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李白强势表白,却一生仕途失意,他可能是最被现代人低估的唐朝诗人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还与王维、高适、岑参并称“盛唐四大家”。
孟浩然是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漫游吴越。他39岁时,西入长安考进士,失意而归。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在荆州,引为从事。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孟浩然病疽而死。
他的诗在当时颇负盛名,杜甫在《解闷十二首·其六》中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李白与孟浩然也相交颇深,在送别孟浩然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曾留下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在《赠孟浩然》一诗中直接表白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为何狂傲的李白也如此仰慕孟浩然?这位被称为“诗隐”的高人到底拥有着怎样潇洒的风度以及超凡的文学才华?让我们一起从他的诗作中一探究竟。
01
孟浩然不甘落寞,却在隐沦中度过一生。孟浩然只做过时为荆州长史的张九龄的幕府数月,可以算是终生隐居。一般而言,隐士不多谈论世事,至少不便过多诉诸笔墨。孟浩然的作品除几首情诗、宫词和边塞诗外,都是表现他作为隐居高士的生活和情怀。其诗在取材和立意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完整事件,并借景物的烘托,来表现一位风神散朗的高士形象,也表达他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人的思想感情总要表露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写日常生活很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日常生活片段虽小,却可以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和思想的某些方面,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本诗选取清晨醒来听啼鸟、念花落一刹那的活动,用20字绝句生动表现了他的闲适生活和惜春心情。啼鸟、落花是春天常见的景物,听和想也是人们醒来最寻常的活动,经过作者对这个小小生活片段细节化、典型化的描写,赋予了这首诗无限情意,使之成为千古名作。
孟浩然更常写一个生活事件的较长片断。有的开头写高潮,有的结尾写高潮,有的只写中间一个片断。《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云: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本诗写观潮,开头写到高潮。作者从听潮写起,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感受,不仅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绝,而且写出了潮来时万家争空的观潮景象。他不单纯着眼于景物,也不单纯着眼于人物的感受,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从人与景的关系来写,从生活的角度来写。因为着眼点高,自就不同凡响。这首诗有人物,有情节,有景物,仿佛一组电视画面展现在眼前。
孟浩然也有叙述一个完整生活事件的诗,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维有《济州过赵叟家宴》:
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
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余。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
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
比较这两首诗,同是写到隐居故人家宴饮,王维诗是对主人赵叟的歌颂和对家宴的赞美,用传统写法;孟浩然所用写法与王维不同,他不渲染过故人庄事件本身,而着重叙述“过”的全过程。《过故人庄》第一联写老朋友邀请,第二联写途中所见,第三联写宴饮,最后一联写临别时约定下次聚会。全诗没有一笔直接写到友谊,而处处蕴含着主客之间的深挚情谊及他们相处的诚挚真率,写得格外真切感人。
孟浩然的诗歌常通过对一个生活片断或事件的叙述,来表达其思想感情。虽然有的也真率地抒发感情和情绪,但多数主要是靠具体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来感染和打动读者的。在同一首诗中,他的诗抒情和叙事既可以一分为二,也可以合二为一。所写事件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是不即不离、忽远忽近、若隐若现的关系,这决定了其思想感情表露得很淡。另一方面,由于其诗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生活,即赋予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深厚的生活基础,因此其诗作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得明朗、真挚、充实。他的诗喜欢用具体、平淡的生活事件为基本素材来抒发思想感情,这为他冲淡的诗风奠定了基础。
02
首先,从结构看,孟浩然诗歌力求按照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和顺序来构思、安排诗句,展现了大巧若拙的特色。他善于以自己活动的时间为线索,把一些关系不大密切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一首结构严谨的诗。《宿武阳川》云: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
扣紧一个“宿”字,从傍晚、就寝、鸡鸣三个时段着笔,从头天黄昏写到次日凌晨,把武阳一带的景物、民俗和历史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历历如画,清妙动人。更多的时候,孟浩然诗歌按照一件事情本身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
他青年时代写了《登鹿门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这首诗已经显露出孟诗按照一件事情本身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特点。本诗以“清晓因兴来”开头,次写途中景物,接着写近望鹿门山的景象,再写庞德公隐居,最后以“回艇夕阳晚”作结。这样写显得有点平铺直叙,但这正是孟诗的长处。诗歌正是在对登鹿门山铺叙中表现了对该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庞德公的景慕。本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像一篇完整的旅游日记。像这样在平淡匀称中见精巧严谨,正是孟诗在结构上的一个特点。
孟浩然写诗有时另辟蹊径,其诗构思看似迂曲,实则暗度陈仓,隐含机巧,使人浑然不觉。《晚泊浔阳望庐山》就很有代表性: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写“晚泊”从“挂席几千里”写起,似乎显得节外生枝,而且用四句方写到“始见”庐山,节奏也似乎太慢。但本诗的妙处正在这里,这样写表现了他初见庐山的喜悦,而且又为后文埋下了很好的副线,格高调远,气度恢宏。后四句不写庐山的奇姿秀态,而是别出心裁,以望庐山所感表现他的明朗心境及内心的那种怅惘不甘的情绪。本诗历来备受推许。沈德潜评之曰:“悠然神远也。”(《唐诗别裁集》)吕本中云:“详看此等语,自然高远。”(《童蒙训》)王士禛云:“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带经堂诗话》)
李白有《望庐山瀑布》,杜甫有《望岳》,与此诗题材完全一样。李、杜构思相近,从正面着眼,用想象和夸张极力表现庐山和泰山的雄奇,想落天外,令人叫绝。孟浩然的诗则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
孟浩然有的诗初看起来显得有些拙,其实以拙见巧,大巧若拙,极能体现他在构思和结构上的独创性,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承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王维亦有类似题材的诗,如《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
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
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浮。
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洲。
高足在旦暮,肯为南亩俦。
王诗情真意切,清婉流丽,一看便知是好诗。
孟诗乍看起来显得极为笨拙,但认真涵泳咀嚼,很有滋味。该诗前六句写夏日傍晚的美景和南亭纳凉,第七句写自己动了弹琴雅兴,全诗十句,至此尚无一点“怀”意,到第八句才笔锋陡然一转,写知音不在,连琴也不想弹了。最后落到了“怀”上:“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深入体味全诗,才深深叹服他构思的奇特及寄寓诗意的才能。前八句尽量铺垫,后两句水到渠成。诗中有怀的时间、地点,怀的背景,怀的情感。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感诚挚深厚,情境浑然一体,诗味醇厚,意韵盎然,清闲隽永,是抒情诗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03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孟浩然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叙述笔调把人物、事件、景物融合为清丽深远的意境。其诗多以写事件和人物为主,但很少穷形极相地描写,也很少抒发强烈的感情,而大多运用叙述笔调,如《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
裴司士名朏,与孟浩然为“忘形之交”(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彼此感情很深。裴朏去任离襄州,孟浩然在京,说他连家也不想回。这首诗没有一句赞及他们的友谊,而是叙述这次寻常的家宴。诗从裴朏的“枉驾”写起,写家宴开酒、酌酒、具鸡黍、摘杨梅,最后写醉了回去。通过对这次家宴本身的叙述就蕴含了宾主之间的深厚情谊,真实表达了彼此之间交道而忘形,诗中没有浓烈感情的抒写,真正达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的境界。
孟浩然有的诗虽然也直抒胸臆,却很少抒发强烈的感情,也较少描写细腻的心理,多对相应心境或情绪略加点明,随即收住,也可以说这是叙述思想感情,如《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本诗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友人的怀念、登高的兴致、自己的愁怀。写愁也只用“愁因薄暮起”一句一笔带过,这是孟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思想感情真率而淡远,意境明朗而清幽。
孟浩然诗中的景物都是他生活和活动环境中的事物,一般来说也都很寻常。因为他诗中的人物是活动的,所以他写景往往远近结合、大小结合、动静结合,构成淡丽清远的画面,以配合表现人物的活动,显得富于诗意和空间感,如《晚春》: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湖水、人家、春鸟、林花、径草等,都是二月可见的景象,写得清新开阔,生机盎然,历历在目,别有意趣。这正可以看出孟浩然诗写景的特色,他不对景物精雕细琢,而是把景物叙述出来让读者通过联想去领略景物的美。孟浩然还很注意借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本诗头四句用烟波浩渺、浩瀚连天的洞庭湖水,来象征自己的宽广胸怀和宏大才情,为求荐定下了雄厚的基调,加强了诗的主题。后四句措辞不卑不亢,干谒而不露寒乞相,写得得体,称颂对方有分寸。全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很有特色。
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让人觉得作者在用它烘托自己的高洁,但又不指实。孟浩然写景的这一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诗的比兴手法,在这似用似不用之间将人物和景物、思想感情和客观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孟浩然诗以抒情主人公为中心,或通过生活事件来表现人物,或借景物来烘托人物,不仅能使其诗写景美丽如画,意与境浑然一体,而且能使其诗中的人物像风景一样美丽,景物如人物一般高洁,并传达出一种清幽的情调,可谓“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谢榛《四溟诗话》),如《万山潭作》: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益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萝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本诗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体现了作者心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表现作者作为隐逸高士的情趣和生活。闲适而带着一缕幽思的垂钓者,与万山潭清丽的景色和幽远的古代传说和谐统一。整首诗有动有静,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作者把人物、事件、景物融合起来,形成了浑融、清远的独特意境。
再如《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瞑。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本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入了他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他见松月而觉夜凉,听风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
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句再点出一个“候”字,彰显他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他闲适的心境和对友人的信任。“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还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他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缘、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下,生动地勾勒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作者挥洒自如,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将暮色之时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全诗诗中有画,盛富美感,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孟浩然有的诗纯粹用白描手法,也能造成很好的意境,如《赠王九》:
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
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写送友归家,用的却是临别叮嘱的形式,黄昏中一对挚友挥手依依惜别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全诗摆脱修饰,用语质朴、明白自然,人物、事件、景物和谐统一。
04
再次,在语言上,孟浩然融合口语和书面语,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孟浩然的诗概括力和表现力非常强。《岁暮归南山》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在颔联中,作者把自己怀才不遇落魄的一生和悲凉愤懑的失意心情仅用十个字来表达,苍劲有力而又委婉含蓄。全诗语言凝练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这首诗很有典型性,可以看作封建社会失意士人命运和心境的写照。它引起后世读者的普遍共鸣,一直流传不衰,在唐代就为杜甫和包佶所化用。
孟浩然的诗语言新鲜活泼,没有奇词僻字,很少华艳辞藻,具有口语特点。这是他按照诗词语言的规律,精心锤炼而成的。《过故人庄》很能见出他锤炼语言的功夫——“合”“斜”对仗精工;“就”字看似寻常,却是用古乐府《羽林郎》“就我求清酒”“就我求珍肴”之“就”。全诗看来又堪称本色的“田家语”,表现他高度的语言技巧,说明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正的诗的语言。
像其他古代诗人一样,孟浩然也喜欢用典。他是一个“熟精文选理”(杜甫《宗武生日》)和前代典籍的诗人,但其诗从来没有用过冷僻典故。他吸收前人诗歌语言时注意吸收具有口语特点的有生命力的语言,如“以吾一日长”“异方之乐令人悲”“吾亦从此逝”,他用入诗中,就是所谓“作诗使《史》《汉》间全语”(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这些语言本身是口语,经孟浩然点化,真有水中着盐之妙。孟浩然化用前人语言而能进行创造,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曾云:“颜之推《家训》云,‘《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荠’。故戴嵩诗‘长安树如荠’。有人《咏树》诗‘遥望长安荠’,此耳学之过也。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山》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乃知孟真得嵩意。”(《复斋漫录》)“天边树若荠”显然比“望平地树如荠”和“长安树如荠”优美得多。孟浩然在广泛吸收前代诗人语言的同时,又注意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孟浩然避开谢灵运诗辞采华丽的部分,撷取其清新的部分,既避免了其诗语言的单调枯燥,又增强了语言的活力和色彩。
孟浩然喜用五言律诗这种体裁,以其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在属对方面丰富了这种诗体的表现手法。《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以“鸡黍”对“杨梅”,其中又使用假对,以杨(羊)对鸡,就富有创造性,为后人所称赏。
孟浩然还非常重视语言的音韵美,严羽云:“孟浩然之诗……有金石宫商之声。”(《沧浪诗话》)陆时雍云:“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诗镜总论》)此语概括了孟诗音韵的特点。孟浩然的诗有如弹丸脱手,铿锵圆美,宛然有天籁的音韵。
最能体现孟诗语言风格的是其语言高度锤炼而又毫无锤炼之迹的诗,《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当之无愧的代表,又如《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素淡清雅,读着真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翁方纲《石洲诗话》)。可以说,孟浩然是一位语言大师,其诗语言极富有个性,朴素、明快、生动、省净、优美,“尽洗铅华”,颇具“萧散自得之趣”(朱彝尊《曝书亭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最后,孟浩然诗歌在艺术上兼容并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苏轼《次韵子由论书》)孟诗在平淡中具有豪放派的某些特点,形成了淡秀清旷的独特诗风。
孟浩然生活在繁荣昌盛的唐代,少年时代就有“鸿鹄志”(《洗然弟竹亭》),胸怀高远,豁达大度,又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其诗自然具有豪放的特点。孟诗有时气魄宏伟,潘德舆云:“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孟浩然不少诗确实“冲淡中有壮逸之气”(胡震亨《唐音癸签》)。孟诗有时感情激越,《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其中云:
二毛催白发,百镒罄黄金。
泪忆岘山堕,愁怀湘水深。
谢公积愤懑,庄舃空谣吟。
可见他心中的牢骚不平之气。孟诗有的辞采绚烂,如“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岘潭作》)、“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登望楚山最高顶》)、“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高阳池送朱二》)。
又如《送桓子之郢成礼》:“闻君驰彩骑,躞蹀指南荆。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摽梅诗有赠,羔雁礼将行。今夜神仙女,应来感梦情。”称得上“文采丰茸”(殷璠《河岳英灵集》)。
孟诗的豪放毕竟是平淡诗人的豪放,与豪放派诗人的豪放究竟不同。他是寓豪放于平淡之中,或者在雄阔壮丽中显出一派淡泊气韵。典型的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在雄豪明朗中融有婉曲细腻。又如《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本诗也是豪放与平淡结合的典范之作。“百里”句起调雄奇,“鸣弦”句平下来;“府中”又转激越,“江上”句又平下来;“照日”二句浩渺清远,豪放与平淡参半;“惊涛”句形成高潮,“一座”句又略跌下。这样一张一弛,一高一降,极有韵致,极有风采,真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敖陶孙《臞翁诗评》)。孟诗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贺裳云:“盛唐诸家,虽浅深浓淡奇正疏密各自不同,咸有昌明之象。”(《载酒园诗话》)孟诗能于绵密中见雄阔,于冲淡中见壮逸,于闲散中见激越,于朴素中见绮丽,它具有盛唐诗歌的共同特点,具有盛唐的时代特征,即所谓昌明的盛唐气象。
《中国古代名家诗词艺术》
龚贤 编著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各族人民在生活实践、情感交流、思想表达的过程中智慧创造的艺术结晶,是中国艺术的代表样式,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学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赏析诗词是文化传承、思想提升、审美熏陶、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白居易《与元九书》云:“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作家运用各种创作要素和不同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风姿各异、内蕴丰富的作品。中国古代脍炙人口、盛传不衰的经典诗词名篇,都在语言、形式、内涵、意境等方面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本教材在对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诗词概述的基础上,选取了最优秀、最具代表的性诗词名家,并对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入探析,也涉及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