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梁镇川专栏】孝义传统美食之——2 糕

2019-01-25 19: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作者:梁镇川

梁镇川,男,1943年生,山西省孝义市人。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主任记者职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荣获吕梁人民艺术家称号。原任吕梁地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吕粱行署文化局长。编创的戏剧作品有《风流三部曲》《锯树留邻》(与人合作),《杏花酒翁》《深宮怨》《山溪之歌》《花蛇案》《法网情迷》《牡丹情》《阴差阳错》《如此亲人》等,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奖励。出版著作有《这方土地这方人》、《风流三部曲》、《红枣赋》、《亦凡戏稿》、《鉴古察今录》、《雅韵清吟》、《易经新解》、《戏曲评话》、《诗咏孝义》、《孝义传統美食》、《胜溪掬英》、《金龙山景区对联赏析》等十余部。古诗、词、曲、赋作品,入选《中华诗词十家诗选》、《吕梁作家文丛诗歌巻》,主编《当代吕粱英雄传》、《吕梁地区50年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选》,主撰《吕梁文学艺术大系论》。

—孝义传统美食之2

顺口

孝义家的油炸糕,

时时处处离不了。

儿娶女嫁吃喜糕,

花好月圆在今朝。

做寿生日吃寿糕,

长命百岁好运交。

开张开市吃赏糕,

生意兴隆买卖好。

盖房上樑吃吉糕,

一顺百顺起家早。

乔迁搬舍吃旺糕,

人杰地灵运气好。

升官提拔吃甜糕,

平步青云节节高。

过年过节炸油糕,

日子甜美生活好。

凡逢好事都吃糕,

皆大欢喜乐陶陶。

一段吃油糕的顺口溜儿,引出孝义人爱吃油糕的嗜好来。在孝义,无论城镇乡村,还是男女老少;不管儿娶女嫁,还是生日做寿,凡遇喜庆吉事,油炸甜糕是绝对不能少的。大概是因“糕”与“高”的谐音,取意爬高、升高、吉星高照、高高在上;且因糕馅儿多是红枣、糖类,取其甜美蜜意吧。何况糕面、甜馅而又油炸,味道儿香美呢!

娶媳妇、嫁闺女,正式过事的前一天下午,男家的儿郎、女家的姑娘,都要“坐糕祭”。男、女打扮齐楚,在新房或闺房铺着绿油布的炕头,坐在厚厚的新褥子上,谓之“坐厚成”。院里大师傅们盘炉子点火架笼蒸糕面,街坊邻舍的女人们,凡儿女双全者,都自动来帮忙捏糕。满院笑语声喧,甚是热闹。待头锅油糕炸出,当家人得上香敬表献油糕,供祭祖先神子。大批的油糕,是在过事当日黎明时分才下油锅炸的,为的是二日天明宾客们来,能吃上鲜美热乎的甜糕。只见做事人家到处摆放着一碟一碟油糕,来“出门”的亲朋好友,进门首先吃几块油糕,讲究是同甜同喜。坐席开饭,头一道上的必定是油糕。那金黄的、圆圆的、浑身披满晶莹亮泡儿的油糕,霎时诱来宾客的食欲。咬一口,脆而粘,香而甜,红枣豆子馅儿,让人越嚼越香甜,百吃不厌,回味无穷,为酒席平添了一番乐趣。

盖房上樑、旋窑合龙口,于正当午时,主家给姜太公献一大盆儿油糕。当木匠师傅手提斧子悬空大步走过正樑钉上最后一块木窍时,当泥匠师傅将最后一块砖砌入龙口时,主家燃放一串鞭炮。在“噼噼叭叭”的喜炮声中,工匠们手抓油糕甜甜美美地吃起来,以寓大吉大利,同贺同喜。

过生日做寿,油糕上了席面,第一块糕,得过生日、过寿的本人或本桌年长者先吃。

在孝义城乡,凡遇晚辈考中好大学、儿女升迁提拨、家庭乔迁新居、新建门市开业、来了贵客宾朋、有了吉庆喜事等等,都要吃油炸糕。

过大年做年糕,最后要捏一块又圆又大的“底糕”。这块“底糕”,得全家大小分着吃,以寓合家团圆,甜甜美美。

这样久而久之,人们便养成爱吃油糕的习好。一般人家隔个半月二十天,总要特意做一顿油糕,打打牙祭,过过口瘾。自家炸下油糕,还要给左邻右舍送一碗尝尝美味。所以,孝义乡间有一句俗语,叫做“夹(隔)壁子送油糕——一碗换一碗。”

可见,油糕在孝义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和独特意义。可以说,油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而是成了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对甜美生活的向往。

孝义油糕用料大致是:糕面、馅儿、油。

糕面,是糜子、黍子,统称糜黍,在大圆碾子上碾去外皮,再在槽槽碾上将软米碾捣碎、过箩筛而成的细面,或是江米(软大米)面。

馅儿有:枣豆子馅、糖馅、豆沙馅、肉菜馅、素菜馅等。

油有:葫麻油、豆油、香油、菜籽油、棉花籽油、苍耳籽油等,以葫麻油、豆油为优。

油糕的制作工艺比较讲究,技术性也较强。油糕做得好吃不好吃,全耍女人们的手艺。

一、蒸糕面。蒸出的糕面软不软、精不精,因糕面的好赖、软硬而异,全靠蒸糕面者掌握。高明的女人上笼蒸时,先得试试糕面的软硬度。在腾腾冒着热气的蒸笼上,先取少许水拌好的糕面试试,如果蒸熟的面硬,得再加水拌;如果还硬,就得加水和成面,手拍成窝头状蒸。这个软硬度很难掌握。

二、裁(音)糕面。这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糕面软不软、精不精,全看裁到裁不到。将蒸熟的、冒着热气的糕面倒在案板上,巧妇趁热,手握成拳头,蘸着预先准备好的兑碱水,使劲捣裁。想那刚下笼的热糕面,温度总在百十度左右。巧妇不怕烧、不怕烫,争分夺秒,一蘸一裁,捣裁不止,直到把糕面裁、捣、揉得软溜溜、精巴巴,方才将糕面揉拢成一坨,上面抹一层麻油待用。那黄澄澄、热津津的糕面,一抹麻油,表面立刻冒起细碎晶亮的小圆泡儿,热气吹得小圆泡儿,此起彼破,真像一个不住眨眼的小精灵,煞是好看。光看这糕息(土语),就让人口里生津。

三、制馅儿。一般以枣豆子馅儿为主。红枣当然是用个儿大、核儿小、肉厚,且不酸、没蛆的上等好枣。豆子用煮熟后易于捣绵的酱豆、蚕豆、红小豆。制做枣豆子馅儿,火候也难以掌握。先煮豆子,煮豆子时,水要放得正好。好到豆子煮得差不多熟了后,将枣铺在豆子上,待枣也熟了时,锅里的水正好不多不少。如若枣还没煮熟,锅里便没水了,豆子就会燋沾在锅底;如若枣已熟了,锅里还有不少水,制成的馅儿就会稀溜松散的不好用。枣豆子煮熟后,趁热用大勺子满锅里捣,直到把枣、豆子捣得稀烂,融为一体,方才制成香甜可口、别有风味儿的枣豆子泥馅儿。

糖馅制做也十分讲究。一般是红糖、白糖搅混使用。光用白糖,倒是甜度大,但白糖颗粒散,加点红糖沾性強。馅儿不能只用纯白糖红糖,还得掺搅炒熟的白面。讲究的人家,还加焙熟切碎的核桃仁、花生仁,还有青红丝、玟瑰醤等,再倒入少量麻油,撹和均匀,便制成甜甜香香脆脆粘粘的糖馅儿了。一般糖馅糕不多做,只是换换口味而已,现做现吃,不能剩下。因为糖馅儿糕吃剩下后,再吃就熘不软了,俗话叫“夹糕咧”,皮子硬巴巴的,口感不好。

豆沙馅一般不自制,市面上买现成的用。不过豆沙馅油糕孝义人不常吃,因为它只甜不香,没有枣豆子糕地道可口。

肉菜馅儿、素菜馅儿,基本同饺子馅儿差不多。东乡村人们很少吃菜馅糕。只有西部山区的人家,或不爱吃甜食的人家,才做菜馅糕。

孝义“糕”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从包的馅儿上说,可以分为枣豆子糕、糖糕、豆沙糕、肉菜馅儿糕、素菜馅儿糕等。

从糕面上说,可以分为糜子面糕、黍子面糕、软米面糕、江米〈软大米)面糕、糍粑糕、红薯糕等。

糍粑糕,比较特殊,一般人家很少做的吃,因为工序较为复杂。过去商家或财主人家,为吃稀罕,专门请师傳来做。做法大致是,先将软米或江米(软大米)加温水浸泡三四天,上笼蒸,蒸至半熟,用勺或擀面杖裁(土音)、捣至烂、粘,然后掐一块捏成圆片状,包馅儿,下油锅炸熟,即可吃。也有不包馅儿的,将米糊捏成糕状,直接下油锅炸熟,吃时醮白糖,也是挺甜美的。因为软米或软大米还是颗粒状,而又蒸熟、捣烂,既有韧劲儿,又有粘度,还有软感、甜味儿,吃到嘴里有咬头,有品头,绵、软、韧、粘、甜、香俱全,确是一种美食。

从制作工艺上说,可以分为油炸糕、油焙糕、案儿糕、凉糕等。油炸糕自然是下油锅炸的糕。油焙糕是将糕捏成扁长或扁圆状,在鏊子上抹少许油焙着吃。油焙糕土话叫圪擦擦糕,大概是因为焙的时候擦一点油才这么叫的吧。这是缺麻油的人家或不爱吃油炸食品的人家的吃法。

案糕,是不油炸,也不油焙,而是直接将蒸熟的糕面与红枣分层摊在案子上的糕。这种糕多是在街市上叫卖。卖家独轮车上推一案板“案儿糕”,有人买,刀切一块。

凉糕,是江米(软大米)与红枣,分层摊成的糕。多在街市上叫卖。因其凉,多在夏暑季上市。

从用油上说,可以分为麻油糕、香油糕、猪油糕、羊油糕等。农家多养猪、养羊,过年过节宰猪杀羊,猪油、羊油多,而麻油缺少,就用猪油、羊油炸糕。

香油糕倒是少见,一般人家也用不起。因为香油缺少且价贵,平时吃香油只是在调凉菜、做拌汤时,用一根筷子伸到香油瓶内蘸一蘸,抽出来淋三五点儿调调味而已,哪有那么多香油炸糕呢!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还是可以吃到香油糕的。“农业学大寨”年月,我随同全县农田基本建设检查团到了大孝堡公社。中午,在公社食堂就餐。时任公社党委书记殷士明为招待大家,端上了油糕。一端出来,满堂飘着香气味儿。咬开糕一吃,花生豆碎粒搅白糖馅儿,又是用公社自榨香油炸的,糕面也是软软的,吃得大伙儿满口叫好儿!那时候,人民公社不缺的就是农副产品。这顿香油油炸糕,全用得是上好的材料。今生就吃过那么一顿香油糕,至今想起,还回味无穷呢!

红薯糕比较简单。将红薯蒸熟去皮,捣捏成红薯泥,搅和以少量软米面或白面,捏成片儿下油锅炸熟即可食用。一般红薯的甜度就可以了,如嫌甜味儿不夠,可以蘸白糖吃。

来源:“木易真金”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吕梁市新闻办官方微信“吕梁发布”

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木易真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