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温经典|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共谱塞罕坝人的青春之歌

“电视艺术”微信公众号
2024-10-22 10:50
有戏 >
字号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由郭靖宇、杨勇编剧,巨兴茂执导,刘智扬、何雨虹等主演,获得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该剧取材于半个多世纪来三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讲述了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青年创业者,积极响应祖国号召,用青春热血书写荒原变林海的绿色传奇故事。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以下简称“艺委会”)曾于该剧首播后举办专家研讨会,现将会议纪要重新编发,与主创及专家们一道,从创作主题、故事内涵、人物刻画、艺术表达等方面分析解读该剧如何让“塞罕坝精神”审美化、艺术化,如何令主旋律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主创说

慢工出细活 践行传递“塞罕坝精神”

● 郭靖宇《最美的青春》监制、总编剧

这部剧的拍摄条件非常艰苦,为了寻找符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环境,剧组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力图真实还原祖国建设初期的真实样貌。这36集我们拍了半年,所有演员都是全档期不跨戏,全情投入。通过这个戏我们也明白了,付出了多少心血,才会有多少收获。希望这部电视剧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回归本真,去除不良风气的一个开始。

● 刘智扬《最美的青春》主演、“冯程”扮演者

这次拍摄历时162天,跨越三个季节,辗转八个地点,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鞭策我坚持下去。通过冯程的视角,我见证了塞罕坝从荒芜变林海,是当年369名造林先锋以超乎常人的信念,用青春和生命创造了改变自然的奇迹,凝结成了塞罕坝精神。我们是这段传奇的见证者、再现者,我们以塞罕坝人的故事激励自己,并将塞罕坝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 何雨虹《最美的青春》主演、“覃雪梅”扮演者

塞罕坝的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其实也算是养尊处优,但每天对抗大自然的艰难拍摄,已经让塞罕坝精神不知不觉灌输到我的思想中了,尤其是导演越战越勇的工作热情,带动我坚持了下来,让我获得了很大的历练。我们应该珍惜几代人艰苦创业的丰硕成果,做更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专家谈

扎根现实主义创作  丰富主旋律剧内涵

● 仲呈祥  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

如果《青春之歌》以及它改成的电影,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春之歌,我可以说今天的《最美的青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青春之歌。《最美的青春》传承红色基因,怀揣对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感,把塞罕坝精神成功地审美化、艺术化,兼具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作品。

● 李准  著名文艺评论家、本剧策划人

《最美的青春》一扫电视荧屏上的脂粉气,不比时尚比质朴,不比浮华比真实,不比占有比奉献,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电视荧屏上的一次胜利。剧中没有说教,而是用一流的艺术魅力支撑主流价值观和塞罕坝精神的表达,使它们在巧妙的情节设定与人物的自然演绎中流露出来,以强情节模式给予了观众前所未有的体验。通过塑造主动挑战艰苦、攻坚克难、敢于创造、不怕牺牲的人物形象,证明了什么才是“最美的青春”。

● 范咏戈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优质剧必备的三点因素:一是能够对题材有整体把握能力与整体驾驭能力,以提炼出具有时代高度及精神引领的主题,这是立剧之本;二是具有一个好的故事形态承载题材和主题,拒绝空洞说教;三是要有强强联合的主创团队。《最美的青春》正是具备这三点因素,并将激情、纯情、诗情诉诸观众,达到了动情的境界,在纪实风格中培育美学眼光,用美学建构丰富了主旋律剧的内涵,是一部能够找回电视剧尊严的优质剧目。

人物塑造真实 升华创作主题

● 罗建辉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

《最美的青春》在创作上突出真情实感,是一曲五六十年代年轻人的青春颂歌,追求还原塞罕坝精神的本质,但不拘泥于故事与场景的选择,跳出了真人真事改编的窠臼与制约。导演聚焦人物刻画,形象塑造得真实细腻,既助推了情节发展,又展现了塞罕坝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 尹鸿  时任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教授

每个人都有个人史,英模片不够鲜活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个人史,而在《最美的青春》中,各个人物性格定位准确,将每个人的个人史鲜活地呈现给观众,使得人物也鲜活起来,他们的行为都合情合理地自然展开,即通过人物的成长蜕变进一步升华了该剧的主题。

● 张智华  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

剧中冯程朗诵了艾青的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表演得非常自然,跟剧情结合非常紧密,极具感染力。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怎么把电视剧的美感和诗意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崇高的人格力量,我觉得冯程在这个环境中是活不下去的,这两句诗便是他的精神力量,也是这部剧的主题。

● 高小立  时任《文艺报》艺术部主任

该剧赢在了原汁原味、朴素真实、深入生活,从搭建的实景、服装、用具、台词到人物塑造,都遵循了现实主义原则,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胡乱编造,而是用“一棵树、一只狗、一片荒原、一个人”为观众制造了一个有别于生活常态的陌生化情境,使用了象征、比拟等手法,具有高度自觉的文学性追求和极强的精神感染力,有了托物言志的内涵。

呼应时代主题 传递奉献精神

● 陈超英  时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主任

《最美的青春》是建设时期的青春之歌,是奋斗者的一曲凯歌。在故事背后,该剧贯穿着一种奉献的精神基调,人物在价值追求方面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而在当下,我们更需要这种奉献精神。

● 戴清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最美的青春》的出现“恰逢其时”,它虽然讲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故事,但其超越时代的环保意识对社会提供了一种深刻丰富的精神启示,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电视剧有益的思考。作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作品,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为原创作品烙下更深的文化自信,令影视创作更显蓬勃生机。

    责任编辑:程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