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散斑血流成像专题(17)丨激光散斑监测皮肤血流灌注

2024-11-04 15: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借助激光散斑衬比分析成像(Laser speckle contrast imaging,LSCI)技术,分别观测大鼠心肌在生理状态时、缺血性损伤病理时和低频(2Hz)电针干预经穴或非经非穴后,手厥阴经“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区域各自的皮肤血流灌注量,从而探寻相关经穴在机体处于不同状态时随之相应的反映变化规律。皮肤血流灌注量也受交感神经的调控,其中交感缩血管神经对皮肤血管的缩血管神经支配最为丰富。在正常情况下,心内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共同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及节律。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以实时获取表层血管微米级的高分辨率图像,是目前研究皮肤微血管的主要技术,广泛应用于血管结构、功能等检测。

动物分组:

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00只,7周龄,体质量200~230g,于同等条件下饲养:日光灯照射,12h明暗交替,室温保持在(24±1)℃,相对湿度维持在45%左右,清洁级大鼠饲料、自由饮水,适应性喂养3天。

7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均分为1日组和3日组,再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损伤模型组(以下简称模型组)及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加低频电针内关组(以下简称经穴组)、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加低频电针非经非穴组(以下简称非穴组),每小组各10只。

模型制备:

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对其他各组大鼠以改良后的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麻醉大鼠,记录术前大鼠心电图,备皮,取仰卧位固定于实验台,经口气管插管后连接小动物呼吸机。开胸,暴露其心脏,在肺动脉圆锥和左心耳交界下约2mm处进针1~1.5mm,迅速穿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方将其结扎(假手术组只穿线,不进行结扎),结扎成功后,迅速排出大鼠胸腔的气体和液体后缝合,完成关胸。连接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心电。

模型评价:心肌结扎部位周围组织颜色发白、发绀,且心电图J点抬高,初步证明造模成功。剔除术前心电图已出现异常、术中死亡或造模未成功的大鼠。

术后护理:造模后于每只大鼠颈部皮下注射青霉素40万单位/次,1次/天,预防感染,并保持大鼠麻醉醒来前于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时吸痰,密切观察大鼠情况。

取穴及各组处理方法:

左侧内关穴:大鼠左前肢内侧面,距腕关节约3mm的尺桡骨缝间。

双侧非经非穴点:大鼠后肢髋关节后上缘外5mm左右(约环跳穴外5mm)。

①正常组:在每次经穴组和非穴组进行电针处理时,行抓取、捆绑固定1次,以保证处理条件相同,在常规饲养条件下不做其他处理。②假手术组:开胸后只穿线,不进行结扎,其他各项操作同正常组。③模型组:穿线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动物模型,其余同正常组。④低频电针经穴组:用毫针直刺其左侧“内关穴”约2mm,同时在左侧“内关穴”外上方约5mm非穴处平刺入皮下约1mm,连接电针仪,正极接“非穴”针柄,负极接“内关穴”针柄,施以疏密波,频率2Hz,以肢体微微颤动为度,20min/次。于大鼠结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进行干预,每日行电针处理1次,1日组处理1次,3日组连续处理3天。⑤低频电针非穴组: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电针干预,用毫针直刺双侧“非经非穴”约2mm,连接电针仪,其余各项均同低频电针经穴组。

皮肤血流灌注量仪器设置:

实验环境:工作环境温度控制在15℃~30℃,相对湿度维持在10%~80%,大气压约70~160kPa。参数设置:使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采样频率设置为5帧图像/s,有效采样频率为1帧图像/s,平均化记录5,扫描头距被测大鼠约20~25cm,扫描范围为背面5cm×5cm、腹面3cm×14cm。

脑声新品丨新一代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助力生命科学研究

实验步骤:检测时机:1日组于1次电针干预后、3日组于第3次电针干预后,即刻观测各组各检测区的皮肤血流灌注量。检测准备:在测试前24h脱毛处理大鼠待测部位,并用清水完全洗净脱毛剂,保持室内无日光直射,无明显空气对流,无强红外辐射存在,温度(24±1)℃,相对湿度55%±5%,将大鼠麻醉后固定于台架上,置于电热板上保温待测。检测:分别对经穴和非经非穴区域进行动态监测(持续监测1min),完成采样,将数据存盘。

本研究中利用激光散斑衬比分析成像(LSCI)技术观测大鼠“内关穴”区与“非经非穴”区血流灌注量,发现不论大鼠心肌处于生理状态、缺血性损伤病理态还是低频(2Hz)电针干预经穴或非经非穴后,“内关穴”区的皮肤血流灌注量始终高于“非经非穴”区。

注意事项:

需尽量保持大鼠相对安静,测试时若大鼠出现肢体抽动等情况,在数据处理时,避免选择该部分。

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平均值变化

参考文献:

游敏,程凯,嵇波,等.大鼠不同心肌状态时相关经穴与非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特征[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04):58-63+81.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hermal and Circulatory Effects During Hemodialysis[J]. Rens P.J. Droog;;Boris R.M. Kingma;;Wouter D. van Marken Lichtenbelt;;Jeroen P. Kooman;;Frank M. van der Sande;;Nathan W. Levin;;Anton A. van Steenhoven;;Arjan J.H. Frijns.Artificial Organs,2012(9)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