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明星送女儿上“女德课”:1年10万元!“德”字...
本文原标题:《某明星送女儿上“女德课”:1年10万元!“德”字为啥偏带“女”?》
河南共青团
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
全网好青年都关注
来源:综合自北京头条客户端、北京青年报、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中国新闻网(ID:cns2012)、光明网(ID:gmw_001)、澎湃新闻、中国女网、新浪微博、华夏学宫官方网站
导读
近日,“某明星一家为了孩子教育从北京搬去徐州,每月房租700元”的消息上了微博热搜。
为了让孩子上“女德课”,该明星一家模仿“孟母三迁”,而且还承担一年10万元的学费让女儿参加“国学”培训班华夏学宫。
网友质疑,华夏学宫是否有办学资质?讲授的内容包括女德等,是否是“伪国学”?
华夏学宫的课程10万元的“国学班”,培养女性“温柔贤淑”
初高中学费一年十万余元,没有学历
李老师介绍,目前学校主要开设的是暑期班,在暑期班结束之后,上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是否进一步上全日制课程,即初中和高中的教育。
李老师称,学校的暑期班报名很火热,“每年都能有二三千人报名,最后能上课的有800人左右,不超过1000人。”而李老师介绍,上课内容主要集中于诸子百家等经典课程,以及书法、古琴、茶道、女红、舞蹈、武术和太极等艺术课程。
李老师还介绍,在暑期班结束后,如果要选择继续读全日制课程,只能选择从初一或者高一开始上课,而不能插班,每个班有25至35人,每年大概招收2到3个班。据李老师介绍,暑期班收费为四周课程1万2千元,初高中则是每年10万5600元的学费。
但尽管学费高昂,但李老师称初高中的教学并没有学历,也不能参加高考,如果通过考核,会拿到学校自己颁发的毕业证,高中毕业后,很多学生就会直接选择就业。
教育局:义务教育年龄,必须上义务教育的学校
华夏学宫官网截图记者查询到,华夏新宫的工商注册企业名为“徐州市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工商登记日期为2001年10月26日,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主管单位为徐州市教育局。
随后,记者以市民身份向徐州市教育局询问,华夏学宫是否具备办学资质。一工作人员回复,华夏学宫具备的是培训资质,并非办学的教育资质。
并且,华夏学宫的老师并非都具备教师资格证。“华夏学宫的老师有教师资格证,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有,国学要什么(教育)资格证,哪有国学教育资格证呢。”该工作人员表示。
同时,徐州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再三强调,学生若处于义务教育的年龄,必须上义务教育的学校。华夏学宫并非一个学历教育单位,课程培训也属于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学生拿不到国家认可的毕业证。
“即使是挂学校的名,也不一定是学历教育。(华夏学宫)只是一个培训,是非学历培训,不能发你毕业证。你要参加的话是没有学历的。孩子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不能上那些东西。它那个住校(课程),如果是辅导班性质的那可以,但是你还是应该上正式的学校。上那个培训,(毕业证)啥都不给。”该工作人员称。
网友评论
那些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女德课”2018年8月,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亲子夏令营开班。
夏令营上,“男为大、女为小”,“婚姻四项基本原则即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穿得时尚暴露,等于教人强奸”,“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等熟悉的“女德”教案也出现在夏令营课程视频中。
2017年5月14日,江西九江学院以“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为名,邀请自称某“传统文化公益讲师”的丁璇来校进行了主题讲座,其中“三精成毒”“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女性穿着暴露会克家庭、克父母、克子女”等言论极端歧视女性,严重违背科学、法律常识,引发舆论哗然。2017年11月底,媒体曝光辽宁抚顺一“女德班”,其“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点外卖就是不守妇道”等雷人语录,令人瞠目结舌。开办这一“女德班”的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在郑州、温州和三亚设有三所分校,其讲师经常受邀去各地办公开讲座。
每一起“女德”事件,都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无论是丁璇宣扬的“女德”,还是辽宁抚顺传统文化学校讲授的“女德”,都有一共同特性,那就是压制女性、恐吓女性、奴化女性。一些所谓的“传统文化学校”,以培养“端庄娴雅、灵巧柔顺淑女”为目标,以“传统文化”之名给教育套上封建的奴性枷锁。“顺从”岂能谓之“教育”
华夏学宫的学校官网上,一个“婉妗雅音女学堂”的招生简章提出“我校以女德教育为社会良药,为涵养女性品德、树立家规家风、纯化社会风气”……在法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去一所非学历教育机构接受弟子规、女红、女德、武术。
教育目标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中国现阶段所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954年,我国将男女平等写入宪法。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德”字前要加个“女”?
相信这对明星夫妇是真诚认为:这样的教育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又审美的,不然不会以一种传递正能量的姿态,主动宣传。
同样持这种“真诚认为”态度的人也不少,网上跟帖有不少为女德教育抱屈的声音:这个“女德”不是三从四德的女德,而是教女性要优雅、知书达理。涉事学校老师的回应可能更有代表性:教女德并不是要对男人无条件顺从,而是因为现在女孩子普遍没有温柔贤淑的状态,“女生有天生的特质,最大的能量是温和和柔软,就是要回到女性天生的状态。”
“华夏学宫”效果图不解释还以为这个词真的发生了语义学的变异,一解释发现原来还是老配方。温和、柔软、柔顺、贤淑,当然不是三从四德,因为后者从实用意义上都已经无法嵌合进现代生活,按照这种方式在现代各种组织生活中都寸步难行,所以才需要对三从四德进行勾兑和稀释,变种成所谓温和、柔软这样的“美好”表达,以回到女性特质的说辞,规训女性人格,使其单一化、可控化,达到男权文化所预期的目标,比如,宜室宜家。
有些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荒唐,比如“德”字前面加个“女”字。正像有论者提出的,专门教女性优雅和知书达理,男的就不需要?道德、美德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人群之间具有可通约性,孟子说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应有、人皆可有,是人和禽兽的区别;天主教提倡的美德,肯定不是只针对教众、不针对教皇。针对一个群体提出的特殊道德,往往是另一个群体为了维持某种位阶和秩序而提出的要求,为了使其内化为价值,而扯上了一个带着崇高感的“德”字。
道德之为道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与个体的自由选择伴生的。一个人被强制献血、捐款,在被恐吓的情况下做好事,被强行要求达到什么道德标准,都谈不上是道德的,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反道德。只有在自由意志的前提下,人才能有真正的道德责任。以所谓柔软温和为目标,专门训导女性,使其放弃更多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自我实现方式的机会,本身就是束缚人的自由意志,以这种方式获得的道德,很大可能只是一种义务,使女性更适合填塞进不平等的性别权力结构。提倡未成年人所谓国学教育的人常有一种误解,以为批评者轻视传统文化,只知看国外的月亮,为此义愤填膺者众多(这种思维方式就让人知道,讨论也达不到什么更高的言说层次了)。恰恰可能相反,批评者比他们更珍惜好东西,更明白传统文化之深阔,更不愿意有人随便拿个草标,就随便插在文化头上。比如,新闻里关于国学班这么多年的教学讨论,来来回回还是《弟子规》,而从数千年浩浩汤汤的文化之河里取出一瓢来教现代的孩子,居然舀出来的还是“女德”。这只能让人为我们的文化心头一紧。
对于这些事件你怎么看待?
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大家都在看
你怎么看?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