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条小马路,让你忘了在哪
序
“上海弄堂里,偶尔会有一面墙上,积满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爬山虎是那些垂垂老矣的情味,是情味中的长寿者。
它们的长寿也是长痛不息,上面写满的是时间的字样,日积月累的光阴的残骸,压得喘不过气来的。
这是长痛不息的王琦瑶。”
——王安忆《长恨歌》
01
利西路:一条“非正规”小马路
第一次看到这条小马路的时候,我心里默默嘀咕:虽然这很不像上海,但,这一定是上海。
因为,你永远可以相信上海。
她总是不停地给你带来惊喜,她的开放,永远走在你的前面一点。
这,就是我们热爱上海的理由。
不得不说,利西路是一条“先抑后扬”的小马路,沧桑厚重中透着洋气,生活琐碎中饱含温情。
利西路位于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也在长宁区打造的城市名片——“静雅武夷”街区范围内。相对于其他小马路,利西路曲径通幽,充满生活气息,没有喧闹繁华的商业,原居民不被打扰地居住于此。
来源:惜珍《上海:精神的行走》
利西路东起江苏路,西至安西路,长730米。过去名叫“吕西纳路”(Lucerne Road),与伦敦的一条马路同名,筑路于1912年,东边接着忆定盘路(Edinburgh Road),如今的江苏路。1943年,以吕西纳的谐音改为今名。
在行走的过程中,越发感受到它是一条“非正规”小马路。
出片的两个大S弯道,古老的建筑,弯曲窄小干净的马路,让人一时间置身异国街道。
S弯-Mr.Z洋气版
S弯-路人日常版
东半段:名人故居,百年历史。
中间段:网红打卡,活力商业。
西半段:居民日常,生活氛围。
02
先抑后扬,小马路的历史风采
从江苏路转进利西路,就是东半段。
因为遇上房屋在维修,又是垃圾房所在的位置,对利西路的第一印象是:有点破败。要不是矮墙上书写着历史,这段小路很容易被错过。
短短的一段利西路,不仅是名人之所,官宦之家,还是我国近代民族产业兴国的起源地。
斑驳的红砖墙上镌刻着三段历史印记:实业救国-产业兴国-科技强国。
实业救国:利西路24弄5号,是上海滩著名的华成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戴耕莘的住宅,建于上世纪30年代,法式风格独立花园建筑。
中国华成烟公司出品的“美丽牌”香烟,在当时外资倾销中国的市场下,为挽救民族危亡,美丽牌香烟用不输外国香烟的味道、亲民的价格、独具一格的“集盲盒”营销手段,请了当时风靡上海滩的十大美女之首——蒋梅英做代言,获得国人的喜爱,销路极好。
“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蒋梅英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角王琦瑶的原型。
一曲长恨歌,不过是赶了一场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诉着告别,曲终人要散,时间最具有腐蚀力,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最终都会成为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
一一王安忆《长恨歌》
产业兴国:延安西路949弄25-47号的背面朝向利西路,这栋建筑也被称为“利西路大房子”。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永安百货公司的创始人郭乐、郭顺兄弟的花园住宅,建于1910年。
利西路大房子有红色的瓦屋顶,奶黄的墙面和绿色的窗台,像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小城堡。
相信大家对于南京东路的记忆里,一定有这样的一幕:一位戴着礼帽,身着礼服的海派老克勒在百货公司的阳台上,为楼下如织的游人吹奏萨克斯管。这是南京东路步行街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而这个商场就是永安百货。
作为我国最早的民族百货商店之一,永安百货已经陪伴上海滩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
图片来源:网络
当时南京路上有四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以永安为首。能拥有一件从“四大公司”里买来的衣服,对于当时的上海女孩来说,是一件特别“扎台型”的事情。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为新中国设计特展
在利西路大房子居住时间最长的郭四小姐——郭氏家族四小姐郭婉莹,她的故事被陈丹燕写成了《上海的金枝玉叶》,从大小姐到右派家属,再到改革开放之后,被请回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任教。
郭婉莹的一生跌宕起伏,但她处乱不惊——“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那我就收下它们”,她的名言在如今,也一样激励着我们以接纳的态度面对人生。
利西路44号,是李鸿章母亲的住宅,建于1889年。据老住户说,李鸿章母亲诚信佛教,故把住宅建成塔形,从现状对比原来的照片看,还是有点相似的。
03
一条“人为自治”的步行街
转过一个S弯,没走几步就到了中间段。精致的一家家小店静静地开在路边,来打卡的人们也都安安静静地在门前摆POSE,克制而又悠然。
而往来的车辆,就静静地驶在行人身后。一回头,发现自己挡住了一辆车,才惊觉:这是一条马路,并不是步行街。
车辆行人混塔,机动车司机用素质体现了“行人友好”,成就了这条让人心生好感的“非正规”小马路。
有趣的玩具店,也是一个展览空间,专卖日本设计师原创的新奇作品。
行人聚集最多的转角,就是向日葵装饰的意大利餐厅了。一只只金黄色的太阳花,红色的大门,绿色的爬山虎,让这个转角充满了美式田园的热烈。
转角墙面的花卉,随着季节变化。
春季,开满了蔷薇。夏季,挂满了向日葵。
再一转眼,已是夕阳如醉霞满天。
熟悉的衣架,交叉的电线,彩色的晚霞,都市中难得一见的落日景象,让人莫名生出一种思乡的惆怅,儿时躺在草坪上看云卷云舒的惬意,一瞬间又回到了身体中。
04
西半段:居民的日常
走到西段,正被墙角下的一些不明物件吸引的时候,刚好遇见一位阿姨端着猫粮出来,原来是给流浪猫添食来了。那些不明物件正是流浪猫喝水吃饭的专用器皿。
立马,一只三花猫过来吃晚餐了。警惕的小眼神,似乎在嘀咕:这是哪里来的新人,没见过我喵吃饭吗?
再往前,窗台上,发现了三堆食物和三只猫咪,正在大快朵颐。
看我在拍照,刚刚那位喂食的阿姨走过来说:那边还有好多呢。顺着阿姨手指的方向,看到铁门后面,有五六只猫咪在低头吃饭。不时有两只抬起头来,望望风。
墙角,废弃的排水管道被整整齐齐地挖了一个个洞,装上土,种上新一季的植物,正在发芽。上海弄堂里的小情小调,都藏在这些细碎的小东西中。
好多窗台前都放了一只凳子亦或一段矮石墩,可能是为了达到“破窗而出”的便捷吧。
正如王安忆说的:“可别小看这些细碎的小东西,他们哪怕是这世界上的灰尘,太阳一出来,也是有歌有舞的。”
一家养老院坐落于此,逸仙三院。院子和墙上都被装饰成了老上海的元素,自行车,老冰棍,绿皮车……这些能让老年人打开记忆之门,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院子里有人在轻声聊天,这样的陪伴,挺好。
到安西路,利西路就到头了。
路口矗立着两栋完全对称的三层小洋楼。利西路30号和32号,建于上世纪30年代。据说,以前家里如果有两个儿子就会建造这样对称的房屋,以表示不偏不倚。
现在,它们守候在街口,给利西路画上了完美而有仪式感的句号。
写在最后
如今的魔都,大多数的商业项目,我们都能看到新打造的宠物友好空间,标识新颖,充满设计感,让人与毛孩子们在空间内能充分的相互交流。
而在这里,在上海原汁原味的街巷里弄内,蓦然看到这一幕幕居民对流浪动物友好投喂的场景,真的感觉非常暖心和触动。
夕阳下,快要被晚霞染红的街道,夏末初秋的风在吹拂,走过转角满是向日葵的咖啡店,看到一排猫咪在路边铁栅栏内,埋头欢快的吃着猫粮。这一刻,相信无论多焦躁的心情都会迅速的平复下来。
轻轻走过,用手机记录,唯恐惊扰到这些流浪而饥饿的毛孩子。
我们在给予的同时,动物们也在治愈着我们。
人与动物之间的缘分,就是如此的简单和奇妙,不是吗?
-The End-
“一起走吧,去发现城的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