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清西洋版画中的京城春节
编者按:本文整理自李弘所著《京华遗韵:版画中的帝都北京》,文中所有插图来自本书,均为李弘女士个人收藏。李弘,她的职业生涯主要在金融领域,现为丰川资本董事长。她近年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学位,热衷收藏与专栏写作,古都20世纪风貌的片段,给她留下长久的怀念。著有《图说金融史》,出版后获得第四届金融图书“金羊奖”、《陆家嘴》杂志十大金融类好书,以及五道口金融学院等的推荐和好评。
中国人的春节习俗,除了年三十看春晚这一现代化气息较浓的事情,大多都是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两千年的岁月沉淀。很多习俗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尽管有些会有点牵强附会,但仍可见其历史漫长。
汉代之前,由于历法等原因,春节的日期并不统一。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才开始把农历(即夏历)正月定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纪年,于是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而有关春节的习俗,大多数成熟于宋代。而明清则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大多数习俗就是在这个阶段基本成型,并延续至今的。
明末清初至康乾盛世,西方画笔对帝京表现出无比敬畏之情。皇城建筑被描绘得庄严、整齐、宏伟、辉煌的。以纽荷夫为代表的西方画师对京城雄伟的宫殿、妙趣横生的市井生活及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差异。通过他们的描绘,首次为海外知晓。
老北京的帽子铺,大家为新年置办新衣。探究一张版画的出身,会告诉今人什么故事,又为往昔佐证了什么?
它们讲了西方人孜孜不倦的东方猎奇故事。年深纸黄的版画背后,记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制度,风土民情,舞动与凝固的艺术,都被他们的探秘之笔浓描艳绘,形象与文字一起,在几百年前被老外带出了国门。
它们讲了帝国和皇权的时代变迁。西洋版画跨度约300年,这正是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是列强在全球殖民时代,也是中国从大一统皇权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他们的版画,就像今天打开了一个古老的网站,让我们得以了解久已逝去的点点瞬间。我们一起跟着西方画师的画笔看看明清时,民间百姓的春节。
杂技杂耍
街头的杂耍艺人这个顶碗把式是春节街头的经典表演。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包括许多外国人,头上顶着包头的是印度的锡克族,属于大英帝国在京城的驻军。表演者一人单足立地,头上顶起十只碗,另一人手中牵了只大狗熊。那时候北京郊区还有狗熊出没,民间艺人训练的狗熊表演深受市民喜爱。它们会钻火圈,爬木杠。特别是在主人收钱时,狗熊会双手作揖,鼻子里发出“哼哼”的声音,令人忍俊不禁。我小时候在和平街新建的四层楼前,曾经看到过这类表演,也有顶碗、耍猴之类的把式。同类自编自演的街头小品,在欧洲城市旅游时,偶然还会在市中心的表演场地看到,但在京城,除了节庆,已难觅踪影了。
戏剧表演
中国各个阶层的人都喜欢戏剧,喜丧场合都离不开艺人表演,春节期间尤为盛行。这五个人唱了一台戏,有说快板的,有拉单弦的,有敲鼓的,有吹唢呐的。
戏曲表演班子但是艺人被视为最下等的阶层,尤其是这种跑江湖的街头艺人。
中国戏剧中的神话人物,长着一副怪异的西洋面孔,像古希腊的众神一样,首先通过版画进入了英语世界的视野划旱船
划旱船划旱船在中国北方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表演。《日下旧闻考》中就提到北京每年春节期间都有划旱船的演出。这张画笔道简洁,绘画者的功底却不简单。女人跷着三寸金莲,敲鼓的顺带耍狮子头,划船的老汉技在脚下, 心无旁骛,这些动作入了画,绘出了划旱船的噱头。
灯市
北京的灯市从明代就很兴盛。按习俗,春节后正月十三至十七为灯节,十五为高潮。据《谈经》记载:“灯贾大小以几千计,灯本多寡以几万计……
北京的灯笼铺灯之贵重华美,人工天致,必极尘世所未有,时年所未经目者,大抵闽粤技巧,苏杭锦绣,洋海物料,选集而成。”从这些文学记载中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出灯品制作之精,烛月交辉之丽。
根据当时西方人的描述,灯火最辉煌的地方是东四、东单到崇文门一带,男男女女都可以出街,活泼的女子自己燃灯寻乐,富家女子坐在香车粉轿中,挤路穿行。这张“灯节之夜”图(见右页图)上把奇形怪状的大灯笼、街头人挤人的气氛,描画得活灵活现。左下角火焰的着色耀眼,想见此时夜已深,人未散,即使坐在地上、衣衫不整的浪子,也还沉浸在观灯赏光的喜悦中。
灯节之夜人头攒动
书名:《京华遗韵:版画中的帝都北京》
作者: 李 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