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连东关街:善待城市文化遗存,需要延续生产性街区脉络
“东关街,你去啦?”10月以来,大连的空气中回荡着这个地名。作为当下少见的成片城市更新商业街区——街区总面积8.13万平方米,东关街于9月28日正式开街,虽然投入运营的尚且只有一期街区,焕然一新的店面背后就是工地边界,但毫不妨碍这座城市的男女老少,为了重温回忆或体验新奇,摩肩接踵而来。人们聚会见面打招呼,交换几句有关当下东关街的意见,就把历史上的烟火气、城市未来的愿景,和当下自己的生活连在了一起。
2024年10月4日,大连东关街,男女老少对这里既陌生又熟悉。 王昀 图
作为城市原点的东关街曾险些被拆
作为移民城市的大连,许多市民的家族史都能追溯到东关街。它在沙俄侵略时就被划作中国区,1905年日本殖民者又将原在南山摆摊的中国人强迁到这里,客观上为此处商业奠基。在近代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移民浪潮“闯关东”中,大连是由海路抵达的第一站,从海滨之南扶老携幼而来的“海南丢”们,接连投亲靠友,在此落地营生,搭建起资本与社会网络。海内外多元化的活力在这里激荡。数十年间,民族工商业逐渐兴盛,商会组织、慈善事业、医疗服务、文化活动等,也在这片“中国商业街”发展起来。因东边有日本人设置的关卡,故名为“东关街”。日占期间,这片地方与附近兴旺的日本商业街“浪速町”(今天津街),形成参照和竞争,发育出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中国商业文明。街区中融合俄式、日式和中国传统元素的围合式建筑,正是记取了这些历史脉络。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片地方的居住环境显得逼仄,但因租金低廉和生活便利,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者。他们也成为新的移民,为这座城市带来向上的活力。
2023年1月,等待更新的东关街。墙上的字迹令人想起过往的热闹。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20年代,追求坚固、美观和防震。 王昀 图
正是这片贯穿城市发展记忆、令人心心念念的街区,几年前险些被腾空建商业综合体。2015年到2016年,作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受文物法保护的东关街,经历了整体征收,一度只计划保留一个典型特征院落。在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建筑与城市研究者、公益组织和律师、当地民主党派、文保爱好者以及媒体关切之下,彼时正在拆除的东关街,命运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关注。原住户已获补偿迁走,拆除工作停了下来。经过一系列曲折酝酿,2020年,《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公示;2022年,《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发布,其间以PPP合作方式引入运营商,后者也拿到附近可开发地块。
如今,这片地方重新现出历史上商业街的属性。人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感受其历史与活力。这正与当初呼吁保留者的期待一致:只要它能留下来,就能以文脉彰显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线索。
不过,人们一方面乐见其成,另一方面则希望东关街能够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就需要回溯到历史积淀之中,并让市民能够广泛参与和讨论,令更多人形成地方认同和自豪感。当下,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看,仍然不乏需要进一步商榷的内容。
1920-1930年代,共有11个照相馆聚在东关街。在1908年创办的第一家照相馆华春照相馆的旧址,如今也开设了一家影像机构。 王昀 图
需推进历史街区活力营造导则,扩大公众参与
首先,需要让公众能够知晓有关城市文化遗产的信息,参与其保护和活化的过程。
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实则对应整体保护利用的概念。目前,修旧如旧的建筑,集中在13栋不可移动文物上。但街区中还有历史建筑42栋、传统风貌建筑132栋,可进行整治更新的其他建筑46栋,以及其他具有历史感的要素等。为平衡现代人的活动需求和遗产保护的原则,可以看到,在已开放运行的街区中,建筑已进行了结构改造和修缮。比如,将原本围合的院落打开、重做了不同于原来风貌的窗框和水泥墙体等。由此,需要让更多人意识到,建筑原本有怎样的结构、最初砖块的材质如何,以及相应修复工程如何展开,等等。
东关街的围合式院落,原本被用作生产空间,如今变得更为开放,可承载公共生活。 王昀 图
比如,这类围合式的院落布局,源于历史上特定的商业社区环境。如果只侧重开放的商业空间,营造逛街氛围,其间文脉就会被逐渐遗忘。另外,哪些结构经历了拆除重建,又有哪些墙体用了老砖和相应工艺,也可一一向公众讲述。这有利于人们理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究竟如何保存与修复,意识到它一旦灭失便无法追回,就能更好地体会其对城市的珍贵意义。实际上,这类细节是城市漫步中可阅读的素材,可供来人反复探寻和比照,让街区更耐人寻味。
商业化不应是东关街活化的全部。当然,商户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就东关街已开放街区的外墙而言,许多店家采用了巧妙的手法,只通过几处连接,让招牌融入建筑整体框架,最大程度减少对已修复外墙的影响。但也有的店家,强行进行建造,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前期遗产修复的成果。一方面,砖墙很难寻到匹配的材料,日后难以重新修复。另一方面,茶馆的棚子与本地气候不相容,在历史文化街区显得突兀。针对这类情况,运营方虽可指出并要求纠正,但长远而言,管理成本颇高,对文物的维护也会力有不逮。
2024年,处于更新之中的东关街,门头细节折射上世纪20年代的时代特征。 图片来自海南丢的大连街
2024年秋天开街之后,人们经过东关街上的一处茶馆。这类在川渝多见的凉棚显得违和,也对已修复的老砖造成损害。 王昀 图
根本而言,各方需要制定一份用于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的导则。可由各界人士组成的专家组提出初稿,再在讨论中进行完善。包括招牌与外摆可以如何设置,有哪些规范需要遵守,以及其中采用的工艺和鲜活的案例,等等。上海南昌路的店招店牌导则制定过程可作参考。这份导则可供使用者与来访者解读并体会,还需在讨论中保持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动的情况。历史街区需要共同维护和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能增进彼此的归属感,让街区活力延续。
事实上,公众对这片地方的心意,正是这一珍贵场所得以保留的关键。需要让大家都能加入到东关街未来的营建中。
需关注生产性的连接,面向绿色转型
其次,在面向未来的方向上,需要关注街区中的创意生产连接,而不是仅止于消费生活。
从历史上看,东关街这片街区,原本就有前店后厂的属性。既有沿街的店铺,也有大院中的生产,如餐馆、照相馆、文具店等。因为有多元背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又能相互参照和交流,东关街的民族工商业不断创新和欣欣向荣。这正符合城市经济演化的重要规律。
从目前东关街已开放的街区来看,运营方也留意到了这点。烘焙、烹饪、音乐、版画、手工、舞蹈等,不少生产车间相互串联,形成了富于创意灵感的空间。这很符合工业城市的思维,也是增加就业的办法,因为生成更多连接,会促发潜在的创新和需求。欧洲近年也在这类方向上有所推进。
东关街的围合式建筑,有连串的小房间,各类文化活动接连在此间开展。 王昀 图
不过,在此基础上,还可面向绿色转型、循环经济,在商户之间推进更为切实的联动。比如,循环经济的要义,正是勿增实体——需要让人接受服务,但未必拥有这件物品。当下年轻人有更强的反消费主义倾向,未必要购买更多商品,但愿意为体验埋单。东关街正可通过生产性的联动,让可持续方式凸显出来,比如用面包的边角料去酿造啤酒,又或用厨余垃圾进行堆肥用于绿化,还可在循环之上共同搭建新的循环。至于具体如何推进,正可基于前述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导则,由参与者去共同讨论和完善。除了吸引潜在的街区使用者外,这类工作还可作为对关键性议题的回应,呈现在运营商和各家商户的ESG报告中。
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进行营造,让新的故事不断发生,这可能是街区创意活力的根本所在,进而会让这座城市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
东关街上,小空间相互连接,不光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更是可持续的活力载体。 王昀 图
需在实践中总结示范,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大连这座城市,还有诸多历史片区,处在等待更新的蛰伏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凤鸣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东关街当下经历的过程,和未来所采取的策略,正可以形成示范,供相关的城市管理者参考。
凤鸣街一角。 图片来自海南丢的大连街。
对凤鸣街历史文化风貌区而言,首要的是,在保护性规划的基础上,思考活化的可能性。虽然它存在诸多遗留问题——即出让的并非净地,留下的也是历史性建筑,寻找合适的路径,让当下各方获益并不容易,但最重要的始终是,需要尊重成长在这座城市、背负街区记忆的人们。吸纳多元的力量,共同讨论和建设,才会让这片地方变得更好,未来更有人气,减少沉没成本。
大连近年来一直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难度很大。根本上而言,在保护与活力中寻求平衡,就要先做出机制设计,让各方看到相应的空间,让历史文化遗产的街区更新得到顺利推进。如果能够采用以上的原则,即形成透明可参与的导则、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推进更多思考和实践,大连未来也会有更多值得期待的历史文化活力街区。
东关街,利用旧时砖墙设置的一处拍照打卡地。 王昀 图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