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镇痛日:手术结束了,伤口为什么还一直疼?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通常持续不超过1周。然而在一些患者中,疼痛却会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这不禁让人发出疑问:“手术做完了,伤口为什么还一直疼?”此时,疼痛的症状已经转变为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CPSP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了解术后慢性疼痛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是每一位手术患者及其家属都应关注的问题。
如何判断是否是术后慢性疼痛?
术后慢性疼痛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如已有的慢性疼痛和感染、恶性肿瘤所导致的疼痛)引起疼痛的前提下,手术区域或手术累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发生持续3个月以上的连续或间歇性疼痛。
术后慢性疼痛能一忍了之么?
持续性疼痛会引起患者生理、心理、工作生活、社交以及经济负担造成系列不利影响,进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1
生理影响
术后慢性疼痛会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疼痛和不适的状态,造成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2
心理影响
长期的疼痛体验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产生,显著增加睡眠障碍发生率,甚至导致社交退缩和自信心下降等心理障碍。极端情况下,持续疼痛还可能造成自杀倾向的出现。
3
社会影响
由于疼痛的持续存在,造成无法正常参加工作和社会活动,导致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此外,慢性疼痛也会对患者的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4
医疗负担
术后慢性疼痛的管理往往需要长期的医疗干预和随访,这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
手术之后,一定会发生术后慢性疼痛吗?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3亿人次接受外科手术,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在10-50%。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并非偶然,目前已发现多个因素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慢性疼痛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
1
手术类型
不同类型的手术发生慢性疼痛的概率不同。例如,胸外科手术、髋关节置换术、脊柱手术等较为复杂的手术,由于涉及神经损伤或较大范围的组织创伤,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
急性术后疼痛
急性术后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密切相关。若急性疼痛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过度敏化,增加发展为慢性疼痛的风险。
3
术前疼痛病史
术前已经存在疼痛(尤其是手术部位疼痛)的患者罹患CPSP的风险较高,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较高,容易发展为慢性疼痛。
4
社会心理因素
术前存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患者以及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由于应对疼痛的能力下降、过度警觉,CPSP的发生风险增加。
5
患者个人因素间
年龄、性别、BMI指数、疼痛敏感性、心理状态、经济状态以及基因等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图1:慢性术后疼痛的风险因素。(图片引用:Rosenberger DC, Pogatzki-Zahn EM.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 update on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treatment options.)
想要避免出现术后慢性疼痛,该怎么做?
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相关的机制探究涵盖从遗传学到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虽然某些因素(如遗传学等)很难干预,但在择期手术的情况下,CPSP一些风险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如术前焦虑、术后急性疼痛程度),因此针对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术前评估和教育
术前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理状态、术前疼痛史、个体疼痛敏感性等评估,以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此外,患者和家属对术后疼痛管理的正确认识能够降低患者焦虑,从而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
2
术后疼痛的早期管理
急性术后疼痛的控制是预防慢性疼痛发生的关键。目前临床上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联合使用多种镇痛手段,如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镇痛(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神经阻滞等,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PCA是目前术后镇痛最常用和最理想的方法,具有起效快、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可通过冲击剂量及时控制暴发痛、用药个体化、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术后中到重度疼痛管理。
3
心理干预
对于术前存在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和行为认知疗法非常重要。这些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增强应对疼痛的能力,从而降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在患者术前评估、手术过程以及术后的护理和恢复的整个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应积极主动与医疗团队沟通,以便获得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出现术后慢性疼痛了,治疗方法有哪些?
如果术后慢性疼痛已经发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关键。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
药物是目前控制术后慢性疼痛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阿片类药物则用于中重度疼痛控制。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选择抗癫痫药物(如加巴喷丁)或抗抑郁药物(如普瑞巴林)来减轻症状。
2
物理治疗
理疗、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手段可以帮助缓解疼痛,促进组织恢复,并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经皮神经电刺激也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够通过电刺激来减轻疼痛感。
3
心理治疗
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患者,心理治疗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手段,帮助患者调整对疼痛的认知,缓解情绪上的压力,可以有效减少疼痛的影响。
4
神经阻滞和神经调控技术
对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神经阻滞和神经调节技术是一种选择。可以通过注射神经阻滞或采用神经调控(如神经射频调控/消融等、脊髓电刺激)等技术,调节神经系统的疼痛传导,从而减轻疼痛。
5
手术治疗
在极少数情况下,对于某些因为手术中神经损伤导致的顽固性慢性疼痛,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来修复或调整受损的神经。
总而言之,当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过长,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可能已经发展为术后慢性疼痛。作为患者和家属,关注疼痛的变化、与医生及时沟通,并了解如何有效管理疼痛,对于提高术后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样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疼痛管理和早期干预,确保疼痛不再成为康复路上的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
作者:蒋 明 方 芳 仓 静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审核:马 柯 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于2010年成立,分会至今已历经五届委员会。专科分会的专家经验丰富,人才济济,聚集了全市最优秀的疼痛学专家。疼痛学是探讨各类疼痛性疾病发生、发展和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其诊断与治疗的学科。疼痛学涉及多个临床学科,因而具有多学科互相渗透,中西医结合,病中治疗和预防一体的特点。分会自成立以来,积极搭建平台,举办各类学习班和大型学术会议,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多角度切实解决百姓慢性顽疾性疼痛开辟了新思路。分会从2011年起,在每年的世界镇痛日和中国镇痛周,号召并组织上海市各级医疗单位开展疼痛疾病相关的科普讲座及健康咨询等惠民活动。此外,分会专家还出版了上海市医学会百年纪念科普丛书《止疼止痛——享受你的无痛人生》等专科著作。
上海市医学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医学科普新局面。持续开展“健康方向盘”、“架起彩虹桥”和“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三大系列品牌活动。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已经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普比赛之一,培养了大批医学青年科普人才,为青年医学工作者打造了新时代“有情怀、有温度、有传承、有创新”的四有科普舞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