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容易扎手,“刺”还拔不出,你的筷子也许就是它做的(不是竹子)

2024-10-21 18: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大家有没有试过被小刺扎到手

挑不出来也弄不出去,

轻轻一碰又痛又痒,

真是不好受

如果同时被几百上千根刺扎到

是一种什么体验?

还是有不少“倒霉蛋”遇着了

被玻璃纤维给扎到了。

玻璃纤维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容易扎手呢?

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纤维

玻璃纤维是由玻璃制成的,主要原料包括叶腊石、石英砂、石灰石等矿石。它经过高温熔制,在拉引力、离心力或喷吹力作用下形成极细纤维状或丝状的材料。

已获授权图,转载有风险

玻璃纤维的一般直径是3.8—25微米,要知道,通常人类头发的直径是60—90微米,也就是说,玻璃纤维最细能达到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因为具有绝缘性好、耐热性强、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高、可塑造性强等显著优点,玻璃纤维被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建筑、环保、航空、国防等各领域。

容易扎手是因为太“脆”了

优点不少的玻璃纤维,也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耐磨性和耐折性都很差。一般而言,玻璃纤维的强度随着纤维直径和长度而变化,纤维越长,直径越大,纤维的强度越低,更容易断裂;同时,含碱量越高,玻璃纤维强度越低。

所以,玻璃纤维经过揉搓摩擦容易发生损伤或断裂,扎进手里真是分分钟的事。再加上玻璃纤维存放一段时间后,还会出现强度下降的现象(即纤维老化),这时候更要当心被扎手。

由于玻璃纤维的单丝直径非常小,通常是成千上万根聚集在一起使用,意味着一旦断裂,就是成千上万根“细针”,所以,当它扎进我们手里,不仅肉眼很难完全辨认,剔除起来也不容易。

已获授权图,转载有风险

玻璃纤维会被吸进肺里吗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担心,玻璃纤维这么细,会不会被吸进肺里呢?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保温材料制造者协会和世界上许多专家经过长期实验研究均认为:被人体吸入的纤维最小直径应小于3微米,其长径比大于5:1。也就是说,常用连续玻璃纤维不可能被吸入人体肺部深处。[1]即使被吸入,也总是沉积在肺的上部,通过肺的正常清洁过程能被有效排除。[2]

已获授权图,转载有风险

虽然玻璃纤维本身对生命不会构成危险,但是,直接接触玻璃纤维对皮肤和眼睛有强烈刺激感,而吸入含有玻璃纤维的尘埃颗粒可能会刺激到鼻腔、气管、咽喉等部位。刺激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的、暂时的,可能包括瘙痒、咳嗽或喘息。一般来说,当接触者远离玻璃纤维来源一段时间后,相关症状会自行消退。

玻璃纤维离我们很近

生活中我们所使用到不少物品,都有可能是加入玻璃纤维材质制作而成的。

比如帐篷和蚊帐的支撑杆(注意材料成分里写着“波纤杆”的,就是玻璃纤维制作的)、合金的筷子、雨伞的伞架、网线、风筝骨架(一般无特别说明,基本使用的都是玻璃纤维)等等,还有KTV里的吸音神器——“玻璃棉”,也是玻璃纤维中的一个类别。

已获授权图,转载有风险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度担心,玻璃纤维目前通常是与塑料树脂或其他基材结合,被运用于复合材料,如非断裂、破损,人体并不会直接接触到玻璃纤维,造成危险的几率并不大。只是要注意,经常受到冲击、重压、磨损的、和儿童密切接触的产品,不建议使用玻璃纤维材质。

在选购时,要选择正规品牌产品,如果在商品详情描述里无法确认材料成分,购买前最好询问商家确认。

被扎手了可以这么做

在生活中如果不慎被玻璃纤维扎到手了,该如何处理呢?

1

用肥皂水冲洗皮肤

如果玻璃纤维黏附在皮肤表面,不要摩擦或抓挠,先尝试挑出肉眼能看到的部分;如仍有碎屑残存,不要过于强取,以免破坏皮肤组织,可以用温的肥皂水冲洗皮肤,肥皂水本身是比较光滑的,能够降低玻璃纤维和皮肤之间的摩擦力。

2

用高筋面粉水进行二次处理

肥皂水冲洗之后,下一步可以用高筋面粉水进行二次处理。在水中加入一些高筋面粉,搅拌到比较浓稠的状态时,将触碰到玻璃纤维的皮肤伸入到面糊当中,再慢慢扯下面糊,带出扎入手里的细小玻璃纤维。

已获授权图,转载有风险

3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如果扎到的纤维比较多,皮肤的刺痛感特别强烈,或者是不小心吸入鼻腔、口腔,应该及时去医院,让医生帮忙取出。当然,还要注意,处理全程一定要记得戴口罩,避免小残渣从口鼻吸入。

关于玻璃纤维扎手的处理方法

你学会了么

想及时收到更多科普知识

把“广东科普”设为星标吧~

↓↓↓

今日推荐视频

做自己的情绪管理员

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

开心、难过、害怕的情绪

都是正常的

我们要学会

接纳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调节注意力、合理的发泄

都是调节情绪的方式

找到自己的方法

就能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员

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原标题:《容易扎手,“刺”还拔不出,你的筷子也许就是它做的(不是竹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