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丽丝·莱辛,活得比小说还精彩的诺奖女作家
105年前的今天,一个女孩诞生在伊朗一座古城的石屋中。她出身英国普通白人家庭,在非洲长大,曾做过保姆、护工,加入过英国共产党,自学成才,达成“欧洲文学奖大满贯”,也是史上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一生出版过五十余部作品,被认为是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
她,就是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1919.10.22—2013.11.17)
多丽丝·莱辛早年结过两次婚,后都离异。莱辛是她第二任丈夫的姓,直到多年后他作为东德外交官遇刺殒命,她才知道他是克格勃特工。第二次离婚后一直没再婚的多丽丝,曾因情史丰富,被正统的文学界看轻,甚至遭到罗素公开嘲讽挖苦;也因为没有把与第一任丈夫的孩子带在身边,而被媒体指责为“抛弃孩子”的母亲。
对于莱辛这样活得比小说还精彩的女作家,人们更乐得对其私人生活评头论足,却没有耐心去了解她作品中凝结的非凡洞见与智慧,因为聊八卦轻松又愉快,但吃透大部头作品很辛苦,但只有后者才会获得补益。可人总有惰性,易浮于表面,这种天性让很多人与这位难得一见的阅历丰富的女作家,还有她独一无二的作品擦肩而过。
多丽丝·莱辛是我国最早译介的西方作家之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就已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及几篇以非洲为舞台的短篇作品。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莱辛作品的译介迎来高峰。上世纪末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之后,译林出版社买下了莱辛代表作《金色笔记》版权,推出中译本并不断再版,包括“80后”学者王智涵的最新译本。
《金色笔记》
《金色笔记》原著首次出版于1962年,曾被评论界称为“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杰作”,因为书中关于两性冲突活灵活现的描写,在当时很是先锋、大胆,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对此,莱辛表示:
本书里写的女人的想法感受以及体验,大大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范围,于是有不少人立刻请出了“上古神兵”,其中最为主力的一款果不其然,仍旧是:“她一点都不女人”“她厌男”。这种条件反射模式真可谓根深蒂固,早在20世纪初,男性,以及很多女性-——就指责那些为妇女争取选举权的女性不男不女。不管女性生活在怎样的国家、怎样的社会,她们一旦开始争取自己理应享有的东西,男性-——以及部分女性——-都会做出与上述言论大同小异的表态。很多女性都对《金色笔记》有些恼羞成怒,因为女人绝不会将自己和其他女人之间的闲言碎语或是从自己的受虐情结中体悟到的道理大大咧咧地往外说——她们生怕被男人知道了。很长时间以来女人一直都是不完全意义上的奴隶,以至于她们如今还是唯唯诺诺,那些愿意在自己爱着的男人面前捍卫自己的想法、感受与体验的女人依旧是少数,大多数女人只要被男人说上一句“你还是女人吗”“你太强势了”“你让我很没面子”之类的,就会像被人丢了石块的小狗一样落荒而逃。
读过《金色笔记》会发现,六十多年过去,书里的男男女女仍未远去。当今的女性主义者所批判的东亚“爹味”言行、“雌竞”暗战、“厌女”日常,也并非哪个国家,哪种文明的特产,而是人类之共性。
不过,莱辛无意聚焦性别战争。她说,自己写这本书并不是在为女性解放运动吹响号角,也不希望它被当成两性战争中的武器。她希望通过暴露矛盾,来达成和解。在她眼中,两性矛盾只是这世上无数矛盾中的一种而已,而人类社会有更为重大的主题。如果只把《金色笔记》当作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作来读,无异于“买椟还珠”。莱辛称:“我想写的是一部记录时代的编年史。”
六十年前的《金色笔记》里提及的历史事件,如两大阵营的对抗、核战威胁等,今天的新闻热搜上的还是其后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这部历史“大河剧”,情节推进似乎缓慢得远超我们的认知。
但通过阅读《金色笔记》这部以女性的视角,以女知识分子视角出发的“记录时代的编年史”,我们或许能够获得一双跨时代、跨国界、跨文明的眼睛,看透人类社会共同的运行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五花八门的事件和现象,小到夫妻吵架、闺蜜斗法,大到政治运动、地缘冲突。看完书再看身边的纷纷扰扰,就会不禁感慨:太阳底下无新事,然后在成熟理智的路上又迈出一大步。
年轻时的莱辛
莱辛的人间观察,广阔又纵深,这与她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原姓泰勒)出生在伊朗古城克尔曼沙赫,照顾她的保姆是当地的库尔德女人。她的父亲本是英国的一名普通银行职员,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母亲曾是父亲截肢时的管床护士。4岁时,随家人辗转从新生的苏联回英格兰老家,途中她第一次听到了布尔什维克等词语,留下深刻记忆。回到故乡不久后,一家人又迁至非洲的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垦荒种地。14岁时,多丽丝因眼疾退学,为了逃离原生家庭和荒凉闭塞的乡野,她前往南非大都市谋生,先后做过护士、保姆、接线员。她在雇主的帮助下广泛阅读社会、时政类书籍,开始尝试发表习作。30岁再度恢复单身的多丽丝携幼子返回母国,只带着少量现金和手稿、衣服以及一箱书,但她不禁欢呼:“我自由了,我终于完全成为我自己。我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我是自足的独立个体!”
莱辛作品集
翌年,莱辛从非洲带来的以种族冲突为主题的书稿《野草在歌唱》出版,轰动英美文坛。她43岁时,长篇小说《金色笔记》问世,被誉为“女性解放运动圣经”;但莱辛拒绝这一标签,坚称“我想写的是一部记录时代的编年史”。莱辛的作品多是从女性视角观察并反思现代生活,批判社会问题,关注政治变革。她从年轻时起便积极参与左翼社会活动组织,后一度加入英国共产党,她还曾因此受到英国军情五处长达二十年的秘密监视。1993年,74岁的莱辛应中国作协邀请来华时说:“中国在发展,在向西方学习。但是我要提醒你们……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你们必须另辟蹊径。”
莱辛
莱辛曾获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大奖。88岁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莱辛笑称,这下可以打出欧洲文学奖的同花顺了。诺奖评委会称赞她:“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多丽丝·莱辛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写作,不仅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思想风貌留下了生动透辟的描摹;还以开创性的手法,将心理分析、哲学思考、社会批判融入作品,探讨性别、种族和文化冲突等核心议题。正如莱辛的英国出版方哈珀·柯林斯的编辑所说:“多丽丝·莱辛的一生是一份给世界文学的礼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