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刻意求工,到无意求工而自工

2024-10-16 1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年轻的时候,“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到“老去”,就是“浑漫与”“莫深愁”了。“浑漫与”,意即作诗完全是信笔为之,不觉费力。信笔为之,并不是马马虎虎,粗制滥造,而是达到出神入化境界后的随心所欲。

本文所引苏轼语出自此书

苏轼与侄书写道:“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这段话,与上述杜甫的诗句暗合。

陆游有诗云:“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夜吟》其二)所谓“金丹换骨时”,即不求工而自工之时,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时,文学造诣已经炉火纯青之时。然而,写了六十余年的诗,才达到“金丹换骨”的境界,这个过程是不是太漫长了?这显然不符合陆游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其实,这是诗人自谦,并不是前面的六十余年写的诗都不够完美。不过,说陆游的诗歌艺术愈老愈精,还是不失《夜吟》的原意的。

刘熙载书法

有趣的是,书法与写作颇有相通之处。清人刘熙载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艺概·书概》)这几句话,就与上文苏轼所谈不谋而合,可谓殊途同归。

从刻意求工,到无意求工而自工,这是客观规律使然。写作也好,书法也好,除了看天赋,还要看火候。火候未到,就难免“青涩”,这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开”;火候一到,自然就老到了,这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一个人的学问、见识和悟性,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沉淀、阅历的不断积累而逐渐进步的。无论你多么聪明,多么勤奋,这个“流程”都是要走的,只不过有快慢之分罢了。

当然,也有例外。譬如王勃,那么年轻,就写出《滕王阁序》这篇惊天动地的大文章来。话说回来,千百年来,像王勃这样的奇才,像《滕王阁序》这样的杰作,毕竟非常罕见。

根据我的体会,写文章,练书法,没有“终南捷径”可走,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去办就行了。举个我自己的例子,过去,我对草书名家书法作品中的牵丝很欣赏,也很佩服。多年以后,不经意间,自己写草书时,也能带出不少牵丝了,并且看着还挺顺眼。这就是“火候”在起作用。其实牵丝这种现象,并不需要刻意为之,掌握好运笔的疾徐、提按的轻重,书写的过程中,附带着就把牵丝给“牵”出来了。

就此打住,诌一首打油诗收尾:刻意求工不足奇,“不工”反是工之极。但下功夫无须问,石坚也怕水长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