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故事|我在小区摆摊,“闲置物品,免费自取”背后有深意

邱晓程/口述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周亦鸣/采访整理
2019-01-25 17:4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口述人简介】

邱晓程,80后,换过6份工作,每次换工作期间都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当过背包客,在西藏搭过车支过教,在外地孤儿院住过十天,体验生活并在朋友圈发起筹款,去禅院做过义工,也试图在城市的社交活动和网络课程里汲取知识和能量。她关注社会创新领域,常常听讲者分享“要从身边做起”,遂开始在自己小区里实践。

口述时间:2018年12月12日下午

我住在上海市杨浦区,这是个老小区,很多邻居都相识。我家离小区垃圾桶很近,常常看到有些人会去翻垃圾桶找有用的东西,也会有一些物品被主人放在垃圾桶旁等待被需要的人领走。虽说知道“断舍离”的好,但家里仍有很多闲置物品舍不得扔,我希望分享出去。直接给朋友,他们未必需要。不如就在家门口摆个摊,专门交换闲置物品,让邻居谁要谁拿。

摊子是10月4日开始摆出来的,就在垃圾桶旁边,因为垃圾桶才是社区流量最大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会到这里来扔垃圾,年轻人不会去居委会,但是他们一定会来扔垃圾。

起初很简单,我只放了一个小黑板,上面只有这八个字“闲置物品 免费自取”,下面“欢迎补充”这几个小字。

如果我只是摆一个台子,东西放在上面,人不在旁边,谁也不知道是谁的,自己去拿,并没有面对面给予和被给予的感觉,我觉得是个蛮好的状态。参与者很自由,拿的时候,不觉得会亏欠。正如邻居们凑在一起议论出来的神总结六个字:“撒宁要撒宁奈(拿)”。

一开始,我没有跟居委会说,我想,可能讲了,他们就不让我放,不如摆了再说。

第一天,我摆了二十几样东西:款式不喜欢了的墨镜,还有眼镜盒、水杯、饰品、摆设、放大镜、洗衣液、橡胶手套等那些觉得舍不得扔、但放着也不会使用的东西。百分之七八十的东西被拿掉了。我还蛮开心的。

我曾经跟关系好的邻居说我想做这件事情,她很支持。看我摆出来了,她来挑东西。我放了三四个手串,她问我哪个适合她,我说,你要是都喜欢,你都拿去好了。她说,不,只拿一串,给别人也留一些。我很高兴其实大家都会有为别人着想的心思,物的分享是最浅一层的,最重要的是人心的那一层。

到傍晚,我一看,整个被一锅端了,东西都不见了。我猜想是被负责收垃圾的给扔掉了,我就去总垃圾站那边找,跟他说这是我在摆摊。他说你去跟居委会讲,否则我怎么知道,我要扫垃圾。我就在垃圾桶里翻被他扔掉的东西中干净的,我激动得眼睛都红了。后来物业的师傅正好经过,就用电瓶车把东西重新拖到我家门口。

我家离摊子很近,我就暗中观察,看有没有人拿。年轻人观望的多,年纪大的会上前摸索摸索。我每天都去看几次,把东西拍些照片保存,因为东西很快就会被拿走。也会拿我需要的,我想大家都是平等的。

第二天我想做个宣传板,就从垃圾桶旁捡泡沫板贴上纸。标题是“银杏树下”,因为摊子附近的银杏树都有一百多年历史,这是一个受到庇护的地方。正文是“感谢大家的分享,再利用,整理,告诉更多邻居”。发现一盒粉笔摆在摊子上有几天了,我就拿来在墙壁上写“分享美好”、“感谢支持”。还给京东旧衣回收打过广告,告诉大家可以在线申请回收旧衣,只是年纪大的人不一定会操作~

几天过后,我又加了一条:“分享食物安全无变质”。因为我看到有人分享了发霉的东西,我把它扔了。再过一段时间又加了一条:“干净、可以使用的物品会更受欢迎哦”。因为也有人把坏的东西放过来。

随后几天,我也会每天从家里再找一些东西出来,补充到摊子上。有次放了一个新的水壶,包装还在,我贴了一个便利贴:不要放沸水。我还放了一条围巾,裹着放在塑料袋里,我会放一个便利贴,上面写是全新的。我还放了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大概过了一个礼拜才被拿掉。

有次放了开封过的包装茶叶,也会被人家拿掉。物的背后承载了人和人的信任。如果这个东西我当面给你,作为朋友你会信任我。如果只是一个东西放在一个地方,你就会对它充满了怀疑。

我感觉像是玩一个游戏。有一次我放了两双酒店一次性拖鞋,后来就看到多出来好多双拖鞋,大家被激发了,知道原来拖鞋也可以放。接着,酒店的一次性用品梳子牙刷出来很多。我看到,大家是需要引导的。

大家分享的东西品种很丰富。大概有儿童用品、玩具、文具、衣服鞋子、各种日用品,锅碗瓢盆,什么都会有。日常用得到的消耗品很快会被拿走,哪怕是一块肥皂,大家都会觉得蛮实用的。还有菜谱,年纪大的人看看蛮好。可能有的人觉得没有用,有的人拿回去还挺方便的。目前,一直留在那里没被拿走的是大家都觉得没什么用的东西,比如比较旧的器皿。

有一天晚上,我去看,有人放了演唱会上用的荧光棒,还亮着,我觉得很有意思,放的东西不一定要被取走,也可以是种装饰。

也有比较矜持的邻居。摆摊快一个月以后,我家楼上的阿姨把家里好几个毛绒玩具给我,让我放到摊子上,看看谁要。

摆了十来天,居委会干部跟我讲,没有人反映就算了,有人反对那就要搬掉。还建议我放在我们家门口的棚子里。可我觉得如果放在那里,别人会觉得是我们家搞的,我想让大家觉得这是公共的。

一开始没有太多干预,就是无人管的大家自治模式。包括我自己在内,不同人用他自己的逻辑整理物品,我会常常看到一样东西被放到不同位置。

起初我也会评判,大家给的东西,什么好,什么不好,哪个新,哪个旧。但后来想到,还是要看居民给的心意。他希望他人喜欢这个东西,带着祝福的念头。

摆摊一开始用的是旧长凳,我从家里拿出来的。现在用的这个桌子原本是我们邻居放在进门口的地方,摆摊没几天邻居就默默贡献出来放到垃圾桶边了。衣帽架、小展板和抽屉也是我从垃圾桶旁边捡过来废物利用的。

这个摊对大家的关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看到我就会打招呼,微笑。他们会问我某样东西是你放的吗,我说大家放的,你要可以拿回去。

摆了十来天之后,一个礼拜之内,有三个邻居跟我借蒜,我们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了,他们会有心理预设,觉得自己是受欢迎的。

有天,我在摊子旁理东西,有邻居阿婆跟我说之前拿了什么东西,想要谢谢那个人。我很高兴她的感恩之心。由于拿了写毛笔的纸,她还会跟我聊她孙女每个礼拜要买纸写书法,这个物会触发她向周围人分享相关的小故事。

我和负责清理垃圾桶的环卫师傅关系也好很多。之前彼此之间看到都是面无表情的。现在见到会微笑打招呼,有时我会跟他说“辛苦了”,甚至会帮他扫门口的落叶。

渐渐地,多管闲事的人出现了,维护公共利益的事情开始萌芽。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发声。有邻居在电线杆上贴手写通知,提醒晾晒的衣服掉到一楼天井的邻居去取走,落款:多管闲事者。我看了很高兴,在空白处写字回复“点赞正能量”,还贴了来自摊子的卡通贴纸。

本来我们邻里之间只是擦肩而过,所以这件事情远不仅仅是物物交换这么简单。

摆摊一周左右,小区里有老人过世了,关系好的会收到寿碗,第二天我就看到那个台子上放着两个寿碗。说明大家已经有这个意识,不需要的东西就放在那个摊子上。

摆了十来天,我的小黑板后来被保安拿到门口写通知去了,邻居会来主动告诉我,我就把它要回去了。

摊子慢慢引起了一些反响。邻居们觉得好的说:“撒宁要撒宁奈”,觉得不好的说:“穿过的衣服谁要啦,不卫生。”

前面一个月蛮顺利度过了,随后,一个老爷爷发出了反对的声音。他说:“摆两天就好了,干嘛要一直摆呢?”后来有一天,他火气上来了,因为他一直在摊子的旁边停车,他说:“这些都是垃圾,我要全部扔掉,免得占用车棚空间,人家的车子在外面淋雨。我要去居委会反映。” 他还说,某个邻居的一部自行车拴在路边栏杆上很久了,一直影响别人走路。

我试图跟他解释,很多分享是很实用的,也有些老人用得到的,未果。他把有挂着东西的衣帽架推倒了,还想要拿起小黑板,我把小黑板按住,他就气呼呼地去找居委会了。

他声音很响,有两三个邻居听到声音出来看,纷纷安慰我。邻居会跟他直接对话,说:“这是好事,是公益。”还有人说:“人家(指我)也是可以在车棚停车的,就当她家把停两部车的空间空出来放摊子。” 有个路过送水的大哥一直围观,等老爷爷走后,说:“如果是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自行车停到外面淋雨,也要让你把摊子摆进来。你不是为了盈利,是做好事。” 老爷爷的反对让更多支持的声音喊出来了。

我没怎么说话,旁观这场冲突发生。

老爷爷走后,我听一个邻居说:“老爷爷是退休的教授,子女在国外,他很孤单,平时喜欢抱怨,你这个摊就是出气筒。”我立马就释然了,想为他做些什么。

老爷爷投诉的三天后,居委会干部来跟我沟通,希望把摊子搬到居委会旁边的空地去,上面也有遮雨,也经常有人来往,也有居委会做背书。我想也好,可以辐射到不同区域的邻居。

居委书记还跟我说:“大家都觉得这个摊头是好事,但是附近小区都没有做过这个。大家都觉得这个蛮新的,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可以让你再摆一个月,不能长期摆。如果我们以后搞大型活动,比如正规的集市,我们可以邀请你来发起,我们配合你。”我也理解居委会的立场。

后来,居委干部来敲我的门,在我的陪同下搬。还有两个邻居过来惋惜道,放到居委会那边,这边的人不方便了。

因为不在银杏树下了,我给新摊子重新起名叫“闲置物品中转站”,用摊子上拿的彩铅画画。

我邻居贡献了展架让我做宣传用,我用摊子上拿的墨汁和书法纸写了“搬家通知”,放到原来的位置附近,大家当天就开始在上面挂闲置的东西了,包呀,小挂件,衣服,放两本杂志在地上。

转移后,我还做了一个展板,先后摆在车棚口和居委会摊子旁,展示之前大家分享的部分物品的照片和一些理念。我起了标题“谢谢你们让惊喜发生”,结尾写道“人生处处有惊喜,比如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出现在闲置物品中转站的会是什么”。希望大家看到我们的邻居已经分享了这么多物品,也会愿意加入分享的行列,让这事良性循环下去。由于那阵子风大又经常下雨,展板只展示了几小时。但展板放出来,有的人看到,会说没有看到过某样东西,说明他们平时还是挺关注的。

放在居委会旁的一个月,经常天气不好,我去居委会看的次数也少,听到邻居的反馈也少,感觉不如之前在车棚有活力。居委会反馈说反对的声音更加多了,有人说:“我扔掉的东西都比这个好”,甚至别人扔到垃圾桶里的东西会被另外的人拿过来。我反倒觉得这是参与精神,很难得。

观察下来,放在居委会门口以后,就没有太多年轻人分享的东西,因为年轻人不去居委会。

有邻居来安慰我说,你要有思想准备,这个事情别搞了,大家没有这么多东西持续分享,可能不会很长久,你好好去找工作吧。我心想,这只是开始。正是你们的反馈给了我往前走的动力。

如何应对不同的声音,是我在社区规划师培训中学习的。我们学习国内外优秀的社区营造理念和案例,重新唤醒社区活力,建立人与人的互动连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课上老师说,任何反响你都要接纳它,每个声音都代表了他的立场。这点对我触动很大,有的人真的觉得你摆摊头很不好,你如何说服他把自己家里的东西也拿出来呢?这才是应该做的。有人把你扔掉的东西拿过去摆,那么说明他认为这样东西是有价值的,并且他主动参与,而不是冷眼旁观,是值得肯定的。

今天(2018年12月12日)我去拜访了那位提反对意见的老爷爷,和解的过程让我蛮意外的,一直在傻笑。按门铃时我就说我是来送东西的,等我上去,他就站在楼道口迎接我,他和蔼的表情,让我都认不出来是之前比较凶的那个人,还跟他确认了一下。他就一直笑脸迎人,跟我讲道理。跟我说,这是好事情,我支持你工作,现在车棚前的台子被搬到居委会。他还建议我,他楼下的那块空地是可以搞活动用的。在他眼里世界就该是规规矩矩的,他很有公民意识,觉得车棚就是应该停车的,楼道里就是不该堆杂物的。我送他一束干花和我自己做的黑米糕。他说话时还热情地双手拉着我的手臂,送了我一块巧克力,还说你以后可以常来玩。

我还考虑过三天定一个主题,按照主题分享东西,大家会更加方便。比如说,第一次分享厨房用品,第二次分享食品,第三次分享儿童用品,第四次分享日用品。我如果对厨房用品感兴趣,那三天我就多关注一下,就像课程表一样。现在太未知了,可能要经常去,经常路过的人会比较方便。不过还没有这么做,因为还不到设置太多条条框框的时候。我不是要去控制,而是要去引导,让大家发自内心地去做。

我还想做的是,分享使用频率低的小家电。在邻里生活中创造更多的交集。比如说我家有量血压计、打蛋机、去毛球器可以借用。我们现在说的分享经济,更多的是经济形式。我想引导的是更多的“分享”,就像在西藏搭车,是免费的,这是人与人互助的精神。

我接下来想让我们邻里关系变得更紧密。很高兴看到人和人的关系开始松动,但我发现很多人是站在马路上或者某个人的家门口聊天的,现在冬天户外公共空间也少,尤其听到老人家聊到“我真的很厌气(无聊)”,我很希望做些什么,比如发起“来我家坐坐吧”,邀请几位老人来家里量量血压、喝喝热饮、吃吃点心、嘎嘎三湖,引导他们相互到家里串门。

家园,就是把自己小家的家门打开,欢迎更多人,一起凝聚成一个更大的家。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