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年诺奖作家韩江改编震惊世界的“济州岛大屠杀”|翻翻书·送书
这能称为恐怖吗?那是不安、战栗、突然的痛苦吗?不,那是冰冷的觉醒,让人咬牙切齿。就像看不见的巨大刀刃——用人的力量无法举起的沉重铁刃——悬空对准我的身体,我仿佛只能躺卧仰望着它。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13:00(北京时间19:00),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韩国作家韩江获奖,成为首位亚洲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诺奖颁奖词提到“她以充满诗意的、散文式的笔触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这也直指她近十年来以书写历史创伤为主题的三部作品,即《少年来了》《白》和《不做告别》。
韩江作为当代韩国文坛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凭借《素食者》击败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大江建三郎、埃莱娜·费兰特等作者拿下亚洲首个布克文学奖,后又获得了有“意大利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马拉帕蒂文学奖。2018年,她凭借作品《白》再次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并且创纪录的在同一年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2019她获得西班牙圣克莱门特文学奖。
作为她最新的一部作品,《不做告别》以1948年至1954年由韩国军警在济州岛造成三万多名无辜民众死亡的暴力镇压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事件过去多年后的当下,一对友人因工作原因参与该事件的追索,在真相的重压下遭遇的经历。
在这部核心是大屠杀的作品中,韩江并未采取道德层面上更加安全的报道式或非虚构写法,也未从事件亲历者的角度去展开讲述。她笔下的角色仿佛高墙旁微弱苍白的鸡蛋,通过坚不可摧的壳,在黑暗中孕育良善与勇气。韩国前总统文在寅也曾表示,“读了韩江作家的长篇小说《不做告别》后久久不能释怀。”
这是韩江给予读者的爱,阅读这些文字像一次次集体创伤治愈,坚定地告诉人们——不要别过头去。
第三十五期「翻翻书·写写字」的征集就为大家带来这部基于韩国历史事件改编的虚构作品《不做告别》,我们都知道,有些伤痛是不能遗忘的。
以下内容摘自《不做告别》,经出品方授权发布。
(参与赠书活动可直接滑至底部,人人都能成为书评人。)
10月18日当天我们会选出3名读者,请留意公众号文章的回复。
天空飘着稀疏的小雪。我站立的原野尽头与低矮的山相连,从山脊到此处栽种有数千棵黑色圆木。这些树木和各个年龄层的人相同,身高略有不同,粗细就像铁路枕木那样,但是不像枕木一样笔直,而是有些倾斜或弯曲,仿佛数千名男女和瘦弱的孩子们蜷缩着肩膀淋着雪。
这里曾经存在过墓地吗?我想着。
这些树木都是墓碑吗?
雪花如盐的结晶,飘落在黑色树木每个断裂的树梢上,后方有着低斜的坟茔,我在其间行走。让我突然停下脚步的原因是,从某一瞬间开始,我的运动鞋居然踩到嗞嗞作响的水,才一觉得奇怪,水就涨到我的脚背上。我回头看了看,不敢相信。原以为是地平线的原野尽头,原来是大海,现在潮水正朝我涌来。
我也不自觉地发出声音问道:
为什么在这种地方建造坟墓?
海水涌来的速度逐渐加快,每天都是如此潮起潮落吗?下方的坟墓是不是只剩下坟茔,骨头都被冲走了?
没有时间了,我只能放弃那些已经被水淹没的坟墓,但埋在上方的骨头一定得移走,在涌进更多海水之前,就是现在。但是怎么办?没有其他人啊,我连铲子都没有。这么多坟墓怎么办?我不知如何是好,在黑色树木之间,我踏着不知不觉间已经涨到膝盖的水,开始跑起来。
眼睛一睁开,天还没亮。下着雪的原野、黑色的树木、朝我涌来的海水都不存在,我望着黑暗房间的窗户,闭上眼睛。我再次意识到我又做了关于那个城市的梦,然后用冰冷的手掌遮住双眼,躺下身来。
我开始做起那个梦是在二〇一四年的夏天,在我出版关于那个城市的居民曾经遭到屠杀的书将近两个月之后。在那之后的四年间,我从未对这个梦的意义感到怀疑。去年夏天,我第一次想到,也许不仅仅是因为那个城市而做起这样的梦,快速而直观的那个结论也许是我的误解,或者只是一种太过单纯的解释。
当时,热带夜现象(译注:夜间最低气温在二十五摄氏度以上。)持续了将近二十天,我总是躺在客厅的故障空调下睡觉。虽然已经洗过几次冷水澡,但汗湿的身体躺在地板上也不会感到凉爽。直到凌晨五点左右才感觉到气温有所下降,三十分钟后,太阳就会升起,这无疑是短暂的恩宠。我当时觉得终于可以睡一会儿了,不,几乎快睡着的时候,那片原野转眼间涌进我紧闭的双眼。飘散在数千棵黑色圆木上的雪花、每株被切断的树梢上堆积如盐般的雪花纤毫毕现。
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身体会开始颤抖,虽然处于即将要哭出来的那一瞬间,但眼泪并没有流下来,也未曾凝结。这能称为恐怖吗?那是不安、战栗、突然的痛苦吗?不,那是冰冷的觉醒,让人咬牙切齿。就像看不见的巨大刀刃——用人的力量无法举起的沉重铁刃——悬空对准我的身体,我仿佛只能躺卧仰望着它。
当时,我第一次想到,为了卷走坟茔下方的骨头而涌来的那片蔚蓝大海,也许是关于被屠杀的人和之后的时间。也许这只是关于我个人的预言,被海水淹没的坟墓和沉默的墓碑构成的那个地方,也许是提前告诉我以后的生活会如何展开。
也就是现在。
在最初做那个梦的夜晚和那个夏天清晨之间的四年间,我做了几场个人的告别。有些选择虽是出于我的意志,但有些则是未曾想过,即使是付出一切代价也想停下来的事情。如果像在那些古老的信仰中所说的,察看人类的一举一动,并将其记录下来的巨大镜子等东西存在于天庭或阴间的某个地方,那么我过去的四年就像从硬壳中掏出身体、在刀刃上前进的蜗牛一样。想活下来的身体,被刺穿切割的身体,反复被拥抱、甩开的身体,下跪的身体,哀求的身体,不停地流出不知是血、脓 水还是眼泪的身体。
在所有的气力都用尽的暮春,我租下了首尔近郊的走道式公寓。我无法相信再也不存在必须照顾的家人和工作往来的事实。长久以来,在我工作维持生计的同时,还一直照顾家人。因为这两件事情是第一顺位,所以我减少睡眠时间写作,暗中希望未来能有尽情写作的时间,但那种渴望已经不复存在。
我无心整理搬家公司随意置放的家具,直到七月来临之前,我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但几乎无法入睡。我没做菜,也没有走出大门,只是喝网购的水、吃少量米饭和白泡菜。一旦出现伴随胃痉挛症状的偏头痛,便会把吃下的东西全部吐到马桶里。遗书在某个夜晚已经写好,在以请帮我做几件事情为始的信里,虽然简略地写下哪个抽屉的盒子里有存折、保险单和租房契约,多少钱用于何处,剩下的希望转交给哪些人等,但接受委托的收件人名字却空着,因为我无法确定谁能够让我如此麻烦他。我还补充了感谢和道歉的内容,说要给为我善后的人一些具体的谢礼,但最终还是没能写上收信人的名字。
我终于从一刻也无法入睡但也无法逃脱的床上起身,正是出于对那个未知的收信人的责任感。虽然尚未决定在几位熟人中要拜托谁,但我想着需要整理好剩下的事情,于是开始收拾屋子。我得丢掉厨房里堆积如山的矿泉水空瓶、看着让人头痛的衣服和被子、日记本和记录手册等。双手拿着打包好的垃圾,在时隔两个月之后,我第一次穿上运动鞋,打开玄关门,仿佛是第一次看到的午后阳光洒在西向的走道上。我乘坐电梯下楼,经过警卫室,穿越公寓的广场,我感到自己正在目睹着什么。人类生活的世界、那天的天气、空气中的湿度和重力的感觉。
回家后,我没有再打包堆满客厅的垃圾,径直走进了浴室。我没有脱衣服,打开热水后坐在下方,用蜷缩的脚掌感受瓷砖地面。逐渐让人窒息的水蒸气,湿透而贴在脊背上的棉衬衫,顺着遮盖住眼睛的刘海、下颌、胸前和腹部流下的热水柱的感觉让我记忆深刻。
我走出浴室,脱掉湿衣服,在尚未丢弃的衣服堆里找了件还能穿的穿上。我把两张一万韩元的纸币折了几次后放进口袋,走出玄关。我走到附近地铁站后方的粥店,点了份看起来最柔软的松子粥。在慢慢吃着烫得不得了的东西时,我看到从玻璃门外经过的人们,他们的肉体看起来都脆弱得快要碎掉,那时我切实感受到生命是多么脆弱的存在。那些肌肉、内脏、骨骼和生命是多么容易破碎和断裂,只需一次的选择。
就这样,死亡放过了我,就像原以为会撞击到地球的小行星因细微角度的误差避开一般,以没有反省,也没有犹豫的猛烈速度。
我虽然没有和人生和解,但终究还是要重新活下去。
我意识到两个多月的隐居和饥饿已经让我损失了一些肌肉。为了避免因为偏头痛、胃痉挛而服用咖啡因含量过高的止痛剂的恶性循环,我必须有规律地吃东西并且活动,但是在尚未正式努力之前,酷暑就开始了。当白天的最高气温首次超过人体的温度时,我曾试着开空调,那是上个房客未及搬走的,但空调没有任何反应。好不容易才拨通电话的空调修理工表示,由于气温异常,预约暴增,到八月下旬才能来修理。即使我想买一台新的,也只能等到八月。
不管是哪里,躲进有冷气的地方是最明智的抉择,但是我不想去人员聚集的咖啡厅、图书馆、银行等地方。我所能做的就只有躺在客厅的地板上,尽可能降低体温;经常用冷水淋浴,以免毛孔堵塞而中暑;在街道热浪稍微冷却的晚上八点左 右出门,喝了粥以后回家。凉爽的粥店舒适得令人难以置信,由于室内外的气温差异和外面的湿度,就像冬夜一样,起雾的玻璃门外,拿着携带式电风扇回家的人络绎不绝,而我也马上要再次踏进这条似乎永远不会冷却的热带夜街道。
在某一个从粥店走回家的夜晚,我迎着从炙热的柏油车道刮来的热风,站在红绿灯前。我当时想,应该把信继续写下去,不,应该重新写过。用油性签字笔在信封上写下“遗书”二字,收信人始终没能确定的那封遗书,从头开始,以完全不同的方式。
如果想写,就得回忆。
不知从哪里开始,所有的一切开始破碎。
不知何时出现岔路。
不知哪个缝隙和节点才是临界点。
我们从经验当中知道,有些人离开时,会拿出自己持有的最锋利的刀刃,因为知道距离很近,也为了砍削对方最柔软的部分。
我不想活得像摔倒一半的人,如同你一样。
为了想活下去才离开你。
因为想活得像活着一样。
二〇一二年冬天,我为了写那本书而阅读资料,正是从那时开始做起噩梦。刚开始梦到的是直接的暴力。我为了躲避空降部队而逃跑时,肩膀被棍棒击打后跌倒在地,军人用脚猛踹我的肋下,我因此被踢翻几圈。现在我已经记不得那个军人的脸孔,只记得他用双手握住刺刀的枪用力刺向我胸部时带给我的战栗。
为了不要给家人——特别是女儿——带来阴郁的影响,我在距离家约十五分钟的地方租了一间工作室,原本打算只在工作室里进行写作,离开那里后,立刻回到日常的生活中。那是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三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修缮过的红砖房二楼的一个房间。铁门满是刮痕,于是我买来白色水性油漆重新刷过,因太过老旧而出现裂缝的木头窗框则用图钉钉上围巾,算是窗帘。有课的时候从早上九点到中午,没有课的日子则在那里读资料、做笔记,直到下午五点为止。
像往常一样,我早、晚都做饭和家人一起吃。我努力多和刚上初中、面临新环境的女儿聊天。但正如同身体被分成两半一样,那本书的阴影隐约出现在我所有的生活当中——打开瓦斯炉,等待锅里的水烧开的时候,甚至将豆腐切片蘸上蛋液后放在平底锅上、等候两面都变得焦黄的短暂时间里。
去往工作室的道路位于河边,在茂密的树木之间行走,有一段向下倾斜后,突然出现豁然开朗的区间。在那段开放的道路上步行三百米左右才能到达作为溜冰场使用的桥下空地。我总觉得那段让我毫无防备、暴露我身体位置的道路太长。因为在单行道对面建筑的屋顶上,狙击手似乎正瞄准人群。我当然知道这种不安非常不像话。
睡眠质量越来越差,呼吸越来越短促——为什么那样呼吸呢?孩子有一天向我抱怨——那是二〇一三年的暮春。凌晨一点,我被噩梦惊醒,睡意全消,只得放弃再次入睡的念头。因为想买矿泉水而出门。街道上没有人、车,我独自等待着毫无 意义的红绿灯变成绿色。我望着公寓前车道对面的二十四小时便利商店。突然回过神来时,看到对面的人行道上大约有三十个男人正排队无声地走着。那些留着长发、身穿后备军人军服的男人肩膀上背负着步枪,以完全感受不到军纪的散漫姿势,就像跟随郊游队伍前行的疲惫孩子们一样缓慢走着。
如果长时间没能睡好觉、正经历分不清噩梦或现实的人被融入难以置信的场景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对自己产生怀疑。我真的在注视吗?这个瞬间是不是噩梦的一部分?我的感觉有多可靠?
我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他们被寂静包围的背影完全消失在黑暗的十字路口,仿佛有人按下静音键。这不是梦境,我一点儿也不困,一滴酒都没喝,但在那一瞬间,我也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东西。我想到他们也许是在牛眠山对面内谷洞的后备军人训练场接受训练的人,此刻可能正在进行深夜行军。那么他们应该越过漆黑的山,走十几千米的路程,直到凌晨一点。我不知道这种训练对后备军人来说是否可能。第二天早上,原本想给周边服完兵役的人打电话询问,但因为不希望我看起来像奇怪的人——连自己都觉得很奇怪——到现在为止,都没能向任何人开口。
▼ 第三十五期书目:《不做告别》
《不做告别》
[韩]韩江 著
九州出版社
磨铁·铁葫芦 2023年7月出品
★ 诺贝尔文学奖、亚洲首位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 韩江《少年来了》后调竭尽全力书写生命续章。
如果说写《少年来了》时,噩梦或死亡深入我的内心经历,那么写这部小说时则是自己从死亡走向生命的经历。我认为这本小说拯救了我。――韩江
★ 再次书写国家暴力和大屠杀主题,以济州岛大屠杀为蓝本,献给我们的感觉、存在和良知。
断气的婴儿、冲散的尸体、倾泻而下的子弹、枕头下的锯子和眼珠里燃烧着火花与烟灰……
★ 韩国前总统文在寅难以释怀之作,大山文学奖 金万重文学奖双奖加冕。
那些看似风和日丽的午后,远处竟下着暴雪;如今稳妥踩着的土地,数十年前曾是血染之处。
▼ 书籍简介
小说家庆荷自从写了一本描述屠杀的书之后,就开始做噩梦。她曾经计划和摄影师朋友仁善一起拍摄和梦境有关的纪录片,但后来仁善为了照顾母亲而回到济州岛。
冬季的某一天,因意外住院的仁善,请求庆荷立即前往济州的家里照顾她的小鸟。庆荷在暴风雪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仁善的家,她在那里看到了仁善的家族史,那是七十多年前在济州发生的平民大屠杀:济州四三事件。
仁善的父亲因失去全家人而悲痛欲绝,但还得在监狱里度过十五年;她的母亲则同时失去父母和妹妹,连哥哥也生死未卜,只能和姐姐两个人相依为命。在屠杀之后,仁善的母亲为了寻找哥哥的行踪,数十年来没有放弃进行平静的抗争……在暴雪中孤立的黑暗房屋中、在微弱的蜡烛下、在光与暗之间、在成千上万永恒缓慢下降的雪花中,她们恳切地思念已经不在这里的人。
▼ 作者简介
韩江,1970年生,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洲首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洲首位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
毕业于延世大学国文系,现任韩国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当代韩国文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她曾先后荣获《首尔新闻报》年度春季文学奖,韩国小说文学奖,今日青年艺术家奖,东里文学奖、李箱文学奖、万海文学奖、意大利马拉帕蒂文学奖、西班牙圣克莱门特文学奖、法国埃米尔吉梅亚洲文学奖、三星胡岩艺术奖,入选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挪威未来图书馆项目年度作家。
其作品从更为根源的层面上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创伤,笔墨执著地袒护伤痕,充满探索的力量。
▼ 如何参加共读?
希望你
1. 关注韩国文学、历史创伤等相关话题,具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2. 有表达的欲望,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
3. 尊重彼此的时间,遵守我们的约定
▼ 你需要做
1. 前往“湃客工坊”微信公众号,在文章评论区告诉我们为什么想读《不做告别》,包括但不限于你对相关议题的了解及兴趣。截止时间为10月18日12时。
2. 10月18日当天我们会选出3名读者,请留意公众号文章的回复,并及时添加“湃客小助手”微信,发送地址和联系方式,我们会第一时间邮寄图书。
3. 在10天内(从收到书当日起计)把书读完,发回800-1000字的评论。你的文字,将有机会在澎湃新闻客户端及“湃客工坊”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如果你成为当期的图书推荐人,我们将邀请你加入“湃客读者”微信群,让你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喜欢阅读、享受思考、愿意表达的读者交流。
策划/编辑:吴筱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