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指森林:一周城市生活
不久前,一场名为“塑形:手指证件照”的展览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这个展览拍摄并展出117名中学生的手指拍摄特写,旨在“从集体角度出发反观自我身份”。展览展现出这群具体而真实的中学生们在个体层面缓缓发生着的、细微却也巨大的变化,但对此的热议并不局限于如今的孩子,因为它唤回我们的某种来自身体层面被“塑形”的集体记忆。
艺术家乔飞尔,是一名18岁的高中生。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在网上的话题页下面,有很多评论,我看很多人都说自己手上也有这个玩意儿,他们说,‘我怎么从来没有关注过?’评论区底下全是晒自己手指头的,好多手指证件照又聚集在网络上,像一个时代的印记。”
这场展览由西安本地“通过社会现场介入教育议题”的“拆界艺术小组”发起,并于今年8月在西安“寨子空间”展出。本期回顾,我们邀请到“寨子空间”主理人强天锴,为我们讲述这场展览背后的更多细节与他对此的观察和思考。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顾
教育,是所有人绕不开的话题,学校是承载教育工作的主要社会系统,但除了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外,我们很难深入反思教育问题。所谓教育到底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立德树人,还是在通过树立规则来达到文化水平的“合格线”。这是我的困惑,也是组织这场展览的一个原因。
“塑形:乔飞尔·手指证件照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塑形:手指证件照”是艺术家乔飞尔创作的社会性艺术项目——它从社会调查开始,从中找到问题和表达的缝隙,进行视觉转化,形成一场艺术展览。
乔飞尔曾在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与环境中所感受到巨大压力,她的身体和思维都产生了诸多不良反应——失眠、焦虑、容易紧张,从不断丧失个性、变得不自信,到最后甚至开始厌学。在不断的冲突与思考中,她从细节入手,将目光集中于手指的变化。
调研期间,乔飞尔发觉这个微小却又很瞩目的细节、这个许多人都觉得常见并且理所当然的现象——在不断“写作业”状态下,肌肤的深刻纹理、指节骨骼的变形、啃食的指甲、还未咬掉的肉刺、发红、肿块和老茧——通常在日常教育和生活中被忽视,但这种被教育塑形的身体现象,成为留在每个人身上不可抹去的印记,于是她拍摄下自己和周边同学们已经变形的中指证件照。
在现场,一位观众感慨道:“小时候通常写字会用很多力,受所谓力透纸背的影响,久而久之,中指第一指节和第二指节间便起了厚厚的一层茧,而我将它视为我学习的痕迹,似乎是作为一个刻苦用功的学生骄傲的象征。”
艺术家乔飞尔
“手指证件照”项目拍摄了 117 名学生的手指肖像,包含高三学生 29 人——都是乔飞尔的同学,一所重点高中的“尖子生”们;以及初二学生 88 人。她测量学生们中指第一指节的变形(鼓包)情况,并收集了学生对此变化的观察和态度,同时也在展览现场展示出采访过程以及创造性的调查问卷。
乔飞尔在此前拍摄并收集同学们手指变形的过程
除此以外,这场展览现场也邀请参与者进入构建的现场——将自己的手指在现场的摄影台上拍摄并在展览中进行展示、邀请观众在调查报告上写出自己对于这些手指状态的“非医学建议”,在这些建议中,我们收到了非常多感人的反馈:
观众a:“以中指鼓包这一现象切入,仿佛管中窥豹,我们也能联想到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职业病”;
观众b:“所有人都存在的现象,仅能从数量上断定‘众’,而不能在性质上确认为‘常’”;
观众c:“中指的茧可能会消失,因为我以后不会被纸笔绑架在课桌之上,但是现在小拇指因为拿手机的变形确是一直会存在的。”
每个被拍摄下来的手指也附带被访者的“手部观察报告单”
展览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各种各样的评论与声音纷纷涌来,人们在网络上传自己手指变形的茧,唤起了更多人对于学生生涯的某种集体回忆。
有些评论令人动容,当然作为一场艺术展览,社会反响是我们所追求的重点;在艺术层面,我认为了解乔飞尔的“手指证件照”艺术项目的一个切面,可以从两个概念入手:一个是身体,一个是身份。
展览现场
“身体”是艺术家表达个人经验之政治性的主要场所和信息来源。借用简·罗伯森的话来说,关于身体的论争可归纳为:“该由谁来掌控身体,该由谁来负责决定我们审视身体的方式、时间、动机,以及这种审视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
乔飞尔对其手指细微变化的察觉,成为她回溯个人教育问题的契机。这个问题是由个人觉察的,并延伸为对于受教育群体与身份的反思。
就身份而言,单一性和唯一性是不存在的。我们的身份是被构建的,是在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塑造出来的,也可以说是集体性的或者关系性的。这也是为何将展览命名为“塑形”,手指的形变和身份的被塑造被连接了起来。项目通过展示不同个体的手指,从集体角度出发来反观自我身份——从语言与视觉上来表现身份的集体性,以及对于受教育者集体身份的自觉与批判;从身体作为一种符号和艺术表现,进入对身份的个体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思考。
整个项目以一种中立、客观的方式记录手指,呈现出一份纪实性的视觉文献档案,使得观者能够更加专注于这种身体特征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在展览现场,我们采取了新客观主义式的展呈方式,将这些手指的摄影作品放大,最大幅的作品达到了宽一米六、高两米四,同时并置同尺寸的作品,达到一种“手指森林”的奇异景观。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通过一个小切口引发大众对于教育问题的讨论,为了呼应这一主题,在展览期间,策展方寨子空间也邀请开展了有关城中村儿童的工作坊、绿色蔷薇的创始人丁当以“有关深圳基层女工儿童文艺创作”为题进行分享;放映了王楚瑜导演的关于教育反思的电影《悲丝启示录》,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展览和活动,呈现更为立体丰富的有关“教育”主题的观察与思考。
系列活动海报
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并非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那种令人筋疲力尽的教育模式,也许学着和自然相处、学会做一顿好饭......才能更接近幸福的本质。在展览中,一份“非医学建议”上有人这么写:
“少写作业,多玩”。
(文/强天锴 西安寨子空间策展人,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西安美术学院外聘教师。供图/寨子空间)
本周主题推荐
书|《论教育》
本书为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兰长达40多年的教育生涯所汇聚而成的经验谈,内容包含教育的目的、方法与教育素材等。与其重视英才教育,阿兰更主张儿童自身创造力的启蒙与意志锻炼对学习过程的帮助。
书|《为了你好》
本书是心理学大师爱丽丝·米勒经典力作。米勒呼吁社会应正视“有毒教育”的深远危害,反思以爱为名的暴力,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才能阻断悲剧的社会传播,从而建设富有同理心的教育新范式。
书|《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
本书概述了身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创新框架来分析具身体现,融贯了有关该主题的古典探讨与当代研究,力主将身体解读为社会之构成过程中的多维中介。
活动推荐
上海·讲座|西风东渐中的上海历史建筑营造
详情请关注 建投书局客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重读大宋三百年——《插图大宋史》《南宋行暮》新书沙龙
详情请关注 上海古籍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菲利大叔中国行
详情请关注 速写上海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上海1920-1945: 烟斗、松香与赋格曲
详情请关注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走出附近,看见远方
详情请关注 林三土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玩电子游戏能获得哲学智慧吗?
详情请关注 陆家嘴读书会LUJIAZUIBOOKCLUB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有园——张见 高茜 作品展
详情请关注 芊荷艺术空间微信公众号
北京·读书沙龙|环境、移民与文明:从华北变迁看中国历史的周期转换
详情请关注 甲骨文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GOOD NEWS 好消息——德中媒体艺术展
详情请关注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亘·新”女性健康跨界磁场
详情请关注 万象更新Podcast微信公众号
广州·活动|别的聚会2024——亚洲声音
详情请关注 BIE别的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刘默霏个展:在夕阳与平原的边缘
详情请关注幻 Photism微信公众号
西安·展览|国潮少女包装+好评返现,幽灵外卖到底是什么?
详情请关注 寨子空间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