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数说月亮 |“问月”几千年,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引言
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周而复始的月相变化和与潮汐的联系激发了人们无尽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月亮的独特魅力也触动着人们深邃的情感与哲思,因而受到了众多诗人的偏爱。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也有明月四方同照。当人们举头望月时,思绪会飞往何方呢?
1.青天有月来几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份纯真的童趣,至今仍能勾起我们对于月亮的无限遐想。月亮本身不会发光,人们能够看到的是月亮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月亮绕地球公转,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位置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使得人们能看到的部分也随之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月相。
一个完整的月相顺序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下一次)新月。
每月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几乎完全背对地球,此时的月相为新月,古代也称为“朔”。新月过后,月球继续自西向东公转,约在农历初七、初八行进至与日地连线呈90°的位置,此时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亮呈半圆形,月球是西半边亮,为上弦月。
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了地球的外侧。通常情况下地球无法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称为满月,古代称为“望”。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再次呈90°,此时地球上的观察者观察到的是月亮东半边亮,称为下弦月。
农历的最后一天称为“晦”,之后会在下一个初一开启新的月相周期,周而复始。
关于判断月相的方法,有一个口诀: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它的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凹的一面朝东);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凹的一面朝西),位于东半天空[1]。
2.银汉无声转玉盘
作为陪伴我们已久的邻居,月亮为我们带来了瑰丽而令人惊叹的景象。若满月恰好位于近地点,就会出现超级月亮,显得格外硕大明亮,视觉直径比远地点时大14%。此外,月亮上还有诸多奇特的天文现象。
月亮也与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紧密相关。潮汐是由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亮与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月亮对地球上的海水具有吸引力,这种力被称为引潮力。地球表面各地离月亮的远近不一样,所以各处海水所受的引潮力也有差异。由于月亮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各地海水所受的引潮力不断变化,发生了时涨时落的运动,从而形成了潮汐现象。[2]
月亮与潮汐。图片来源:Meteorologia en Red
潮汐的周期与月亮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密切相关。月亮绕地球一周约为24小时48分钟,而潮汐的周期大致与月亮运动一致。在一昼夜之间,大部分海水会有一次面向月亮和一次背对月亮的过程,海水发生两次涨落。
月亮还会影响潮汐的幅度和类型。当月亮、地球和太阳近似处于一直线上(日期为夏历初一和十五),由于太阳和月球引起的潮汐叠加,海面涨落的幅度较大。这种潮汐被称为“朔望大潮”;而当月亮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时(日期为初七、初八、廿二或廿三),它们的引潮力会相互抵消一部分,形成低潮,这种潮汐被称为“上弦下弦小潮”。[3]月球靠近地球时,引潮力会增大,潮汐的幅度也会相应增大。
潮汐对生物所处的环境及日常生活产生许多影响:
1.潮汐为渔业提供发展资源:潮汐会给海洋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独特的栖息环境,促进了海洋物质的发展与循环,同时也对渔民的捕捞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潮汐为旅游业提供天然景观:涨潮与落潮的美观,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潮汐会带来一定的旅游风险。
3.潮汐影响航海中的行进:影响船舶的航速与方向和影响港口的进出与管理。
4.潮汐也可以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建设潮汐电站等设施,利用潮汐的涨落来发电,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3.明月何曾是两乡
月亮神秘而永恒,其独特魅力引得古来无数诗人为其瞩目,深邃的情感与哲思也同月华流转至今。作为时间的见证者,月亮跨越古今,连接着诗人的情感与对宇宙的探索。月亮的阴晴圆缺映照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因而成为了情感寄托的绝佳载体。月亮在时间长河中见证无数变化,而自身却永恒不变,引发诗人对宇宙自然的哲思。
早在春秋时代,就有《陈风·月初》以月起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别出心裁地将皎洁的月光和思念的女子联系在一起,通过反复回环,描摹出月光愈来愈明亮的景象,表现诗人的思念之情也随之加深。《小雅·天保》中用“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注1]祝颂新君即位,借“月上弦而就盈”有恒久之意,巧妙地将君主比作渐盈的弦月,表达着对君主美好的祝愿。
到了唐代,诗歌达到了文学史的顶峰,而月亮作为唐诗中最为显著的意象,也随之大放光彩。月亮几乎出现在了唐诗的每一种题材之中,送别、边塞、羁旅、宴饮、怀古、哲理思考等题材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中国历代咏月诗词全集》[4]的统计结果显示,唐代的咏月诗数量达到了493首。唐代的诗人在继承前代作家的基础上,又以真挚的情感作出了新的开拓,创造出了情感内涵更加丰富深沉的月意象,使月亮拥有了一份特别的风流韵致。
Moonrise over the Syr Darya river, Sunday, Nov. 13, 2016, Baikonur, Kazakhstan. NASA/Bill Ingalls
唐代漫游成风,亲朋好友的别离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事情,四方同照的月亮也成了离别主题最常见的意象。在有的作品中,清冷的月亮带有浓重的伤离色彩。“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诗人与友人分隔两地,唯有明月千里可共,只能将别离的愁思寄托给月亮,希望这思绪能随着风一直陪友人到夜郎以西。但在一些作品中,月亮也体现了诗人明朗旷达的态度。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虽是送别,但却一扫前人黯然销魂的悲伤情调,“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逆向生发出了一种自信旷达的情绪,虽与友人分隔两地,但还可乘明月去来,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身在一处。
乡愁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5]月照万川,千里与共。不管是远行的游子、征战的将士还是奔波的商贾,在举头望月时总能牵扯出浓重的乡愁。
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是共同的理想。然而,仕途之路往往遍布坎坷,“士大夫们在失意彷徨无可奈何之际,总是引月为知己,因此月亮也构成了士大夫孤独的心象。”[5]李白的《月下独酌》写于天宝三年,当时他因有人进谗言而被唐玄宗疏远,借酒浇愁之际便邀明月共饮,于是有了脍炙人口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们仰望月亮时,看起来亘古不变的月亮自然会引发关于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思考。被赞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月亮为中轴,展开了对人之初、月之初的思考与叩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揭示了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的规律,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隽永的内涵。
结语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从来不是众多星体中普通的一颗。月亮阴晴圆缺的周期性变化,不仅是自然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是中国人情感与哲思的寄托。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月亮以其独有的方式,映照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与情感的细腻流转。
参考资料
[注1]“如月之恒”中的“恒”使用的是缺月的意象。“恒”为“亘”的后起字,“亘”象缺月之形,因月亮大部分时间是缺的,故以缺月为恒常。本意是恒常、恒久。
[1]月相知识:月相口诀、月相的动图、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U6o5AnRHFBgXkiGSGVTAkg
[2]中国海洋发展中心 https://aoc.ouc.edu.cn/2020/0409/c15171a284196/pagem.htm
[3]爱潮汐表 https://www.aichaoxibiao.com/cx/10.html
[4]邓国光,曲奉先,2003:中国历代咏月诗词全集
[5]傅道彬,1996: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