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区营造”火了,然后呢?

2024-10-30 17: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RQ RQ商业观察室

在对「社区」持续关注一年后,我的个人观察总结。

撰文丨锐裘

“作为一个商业观察媒体,你为什么这么关心社区?”

这是上周末在第二届新华社造大会上,一位朋友问我的问题。

一年前,我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社商+社造」会是未来城市商业的一个重要解法吗?》的文章,契机在于我当时以分享嘉宾的身份参与了大鱼营造主办的第一届新华社造大会的主论坛。

作为始终关注实体商业多样性的观察者,RQ坚信“线下”的力量,无论在哪个城市、地区都是最重要的场景,它关乎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纽带,而商业是联结彼此的媒介。其中,“社区”作为城市最小单位,是离人们的日常与附近最近的场景,自然发挥着巨大的潜力。

一年前的第一届新华社造大会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那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同时这也开启了我对“社区永续经营”探索的起点——事实上,这也是我给自己的个人命题:属于上海未来的社区,如果将营造和商业经营结合,会是如何的?

于是,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带着商业视角,去到不同场合,与来自各个领域的伙伴,发起不同规模、主题的讨论论坛,来听取不同领域的人对“社区”的理解、观点和实践。

瓶行宇宙大会:

让非标商业与社会创新对话

《瓶行宇宙》大会 @莫干山

夏至,在公益企业bottledream的《瓶行宇宙》大会里,我作为三天大会里唯一一场商业分论坛「社区·在地·可持续经营」的召集人,邀请了蟠龙天地、天目里、麓湖CPI、莫干·庾街的主理人来参与讨论。

这四个当下炙手可热的非标型商业,如果从产品属性上看,地缘位置、客群吸引、商业模型、运营模式,商业体量……几乎完全不一样。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都在谈论——社区。

这也许是第一次让非标商业走出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人对话沟通。大家坐在一起讨论社区,讨论非标准化的主理人商业如何健康运营,强调自身在地性和内生性时,任何人都会想到一种在地身份认同,主动构建自己的社区,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丰富联结——无论从何种语境出发,都会导向一点,个体对社区,其实如此重要。

>>阅读更多:蟠龙天地、天目里、麓湖CPI是如何看待「社区·在地·可持续」的?

未来幸福社区:

由商业转向个体幸福,社区如何构建?

《瓶行宇宙》大会后,我又和另一个伙伴未来学家俱乐部共同策划了以“幸福人居”为主题的小型讨论活动,这场的讨论与“生活里的社区”有关。

四位嘉宾分别代表了艺术家、建筑设计师、内容创业者、社区营造专家去分享自己心中的“幸福社区”是什么样,会发现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大城市的社区活力几乎只会出现在具有历史人文沉淀的老城区。而在聊到上海时,每个分享者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个地方:新华街道。

而当社区不被高度定义和规整的规划时,社区空间的多重混合型才能触发更多东西从缝隙中生长。

而“人人都爱的新华”,今年恰好是它的100岁生日,随着第二届社造大会的发声,它也在继续悄然生长中。

2024 新华·社造大会:

回到附近,构建日常

刚刚结束的第二届新华社区营造大会中,我再次作为议题召集人和大家讨论“社区和个体”。

回到附近,去构建日常。

这是几乎每个想要做地方社区建设的人心中的原动力,那下一步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

作为观察者,我总是像一个局外人一样看待“社区”课题里各方的态度,这也给了我一个更为客观中立的视角,于是我很快就观察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带着经营背景的商业运营人,试图把社区营造当做方法,以完成社区经营的入局;

而更有居民视角的社区营造者,则逐渐拥抱经营,从共建到思考社区的商业性。

这两者原本处在社会结构的两端,只是因人们对真实生活的回溯,对社区的重新审视,让原本的两端慢慢向中间靠拢,而在今年,两者均开始向前了几步。

境外游学:

看见香港社区的Placemaking

去另一个城市游学,看见他们的向前一步,是十分满足的事情。今年我们的游学项目继续进行着,并来到了文化和语言上都更近的香港。

5天满满当当的在地考察,看见香港本地每一个机构、成员们的诚意和热情,让我们感受的体悟,都远高于外界认为的“行业交流”,不少团友也因此对这里产生了新的认识,重新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和这里的人。

香港更愿意把「社区营造和经营」的课题称为「地方营造Placemaking」,并非基于物理空间的场景打造,而是深耕于一个地方的营造,包括旧空间修复后的使用性,如何梳理出为当下及未来社区可用的新制度,当然还包括更重要的,社区和居民关系的关系重建。

关注社区,与每个人有关

以上就是我个人近一年对【社区】的探索,这趟旅程是没有终点的,它依然还将继续。

对每个个体来说,购置一套房已然不是必要条件,社区已不存在独一性,但已经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自己的理想社区,也因此,共同经营社区,参与社区变得尤为重要。所以:

只要社区存在,就一定与在地有关,跟其能否有一定的可持续有关;一旦可持续的模式破灭,消亡的也许是与一群人的关系,以及与在地的关系。

最终,当每个空间(无论其是商业操盘还是自生长)都在强调自身在地性和内生性,我们就会不由想到一种在地身份认同,主动构建自己的社区,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丰富联结。

学会做一个有公民意识的成年人,这也许是我们进入“营造”的首要功课。

今天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才刚刚开始。真正为生活、居民关系而建的更新,自下而上的营造,也许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大部分市民的共识。

*无论你从事什么领域,只要对“地方营造”、“社区永续经营”话题感兴趣,都欢迎随时后台留言说出你的见解、观察,或是困惑,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探索社区的未来。

原标题:《“社区营造”火了,然后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