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八位皖籍批评家齐出著作:何为理想的评论文本?
当今文坛,皖籍评论家实力可观。近日,《学而书系·皖籍评论家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
这套书目前由活跃在国内评论界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八位皖籍批评家的著作组成。作者包括何向阳、刘琼、潘凯雄、郜元宝、王彬彬、洪治纲、刘大先、杨庆祥——他们之中,既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也有来自文学界、出版界、媒体的研究员、学者,同时呈现了当下文学评论家分布的大致结构。
“皖籍评论家”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它的队伍与组成的大致根基在哪里?这套书是当今理想的评论文本吗?10月13日,孟繁华、何向阳、刘琼、潘凯雄、郜元宝、王彬彬、洪治纲、刘大先、杨庆祥做客北京DT51,围绕“新时代 锐批评 大文学”,与读者展开分享。
孟繁华、何向阳、刘琼、潘凯雄、郜元宝、王彬彬、洪治纲、刘大先、杨庆祥围绕“新时代 锐批评 大文学”与读者展开分享。
AI时代的文学批评
文化土壤深厚之地,向来文章之风盛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孟繁华说,安徽是中国文化重镇,涌现了现代的陈独秀、胡适,以及当代的“桐城四祖”。而《学而书系·皖籍评论家辑》目前的八位作者都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的主力,他们有着共同的学术传统,又有着各自的写作风格和多元的关注点,组成了当下文学批评最重要、最积极、最健康的力量。
孟繁华向八位批评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对AI时代的文学批评有何看法?如今的文学批评毁誉参半,作为文学批评家,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价值?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凯雄表示,文学批评在以前是显学,功能主要是“拨乱反正”,具有权威性。1990年代后,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学批评看似越来越式微,其实是越来越回归社会正常发展的常态角色。“文学的魅力依然还在,相信文学批评也不会被未来的AI替代,因为优秀的文学批评一定是个性化的,一定能突显其特定价值。”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赞同潘凯雄有关AI与文学批评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有关网络文学的思考。他注意到如今网络文学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严肃文学,但网络文学有其固定的受众群体,并且存在大量的同质化,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典化的提炼,“文学批评的意义和魅力,或许就在于此。”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洪治纲认为,文学批评是带有专业色彩的工作,其不可取代的意义在于阅读文本时,文学批评者会与作者进行隐秘的交流。“好的文学作品,不只是呈现了人类既定的现实生活,还呈现了人类渴望的各种可能性的生活。文学批评,需要通过作品本身,与作品中的人物或作家,进行心智上的对话。”
近日,《学而书系·皖籍评论家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
“意见”与“批评”
《景观与人物》(何向阳 著)、《偏见与趣味》(刘琼 著)、《不辍集》(潘凯雄 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散论》(郜元宝 著)、《成为好作家的条件》(王彬彬 著)、《余华小说论》(洪治纲 著)、《蔷薇星火》(刘大先 著)、《在大历史中建构文学史》(杨庆祥 著)……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学而书系·皖籍评论家辑》收录的八部著作内容多元,风格各异。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看来,写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散论》,对于那些专门研究“女性文学”或文学中的“女性”的学界同行,以及那些偏爱女作家的作品或偏爱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读者,或许多少也有一点参差对照的作用。但他认为,文学批评显现的不只是地域性或是性别方面的区别,它显现的是某种人类共同的精神空间,建立在更广阔的生活基础上,又超越这些普遍的地域之间的精神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刘大先的《蔷薇星火》则是从自己涉足的几个领域各选几篇研学期间的论文,有的关于文学与文化的历史观念与现实走向,有的关乎人类学话语与学术史反思与少数民族文学的现象与问题探讨,也有的是电影导演综论。就理念与方法而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以贯之的社会议题、时代情绪与一个人文学者的参与性命题。
“自发性批评是人人都有的本能,俗称‘意见’,‘意见’和职业批评的区别在于知识性和专业性。文学批评者需要根据历史脉络对作品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具备横向比较的视野,构成立体的评价体系坐标,才能使‘意见’变成‘文学批评’。”刘大先说。
历史链条与文化脉络
此前,学界对评论家的分野多在代际,而以地理方位来分类,“皖籍评论家”是一次尝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提到了如今人口流动对于文化记忆的影响,但无论怎样的流动性和去根化,都无法改变人的文化血脉。他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触昆曲的经历,无论自己读了多少西方的书,中国文化还是更能让自己有共感。“方言里包括许多想象力,中国民俗文化包含着许多创作的可能。这种不屈不挠的地方性,恰恰是当今文学最能安生立命的地方。”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学而书系·皖籍评论家辑》从评论家自选到主编遴选,整个编选过程的思路只有一个:呈现的是安徽悠久厚重的文化脉络的一个重要部分。
“身处这样的一个历史链条,我们始终保有虔敬之心。”两位皖籍女性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如此表示。
何向阳说,在座的各位是来自40年内的四代人,从纵向代表了中国文学批评界的生态。“文学批评家是时代文学经典的提取者,是一群特殊的读者,承载着将文学经典化的任务。文学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成就,也离不开批评家幕后的努力和贡献。批评家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在这套书中都可以体现。”
刘琼玩笑道,如今作家是一个较为强势的群体,文学批评家相对弱势,有时“抱团”才能发声。做文学现场批评,她一直有两个体会。一是重视文本细读,二是选择批评对象。“那些理论或批评文字,是一孔之见,也可以叫偏见。或正因此,它们提供了一种认知的角度或视野。而趣味,是文学批评活动无法回避的要素。趣味尤其重要,它鲜明、独立,往往决定一个批评从业者最终能走多远。”
作为《学而书系·皖籍评论家辑》的主编,何向阳与刘琼坦言这套书是一个开放的书系,还会有更多的皖籍评论家加入,也可向上延伸,呈现皖籍评论家文艺评论丰厚的历史遗产,或者更可以打破地域之限,以引出当代“中国评论家”书系的出版。
目前《学而书系·皖籍评论家辑》含八部理论评论著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