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盖伊·特立斯:精裁慢剪故事的非虚构艺术家

2024-10-17 11: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陈庭玮

指导老师|刘蒙之

如果你行走于在二十世纪中叶纽约的街头,或许会和这样一位绅士擦肩而过——头戴茶色复古英伦大檐礼帽,身着裁剪得体的同色传统三件套西装配红色波点领带,脚踏黑色手工德比鞋。细节方面也极其考究:左胸口不忘放着折叠整齐的浅绿色的袋巾;西服马甲绝对不会露出腰带,也不会长过外套;袖口堪到手腕,但又露出一点衬衫的白边.......他的西装形象是模板级的,每个西装定制裁缝看到他都会心情大好。

他随着人潮的往来消失在纽约繁忙的街口,在下一个街边,一个支着太阳伞的咖啡店门口,他会拿出一支笔,从口袋里里掏出一片单薄的衬衣纸板,仔细地写些东西......这样的形象是他天然的掩护,你绝对猜不到这样一位,拥有着酷似马克·吐温笔下《镀金年代》中绅士形象的人,是何种身份。

上述描述正是美国著名记者、非虚构写作家——盖伊·特立斯(Gay Talese)的经典形象,除了在形象上特立独行外,特立斯还被汤姆·沃尔夫称为是新新闻主义的开创者,但他从没有真正喜欢过这个标签,他只回答说:“我没打算开创「新新闻主义」,我只想写得像菲兹杰拉德。”

盖伊· 特立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绅士的裁缝记者

特立斯的绅士形象和传统记者差异很大,却和他的写作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笔下的非虚构故事像极了他那一身一丝不苟的西服,既不冗长也不过短,刚刚好和自己的观察对象一起将完整的现实奉上,他时常将写作类比为做西装,“它们都是一门手艺,都需要极大的耐心、精确、对细节的关注、对完美的追求,以及对作品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信念与渴望。”特立斯说。

从1953年开始,特立斯开始为《纽约时报》撰稿,作为和《纽约时报》有着十年合作的老熟人,这位老东家为特立斯提供了一个相当具有发掘价值的优质选题。1969年,特立斯首次出版的《王国与权力》,以细腻的笔触回溯了《纽约时报》内部权力的运行机制,报纸背后显赫家族和主编等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暗处一一掘出,一个拥有巨大舆论声量和影响力的新闻帝国展示在读者的眼中。

《王国与权力》盖伊· 特立斯著(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自己的合作方的故事往往冒着闹翻脸的风险,但从结果来看,纽约时报对这部冒犯的作品没什么脾气,甚至大方给了这本书极为中肯的评价:“很少有人能这样成功的把一份报纸如此鲜活地表现出来。”

鲜活,能得到这一评价,盖伊·特立斯实至名归。

以文章首个主要角色为例,1896年收购这个未来新闻帝国的阿道夫·奥克斯是最有分量的人物。纽约时报的发展从那时起就和他背后的家族息息相关,为了呈现出完整的商业帝国,特立斯顺着阿道夫·奥克斯和纽约时报的关键词向下挖掘,他百般疼爱并控制的女儿、考验并庇护的女婿、偏爱的活泼孙女等。

在行文中,特立斯一直强调读者有关人物之间的私人关系。在写苏兹贝格娶到奥克斯女儿背后发生的那些事时,奥克斯强制性地将女婿纳入自己所创立等级体制,对他进行考核和观察,这种利用自己的权力对亲属进行保护和提携的细节,往往会被人刻意略过,却逃不过特立斯的眼睛,无论有用的信息还是无用的信息,既然事实存在,那么非虚构文章里就应该也存在,事实往往由很多的要素构成,一旦有所缺失,就会导致读者的思考角度天差地别,“如果不是对采访对象怀有尊重,我不会花一个又一个小时费力去寻找那个准确的词、完美的句子和段落。”

不被外物干涉的写作专注,对待采访对象的一视同仁,遣词造句的稳重谨严,不带有任何导向和情绪的客观视角,特立斯对故事的严谨和对采访对象的尊重打动了很多人的心,甚至为他带来了一些有意思的写作主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收到了一封特快专递到他纽约家的匿名信件,只在落款日期上写了1980年1月7日,写信人表示可以将自己一些有趣的经历提供给特立斯作为写作素材,这便是特立斯创作《偷窥者的汽车旅馆》的开始。这本书的故事取材于杰拉尔德·福斯的偷窥故事,他通过买下一家旅馆,专门在阁楼顶层窥视每位顾客的行为。

但福斯抗拒特立斯采用实名写这部作品,因为这会让他身败名裂,他不明白这样一位相当尊重自己的记者,曾经和自己一起爬上楼去窥视情侣私生活的“共犯”,怎么连这个合理的要求都不肯答应。

尊重不是迁就,对特立斯来说,采用实名制的原则不能被打破。在那之后快四十年里特立斯都没有写这个故事,那怕他的资料已经准备充分,直到2014年,等到杰拉尔德·福斯的偷窥案件诉讼时效过去,曾经被偷窥的旅客相继离开人世,福斯才同意特立斯使用真名让这个尘封多年的故事重新与读者见面。

把别人的秘密说给全世界是一件挺冒犯的事,特立斯却在把别人的秘密说出来的同时和自己的很多采访对象保持朋友关系。一位优秀的裁缝总能在裁剪时根据不同的人在技巧和细节上上做出些许变动,作为一位有着六十年的职业生涯的老道记者,特立斯在尊重受访者和还原事实中做了相当有趣的平衡,他往往会诚恳地向自己的被采访者征求意见:“......我们可以将这些东西(前文指可能会影响到被访者生活的事情)通过谨慎、灵活的语言表述,又让我俩都能保持诚实,你可以接受吗?”

这种真诚帮助他和很多采访对象甚至促成了长久的关系,在2017年接受腾讯文化的采访时,他自豪地坦言:“我采访了成百上千的人,但从来没有人说过我背叛了他们。在发表了一篇故事以后,我还是可以打电话给采访对象,问他们喜欢它吗。一年以后,或是十年以后,我再打电话给他们说,让我们再做一个新版的故事吧。他们会答应。”

 

一位非虚构艺术家的眼睛

“我想要成为一个记录者、一个观察者、一个非虚构的艺术家。”

——盖伊·特立斯

 

2006年,《洛杉矶时报》为特立斯的新书《Gay Talese:A Writer's Life》写了这样一句书评:“他是一名记者,确实如此,但他有艺术家的眼睛和耳朵。”

的确,1953年,当时21岁的特立斯已经开始在《纽约时报》做送稿工了。那时报社里有经验的记者告诉他,写新闻不是用电话写的,而是要去现场见人,看着他们的眼睛。所以从年轻时起,特立斯做新闻的观念就是“要到场”,要出现在别人面前,和他们进行眼神交流。

特立斯最被人熟知的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一书,这本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其中书的第二部分是特立斯用两年的时间与建桥工人一起生活,这是一批居无定所,随时准备工作随时离开的流动工人。特立斯用对立式的词语连接了大桥和建桥工人,在他的眼里,这些工人不像大桥一样,能牢牢扎根于一个地方,“他们把所有地方都连接了起来,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永远孤独、凋零。”特立斯的眼睛像一台24小时永不关机且360度旋转的摄像机一样,这台摄像机能透过人的表情和动作,精准捕捉到建桥工人从在空中作业的行动自如到接触地面的惶恐不安。

建桥工人开着宽敞的汽车进城,住豪华宾馆,痛饮威士忌,然后再灌啤酒,他们追逐女人,随后又将她们抛弃。他们在一个地方只逗留一段时间,一旦大桥建好,他们就开拔到另一座城市,去修建等待着他们的另一座大桥。他们把所有地方都连接了起来,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永远孤独、飘零。

叙事性的非虚构写作魅力正在于此,它突破原有固定的5w写作模式,偏爱文字质的纹理和量的厚重,去看见未曾被看见的事,去书写不能被书写的人。特立斯也偏爱写普通人,他的这本书向纽约的所有人打开了窗口,“纽约是一座有许多人工作时看不见面孔的城市。”可透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始终缄默无言的公交车司机、脚踩高跟鞋的写字楼白领、晚间工作的大厦清洁工、在免费的澡堂排队洗澡的乞丐与小偷、面对收入问题沉默不语的擦鞋匠、停电时带领正常人走出楼梯的盲人……这些人彼此之间联系并不大,他们的共同点可以被总结为这12个字:面孔模糊,工作安静,易被遗忘。

但就像作家卡弗所说的,作家要有为普通的事物,比如为落日或一只旧鞋子感到惊讶的禀赋,盖伊· 特立斯亦是如此,他的笔绝不会臣服于这短短12个字,特立斯特别喜欢用具体的细节去真正感受生活在低处的普通人,这种细节的呈现并不是虚构的,而是借助周遭的环境、深入的感受去调度细节,接着人物身上的一个小点慢慢扩展至立体式结构。

当建桥工人卸下自己工作身份的那一刻,他是一位孩子的父亲,一位女人的丈夫,他不会对孩子和妻子展现出自己在外一丁点的不如意。可见,普通人的内在矛盾和现实境况在特立斯的笔下以一种流动的方式交叉起来,这些文字的存在黏合着普通人未知的破裂,给予感同深受的人们以强烈的安全感。

(《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一书)

有读者说特立斯的文章是上帝的视角,因为他对笔下每一个人自信满满,能在不同的人身上穿梭,用不同的视角洞悉世界,或许上一秒是在吊在半空的建桥工人,下一秒可能就是舞台上的歌王。

1965年的洛杉矶冬天,特立斯接受《时尚先生》的委托去书写辛纳屈的人物传记时,当时辛纳屈作为美国20世纪最出名的歌手,还被誉为美国歌王 ,最后这篇人物传记以《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一文被称为新新闻主义的经典作品。

其实这篇报道一开始并不是顺利的,辛纳屈因为感冒暂缓了和特立斯的见面,但特立斯并不急着打道回府,本就偏爱小人物支撑故事主题的他,尝试动用自己在洛杉矶的人脉关系,从辛纳屈身边不起眼的小人物入手采访。果然,从他们口中得到的辛纳屈是不一样的,辛纳屈不只是一名歌手,他有过命的密友,他是员工的老板、公司的顶梁柱,他还是被家人宠爱着的孩子、女儿耀眼而忙碌的父亲。当然,最重要的是用眼睛去看,在这篇文章的结尾,特立斯描述了这样一个有温度的画面:

弗兰克·辛纳屈停下了车。灯是红灯。行人从他的挡风玻璃上快速走过,但和往常一样,有一个人没有经过。那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她站在路边盯着他。他用左眼的余光看到了她,他知道,因为她几乎每天都会这样,她在想,这看起来像他,但真的是他吗?

就在绿灯亮起之前,辛纳屈转过身来,直视着她的眼睛,等待着他知道一定会出现的反应。他看到了,然后笑了。她笑了,然后他就走了。

“我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去写故事,我写的是非虚构,但我想着的是虚构,就好像我是以一个剧作家的视角来写作。”特立斯成功了,这位优秀的剧作家眼中非虚构写作的浪漫,是作者、读者、被访者三个人心领神会的交流,无需强制性地给出解释性或感受性的词语,只是呈现给观众的场景和氛围。

 

童年的底色

特立斯看似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实际上也离不开父母从小对特立斯的培养。

特立斯的父亲是一位承袭了意大利久远的订制服装传统手艺的出色裁缝,1922年移民到了美国新泽西海岸的小城大洋城。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不仅让身为记者他保留了传统三件套西装这一独特的穿着习惯,也培养了他观察世界和他人生活的习惯。“我的父亲是一个喜欢偷听别人谈话的裁缝,他总对来他店里的人了解很多。我从小就听说普通人的生活,我觉得他们很有趣。”特立斯在十七岁时就开始用店里的衬衣纸板记笔记,这种单薄的硬质纸板可以藏在他的那身西服里,随时拿出来记录些什么。

(特立斯与父亲约瑟夫·特立斯 1986年摄)

特立斯的母亲教会了他采访的技巧。他在《非虚构作家的起源》中写道:“我(从母亲那里)学到……要耐心、细心地倾听,即使别人很难解释自己,也不要插话,在这种犹豫不决、含糊不清的时刻人们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内心头昏眼花——他们犹豫不决的话题可以透露出很多关于他们的事情。”

所以如果接受了特立斯的采访,等待着你的不会是冰冷的桌子,一只闪着红光的录音笔,一张刨根问底的嘴,而是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一位穿着得体而又言谈礼貌的绅士记者,一双真诚的眼睛,然后你们会慢慢地聊上很久,最后得到一句温柔的评价:“你的故事非常有趣,它不仅是你的故事,全国、全世界都有和你同样想法的人,你的经历许多人都经历过,但你是‘讲述’这个故事的人,你会成为这个故事的代言人。”

用文字塑造一个故事并不容易,即使是小人物也有自己完整的形象和一生,特立斯不只依赖上帝馈赠给艺术家的礼物写作。他有一个由酒窖改造的库房,里面摆满了不同年代的所有采访资料,特立斯在这个库房里存下了从业以来的所有笔记和研究资料,随意抽出一页,他都能告诉你当时他和谁在一起,做了哪些事情。特立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对所有人和事了如指掌,写下如繁星一样多的采访记录,将它们缝制成一部精美的作品。

特立斯的非虚构文章透出的是生活的底色,生活中不只有吸引人眼球的轰轰烈烈的艳丽,更是平淡生活无色透明的点点滴滴,他笔下的故事像一滴水,真正渗入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在跃出空中时折射出现实的虹光,而特立斯本人更像是一个裁缝,苦练自己采访的手艺,精裁慢剪平凡人中的现实故事。

 

参考资料:

【1】《Voyeur》. Directed by Myles Kane, Josh Koury. 2017. Netflix

【2】Gay Talese.A New Journalist's Suggestions for Daily Journalists[J]. River Teeth: A Journal of Nonfiction Narrative, Fall 2008/Spring 2009,Press Vol 10( No 1-2): 457-465.

【3】Lad Tobin. (2010).Gay Talese Has a Secret.Project muse, Vol 12(No 2), 135-146(Article)

【4】Barbara Lounsberry. (2000). Gay Talese and the Fine Art of Hanging Out. The Line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 Number 16, 121-134‌

【5】Barbara Lounsberry. (1983). Personal Mythos and the New Journalism: Gay Talese's Fathers and Sons. The Georgia Review , Vol. 37(No 3), 517-529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