门……银河影里,金粟香中,清夜冶游,殆无虚夕,俗谓之桂花节云。”俞瑒的《虎丘中秋》写花市的人多:“骈肩侧足人如织,山塘七里街衢塞。” 蔡云的《吴歈百绝》里写花市的铺张:“七里山塘七里船,木犀香里沸歌弦。十千那够一船费,月未上弦直到圆。”

窑上村的桂花 图源:苏州新闻

苏州的桂花从清代盛放到了现在。徐傅在《光福志》中记载过:“木樨,今山中八九月间,山家艺此,以贩于四方。”而直至今日,光福仍是闻名遐迩的“桂花之乡”,尤以窑上村最为出名。窑上村有100年树龄以上的桂花树一千余株,500年树龄以上的桂花树五六十株,据说,西碛山坞中甚至可能还有数株800年树龄以上的老桂树,共约二千亩的栽培面积,是全国唯一大规模集中栽培的桂花产区。

桂花公园 图源: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

1989年2月,桂花被正式确立为苏州市花。1998年10月,一座收集了五十余品种的桂花公园在苏州古城东南建成。

结 语

桂花年年准时赴约,苏州人亦给予了桂花十足的仪式感。光福访桂的游人络绎不绝,苏式桂花点心也是层出不穷,哪怕是花落之后的冬至,苏州人的冬酿酒里,也一定会放入当年秋天收集的桂花,这是苏州人对于桂花和秋天的告别。

吃一口桂花糕,舀一勺桂花糖粥,倒一杯桂花酿,这穿越了千年的桂花香气,拂过唐宋明清的书页,浸透在每一个苏州人对于金秋时节的故乡最美好的记忆里。

参考文献:

1.【清】潘遵祁《光福看桂》

2.《九歌·东皇太一》

3.《九歌·云中君》

4.《九歌·湘夫人》

5.《九歌·少司命》

6.【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西京杂记》

7.【宋】钱易撰《南部新书》

8.【唐】皮日休《夜会问答十》

9.【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三首》

10.【唐】颜萱《送羊振文归觐桂阳》

11.【清】顾震涛《吴门表隐》

12.【宋】范成大《岩桂三首》

13.【宋】范成大《寿栎前假山成,移丹桂于马城自嘲》

14.【宋】范成大《初秋闲记园池草木五首 其三》

15.【明】文徵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6.【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二 花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