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 | 上海市肺科医院内镜中心顾晔:气管里也能做“导航”
心之所向,步履不停
作为知名呼吸内科诊疗专家,这些年,上海肺科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顾晔长期致力于钻研各类介入呼吸病学相关技术,善于处理复杂气道问题以及肺外周结节的诊疗。
每天从门诊到办公室,他是一个马不停蹄、不停转动的人,内心充盈又积极。和顾主任聊天会发现,他的口头高频关键词是“对”和“其实”,诚恳表达的同时,也不断传递对他人观点的积极反馈,这种认同源于内心的共鸣,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他的话语中总是带着诚恳与坚定,如同他对待每一个病例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视任意一种可能。
而各种努力的常态化,潜移默化渗透在他的点点滴滴生活细节之中,自带丰盈内驱力,忙碌时专注,闲暇时蓄力,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清醒时做事,迷茫时阅读。心之所向,步履不停,且行且看且从容。
精准到mm,气管里还能做“导航”
“做介入是这样,学科比较年轻,但是发展很快,一会就新技术来了,层出不穷。其实每个中心都有每个中心的特点,对吧?像我们医院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肺结核患者,我们很早开始就是做一些结核与早期肺癌的诊断工作。气道狭窄、慢阻肺、哮喘这些通过气管镜做,像脓胸、气胸、胸膜瘘这些胸胸膜疾病通过胸腔镜去做,而且我们会定期监测诊断的成功率,如果说有波动了,我们要去寻找原因、解决问题……”顾晔是一个标准的医科生,做事有条有理,遇事不慌不忙。说话逻辑严谨,少谈感受,多聊方法。这些习惯延续至今。
“高效、微创、经济、安全的方法永远是医生与患者的最佳选择。”这是顾晔从医以来一直坚守的原则之一,利用技术优势,从“身”“心”两个角度,最大限度减少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创伤,尽快恢复健康。而支气管镜诊疗,就是高度贴合这一原则的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手段,创伤小、准确性高、费用低、并发症少。“说做胃镜、肠镜大家都知道,对吧?但是支气管镜很多人不了解。你看它和胃镜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微创的,又比较简单安全,不用开刀住院,相对而言费用也较低,几百一千块就搞定,而且医保都能报销的。这些技术都是很利于去推广的。”
一支类似铅笔粗细、可以灵活弯曲、带光源和镜头的软镜,从鼻腔或喉罩置入,通过咽喉、会厌、声门进到气管及细支气管,观察支气管内的情况,进行肺和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对异常的部位进行取样诊断,对阻塞的气道进行打通,对有缺口的气管进行封堵。
“而且气管里还能做导航,就像你开车的GPS一样,结节长在肺里面,它直接告诉你从哪条路进去,它左边、右边、上面、下面很灵活就导到这个地方,找到后就把这个东西挖出来。包括现在气管镜上面还能加载超声,那么就可以看到气管外面的东西了,如果气管外面长东西了,就可以直接穿刺把这个东西取出来。将来的机器人就直接更简单了,就像萝卜快跑一样,能指挥你到这个地方,到了之后还有很精细的三维图,告诉你要穿刺出去多少距离,精准到毫米,然后取的标本有多少,怎么去弄,然后甚至可以用各种微波射频就把这个东西给烧掉了,所以应用范围就越来越广了,你知道吧?像早期的肺癌,就可以这样取出来,同时把它干掉;那么中期的肺癌淋巴结有转移了,我们要通过气管镜下去,把每一个淋巴结的东西去掉,帮助临床医生去分期肺癌是分在两期三期中期还是晚期……”
从肺炎病原体检测到肿瘤、癌症的取样、诊断,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大疱、哮喘等的治疗,随着手势生动比比划划,顾晔如是介绍近年来应用很广的支气管镜诊疗。看吧,很多医学专业问题,直接陈述的话,患者和公众难以理解,这时,通俗易懂的小比喻是一个非常有效直观的手段,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彰显医生的“软实力”。
原创工作,充满使命感的“开拓者精神”
在二十年如一日为患者减轻痛苦、挽回生命,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努力的过程中,顾晔和他的同事们竭力破解重重难点、跨越一切阻碍勇敢前行。愈艰愈前,惟其至刚至笃。
成长,本来就是一种挣扎。顾晔自嘲为“大事从来不犹豫,小事就拿不定主意”的天秤座,自2012年决定来到内镜科后,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就突然发现大开眼界,感觉不单单是空间提升了,而且能做的事情有很多,还可以慢慢地去开展一些技术,去做起来。”一猛子扎下去这些年,在不断学习进修与临床实践中,他挣扎出一个“我”来,有与众不同的一面,喜欢挑战,“不会退缩”;也磨砺出一个“他”来,自信淡然,“内心平静”。
起始6年,堪称顾晔的个人飞跃性成长期。和汪主任一起在临床一线轮班,互相补位,快速、冷静地操作各种生命支持技术,救治各类呼吸系统相关症状的病人。“我记得那个时候发着烧,这边做完手术,原来沙发在这,我就在沙发上躺一会儿,然后再去做第二个……”在肺科医院内镜中心这样彼此“相依为命”的两千多个日月中,他俩既是高速运转的核心精密仪器,又是直立行走的内镜百科全书,也是对患者充满人文关怀的爱心大使。
工作庞大纷繁又细致琐碎,同时还要抽时间进行科研攻坚,提高医疗技术,但汪主任和顾晔心里始终有一团火:“可以这样说,第一代的前辈建立了学组,奠定了发展的基调,以及一些常用技术规范化的流程,并且在国内做了很多普及工作,我们第二代受益于前辈们做的这些工作和项目,也想更好地在承上启下的过程中,把这个班接好并传承下去,是吧?”
从设备引进、技术流程到风险把控、诊疗成功率,作为呼吸内镜医学的中坚力量,他们心里装着大江大海,一直在探寻新路。“我们医院的优势是在于专科的优势,体量比较大,不同病种的患者比较多,这样子的话,我们很快就把新技术一样一样开展起来了,每年开展两到三项。随着时间推移,基本上到了2018年底的时候,90%左右的技术都能开展了,基本上已经在国内属于一个领先的水平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愈来愈多技术被攻坚,愈来愈多患者被成功治愈。例如大气道狭窄是呼吸系统最凶险的急症之一,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当双肺的入口通道——气管被阻塞后,人的呼吸困难可想而知,很多病人不得不保持端坐体位呼呼大喘。抢救的关键就是快速解除狭窄,通畅气道,在尚未普及无痛麻醉技术的年代,紧急支气管介入手术全靠医生们用局麻方式进行紧急手术,“帮助患者把气管的支架给它撑进去,气道瞬间打开”,患者转危为安。每一次和时间赛跑,顶着压力去创造生机,顺利打通生命线,撑起呼吸之门,顾晔坦言,作为医生的个人成就感也很高,“也是不断地去推进正反馈,让你在这个行业里面去发展、去成长”。当个人的职业选择与很多人的重要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与使命感、成就感就会成倍放大,前进的内驱力也随之澎湃。看到愈来愈多患者的笑靥时,顾晔心底的声音亦愈加明确:“你的使命是要把这个学科发展起来……这种使命感是很强烈的。”
经过技术方面的成长沉淀期,2018年上海肺科医院内镜中心改建后,设备更新、团队扩员,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医护人员,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少走一些弯路,助力推动学科与医院高质量发展又成了新的团队目标,周末双休日的大部分时间也在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交流、去兄弟单位做带教工作,“十多年我们大概培训了一千多名医生,分布在全国各地近300家医院,甚至国外的大夫也来了。作为一个肺部专科医院,不单单要把病人看好,希望能带领团队建立一个自动运作的成熟模式,中心思想更明确,流程更规范化,让每个团队的成员能够从中受益,更多的还要能够去推动学科的发展,去总结一些新的临床经验、克服一些困难、解决一些痛点问题,并且,做出一些原创性的研发工作,在器械上做一些改进或者进行一些新的创新发明,让手术更高效更简单地去完成。”他以肺科医院病例最多的结核病诊治这一块举例,“你看我们首创的,就是用穿刺的方法把纵隔淋巴结结核里面的脓液给它抽出来”。
人文关怀,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科研像一场持续的马拉松,需要不断攻坚、持续完善,才能更稳健、从容地前行。除了医治患者们的“身”,顾晔同样体谅患者们的“心”。治愈患者是他的目标,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就医体验、保障他们今后的生活质量也是他的责任之一。“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医院可能注重的更多的是一些临床上的问题,就譬如怎么把病治好,但其实我们医院一直是比较注重服务和人文关怀这一块的,包括患者来做检查,前后也要和他们进行交流以及安慰,然后碰到什么问题我们要及时和他们沟通,让患者和家属得到更多的尊重,就医体验好了,其实心里就已经放松一大半了,对不对?”
完全是一个躬身入局的人,经过长期临床磨炼仍然不失初心的肺腑之言。让患者得到更多尊重,医患双方建立足够信任,在顾晔看来,是医患关系的重要内核。一如近两千年前晋代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所说的:“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
有一位患者漫长的治疗沟通过程,顾晔迄今还记得很清楚:“当年他在云南开卡车,半夜里山体滑坡,一下子车就翻下去了,人就滚到外面去了,直到第二天早上,有人路过时发现,把他救起来。到医院之后发现食管、气管都断了,在当地治疗的效果不好,我们医院胸外科立马过去,当天飞机就把他接回来了,在上海手术做完,因为气管断过之后再接起来就一直狭窄,我就给他治了一年多时间。”在医院里,很多时候,漫长的等待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好的结局,患者一度想放弃,顾晔发现他的顾虑,也清楚预判其病症的可治愈前景,于是耐心沟通告知“别放弃,你一定能好的”,三十多次气管镜治疗之后,患者真的慢慢痊愈,“没有像正常的气管这么粗,但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了,简单的爬爬楼也不会喘,那么他就很高兴,所以一直和我保持联系,你看已经六七年过去了,中秋节又给我发短信了,每年过年过节就给你发个短信,也相当于报个平安……”
正是因为有了新的精准诊治方法,很多患者延长了生存时间,保证了正常生活质量,他们不时给顾医生报平安,来复诊的时候也分享自己的生活……他们说起这的时候,顾晔能看见他们眼中的光,感受他们心中的平静与满足,这是另一程度上心有灵犀的认可,也是他从业以来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之一。那些被善良温暖过的人,又常在往后的生活里变成“施善者”,因为——被雨淋过的人,总愿意为他人撑伞;被爱救赎过的人,总愿意把爱转给更多人。其背后渗透的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爱人者,人恒爱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如果说,刚刚进入呼吸内镜领域时的顾晔,碰到一些坎儿还会一时控制不住情绪的话,如今的他,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越是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越能保持内心秩序的稳定,不会在情绪的漩涡里消耗自己,更不会将他人卷入其中,“其实你经历得越多,对事情的走向预判会更明确,知道该怎么处理,心里的忐忑和不安也会更少”。那些吹过的风、遇见的人,一路天光云影已经在顾晔的心里化成了歌。
时光清浅,在忙碌的生活间隙撷英采华
在我们的访谈全程,顾晔讲的都是最朴实的道理,所有的波澜壮阔都化作了静水深流,这似乎是他的一种习惯与坚持。
工作中,持续自我挑战,最终获取成就的过程是愉悦的;生活中,从文字里看到远方的风景,同时完成自我探索,也让顾晔能迅速放松下来,收获愉悦。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火车飞机上,就看看电子书,在家入睡前,翻一翻实体书,书籍类型不限,“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后来看一些名著、历史传记,还有和兴趣爱好相关的一些书籍,当然也有一些专业书,反正各种各样的书都看我很杂,基本上每年可能要看二十几本书……”
《百年孤独》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厚重的巨著,近几年刚刚又翻过,“感受还是很深的”。尤其是《百年孤独》,对孤独的永恒性的一个探索,“真的是这样,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很孤独的,哪怕你有很多亲人朋友,但是从内心而言,还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很多问题只能自己去解决”。
于是问顾晔,平时生活中是否也喜欢不时进行这种辩证的哲学思考时,他笑着摇头:“那倒不是,只是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事情,特别是工作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困难,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对不对?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就会有一些思考,有的时候读一些书会有一些共鸣,那么这个时候就算不能解决问题,也能想通一些问题,其实是挺好的。”原来如此。广泛阅读,会让我们变成“多维度的人”,将知识组成思维体系,再转化为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和工作中一切问题的能力。就像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分众细碎化的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座灯塔。有时候,顾晔和世界似乎有一种边界感,守护着自己所喜欢与坚持的东西。他自小爱注重个人声腔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沪剧,同龄人在听流行歌曲的年代,他被上海的文化符号深深吸引:“小时候家里没有娱乐设施,我父亲喜欢这个,然后放暑假的时候就9块8的磁带买了4盘放在录音机里面,反复放。”如今回想起来,和胎教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我妈说她怀孕的时候,隔壁的老伯就整天在听评弹,噔咯里咯噔就这个样子,然后我长大之后又听到这个音乐觉得很熟悉,哈哈。”
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找到抒发情绪的窗口,留住片刻的欢欣与灵感?有人写字,有人画画,有人摄影,有人弹琴,而属于顾晔的,是“在家里吼两嗓子”沪剧。“本来自己就瞎唱乱唱,然后胆子又大,人家说表演个节目呗,我就上去唱,唱一塌糊涂也唱。后来人家我们医院里不是有很多戏迷、票友什么的,他们就带着我去唱去学去听,我是想专门和沪剧院的老师去学的,实在没时间,然后就在家唱给自己听,唱完很开心,睡着了……”
当顾晔坐在那里分享起这些,你能感觉到他内心鲜活的力量,不过静和野并不对立,他只是热爱自由与挑战,一个人唱戏撒欢是自由驰骋,一个人安静阅读也是自由驰骋,精神上的。时光清浅,安静与热闹,他都喜欢。风乍起,合当奋意向人生。
Q&A
Q:作为全国领先的介入呼吸病诊治中心,这一点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A:一个就是我们的培训工作是成体系的,而且在国内是相对比较知名的,可以让更多的大夫自己去完成手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里去救治更多患者。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虽然说培训没有收益,但这个其实是无形的收益。
还有一个方向,我们一直在发展,不管是哪个病种,只要它有突破口,我们就用更简单的方法去寻找一种新的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新的方法一般都是在原有方法基础上的调整、改进或是革新,就是比原本的方法更简单或者更便宜一点,或者病人更安全一些,那么它一有优势,二是可以解决问题,我们就不断去探索这些新的东西。
还有一些我们做的科普、宣传的工作,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我们的技术,哪怕你不到肺科医院来做,你到瑞金医院到仁济医院也可以,只要你觉得气管镜是能够解决你的问题的,你知道这个病应该用这个方法去做,让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个技术的简单高效方便,那么更多人会愿意主动去要求进行这样的检查操作,就能不走弯路地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子的话,我们的学科才能发展,技术才能推进,对吧?
Q:医生是什么时候成为您的梦想的?在通往梦想的这条路上,您是什么时候坚定自己未来的方向的?
A:高中的时候我本来想去考生物工程专业,后来同桌跟我说,他很喜欢学医,你跟我一起去学医吧。我们考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之前觉得非常坚定,觉得这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但当你学得越久,你就会发现很多病只能治表,不能治里的,这个时候其实会有一些起伏的心态,而且读医很艰苦,然后又非常艰深复杂,肌理之间又是相互掺杂的那种。到了临床实习期,要跟着值班,整天忙的是一些重复琐碎的工作,还要跟着上手术室去拉钩子,把伤口切口撑开来,你没力气还要被老师骂的,所以不管是精力上、体力上还是心理上都很辛苦的。那个阶段其实是觉得读医不容易,对自己的未来也是很缺少一些指向性的方向,很迷茫。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沉淀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之间就到了呼吸内镜这个行业,其实挺适合自身发展的,然后也能做出一些东西来,这样子的话就促进你去在这个行业里面去深耕,去努力,去发展。
Q:最近,您典型的一个工作日是怎么过的?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
A:就像今天我们早上七点多钟来,做一些科室的管理工作、流程设置,包括医院布置的一些任务。文书、幻灯这些做好,然后到八点开始接患者来做手术,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就是重点要关注的,那么我要去看、去指导,然后还得和家属沟通。不时还会有很多病人的微信、短信发来,有些要来就诊,有些病人有特殊问题要处理。还有很多教研工作,包括我们研发器械、临床研究、科研工作等等,都要在这个过程中去一点点地,像打地鼠一样,来了就给它完成了。然后中午简单吃个饭,下午就去看门诊,大概总共要三四个小时左右,之后有一些讲座、会议的幻灯要做,比如去全国分享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这些都要准备。
现在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一般都是完成了一个很复杂的手术取得的那种成就感,还有得到的一些好消息,比方说科室有人拿到了什么奖项,或是拿到一些课题这样正反馈的消息。
采访、撰文·黎燕燕
门诊:呼吸内镜微创诊疗门诊
时间:每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地点: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507号)
擅长:支气管镜下各类诊断治疗技术,包括肺小结节的诊断与治疗;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的诊断;良、恶性气道狭窄的治疗;气管支气管瘘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肺大疱治疗;顽固性气胸治疗;胸腔积液、脓胸的诊断与治疗;肺部感染、不明原因肺炎的诊断、气管异物、咯血的治疗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