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数量最多,类型最全——三线建设研究在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中取得新突破
周明长 张杨 徐有威
2024年10月1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立项结果。以三线建设研究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共有5项,创造了1986年至2023年的38年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资助以三线建设研究为主题的项目立项数量之最。其项目类型和学科分布为重点项目1项(马列·科社)、一般项目1项(管理学)、青年项目2项(中国历史、民族学),西部项目1项(中国文学),在研究内容、学术价值、项目类型、学科拓展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
一、国社科项目的研究内容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谢忠文研究员立项的重点项目《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对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当代价值研究》(批准号:24AKS027),以三线建设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为出发点,总结提炼三线建设经验教训、历史遗产,结合战略腹地建设需求,探讨国家战略腹地的基本概念、支撑条件、推进策略。围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战略基础设施、战略物质储备、生产力布局、动员体制构建”等方面,聚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较为明晰的推进策略。重点推动政策比较与分析,即对三线建设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政策目标、制度安排、资源配置等方面比较分析,找出二者的联系与共性,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政策参考;探索区域发展路径,即从产业结构、区域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总结经验,探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独特路径,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可行的推进策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即分析战略腹地建设的制度机制安排,探索在动员体制机制、区域规划、产业政策、法律、财税等方面的创新举措,适应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生产力优化布局等方面的需要。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唐健雄教授立项的一般项目《工业旅游推动“三线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批准号:24BGL138),研究对象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下,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建设的工业城市,如株洲、襄阳、遵义、太原等城市。内容主要包括工业旅游对“三线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工业旅游对“三线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从组态视角出发,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探究工业旅游对“三线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胜讲师立项的青年项目《小三线建设与长三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1964-2022)》(批准号:24CZS110),以小三线区域建设史及其与相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影响因素、历史经验等为研究对象,利用跨学科理论方法聚焦于:长三角小三线协作建设及其调整历程;小三线建设时期对农村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影响;小三线调整搬迁后移交资产对乡镇企业和公共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小三线工业遗产对农村文旅产业发展的资源价值;小三线与当地农村的复杂关系等诸多议题的深入研究并总结历史经验。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彭涛讲师立项的青年项目《三线建设经验助力推动西南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批准号:24CMZ037),研究对象为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尤其集中于黔东南、川南、滇东)的三线厂及其配套设施(如铁路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福利设施)。主要内容包括梳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三线建设的开展和具体进程,探讨三线建设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基建、工业、社会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发展的影响以及三线企业转型后对当地现代化的新影响,总结三线建设推动西南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经验,探讨其对当代西南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高周权讲师立项的西部项目《三线建设文学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批准号:24XZW024),以1964年以来的三线建设文学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对涵盖三线建设题材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三线建设文学文献的史料发掘和整理,对三线建设文学文献本身展开深入研究。
二、国社科项目的学术价值
谢忠文的《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对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当代价值研究》丰富或拓展区域发展理论、国家安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战略腹地建设提供一定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范式,同时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新视野对三线建设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丰富三线建设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更宏观层面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唐健雄的《工业旅游推动“三线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有利于国家实施工业遗产保护工程和“三线建设”城市振兴战略,从而打造社会主义质量强国;为全国其它区域的工业旅游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推动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管理学、地理学的拓展和尺度上的再结合,由此丰富旅游管理学、人文地理学、资源经济学等关于工业旅游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张胜的《小三线建设与长三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1964-2022)》,从近60年长时段视角出发,着力透视小三线建设推动长三角军事工业发展,改善长三角农村工业基础薄弱及其经济水平低下的历史状况,丰富长三角农村的文化教育资源等重要影响。进而总结区域小三线协作建设和改革开放后利用小三线资源推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为长三角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彭涛的《三线建设经验助力推动西南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对丰富从民族学视角拓展三线建设研究领域、形成民族地区发展的正确民族话语,以及助力西南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高周权的《三线建设文学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第一,补充和丰富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库。三线建设文学文献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搜集整理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库建设。第二,为国家战略文学书写研究提供范式。三线建设文学文献数量庞大且内容丰富,对其搜集整理研究,将为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的文学书写研究提供参考。第三,建构三线建设诸研究领域间的对话关系。本课题能够与三线建设历史文献、党史文献等领域研究互补和对话,有利于促进三线建设的整体性研究。
三、国社科项目的类型和学科
2024年以三线建设研究为主题的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类型,取得了1986年以来首次完全覆盖一个年度里“重点、一般、青年、西部”四大类型的丰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谢忠文的《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对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当代价值研究》被立项为重点项目,这是继1986年四川社科院林凌研究员的《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战略研究》被立项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且是国家“七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以后全国第二个以三线建设研究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从2024年以三线建设研究为主题的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学科分布看,学科覆盖5个学科,包括马列·科社的《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对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当代价值研究》,管理学的《工业旅游推动“三线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中国历史的《小三线建设与长三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1964-2022)》,民族学的《三线建设经验助力推动西南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国文学的《三线建设文学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值得关注的是,高周权的《三线建设文学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是1986年以来中国文学学科立项的全国第一个以三线建设研究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由此可见,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5个三线建设研究项目,进一步强化着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
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024年9月11日,教育部社科司公布了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结果,以三线建设研究为主题的项目共有2项,继续保持着2011年以来同类项目年度立项数的次高位记录。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王鑫副教授的规划基金项目《工业化与人力资本积累——基于三线建设的研究》(批准号:24YJA790068,学科为经济学),成为云南省2011年后以三线建设研究为主题的第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其沿用分析性叙述的范式(包含经济学中的分析工具和历史学中的叙述方式),在关注环境和故事之际致力于厘清逻辑和提供解释。首先通对三线建设中的人力资本积累进行历史透视,梳理出事实特征,将提炼出的关键要素纳入理论分析框架之中,进而得出可供检验的理论假说。然后构建实证模型对假说进行检验,并利用二汽案例对计量结果进行评价,即用历史事实来接受、拒绝和修正模型的推断。最后将变量间抽象的因果关系重新放回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下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该项目开拓了从工业化人力资本积累进行三线建设研究的新路径。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杰助理研究员的青年基金项目《川黔地区三线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研究》(批准号:24YJC850013,学科为民族学与文化学),立足于川黔地区三线建设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从三线建设与我国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互动关系角度切入,采用文献、田野调查等方法,以理论阐释、历史梳理、经验总结为基本思路,既挖掘少数民族群众在三线建设中的贡献、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三线建设管理中的特点,也探讨三线建设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途径等。初步发现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一部工业发展史、经济建设史,也是一部人口流动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还是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安全、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一项重要政治决策,可以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启示和经验。该项目力图探索从民族学与文化学角度进行三线建设研究的新方法。
六、国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新特点
纵观2024年国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的三线建设研究项目,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新特点。从学科分布看,有马列·科社、管理学、中国历史、民族学、中国文学、经济学、民族学与文化学等7个学科,继续呈现出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从选题属性看,7个项目的“问题意识”突出,既有总体性研究,如三线建设对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当代价值、工业化与人力资本积累,也有专题性研究,如工业旅游推动“三线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小三线建设助推长三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线建设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和川黔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线建设文学文献搜集整理,选题多元化和领域新颖化乃是2024年立项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从立项单位看,高校继续成为三线建设研究的重镇,7个项目立项者有6人来自高校;从立项者年龄看,青年项目有3个;从地域分布看,贵州3个国家社科项目、湖南1个国家社科项目、上海1个国家社科项目,云南和四川各1个教育部项目。这表明,一是原三线建设第一重点的西南地区的研究活跃度极高,可依托所独具的区域优势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入性研究,二是湖南、上海的研究力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从学术价值看,7个项目都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价值取向,均要深入研究三线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经验启示及其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多种现实价值,力图打通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的间隔,着力发挥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功能,以更好地服务于原大小三线建设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些成为了7个项目共有的新特点。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社科基金科研创新服务管理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门户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信息)的数据,以“三线”“三线建设”“小三线”“小三线建设”“军工”“国防科技工业”为关键词详细检索可知,自1986年至2023年的38年间,国家社科、国家自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分别对三线建设学术研究立项了27项(含重大项目2项)、2项和12项(含重大项目1项)。
值得展望的是,随着2017年至2024年间这一大批国家级、教育部级的三线建设研究项目的推进和完成,不仅将拓展三线建设研究的内容、视野、理论、方法以及推动三线建设专门史的学科建设,也必将促进“五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史研究,为推动中国工业化、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还将为相关高校、社科院和党校等机构的党史、国史、地方史学科发展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周明长 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教授; 张杨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徐有威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