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写|清流县红军村的“精神守护者”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在福建省清流县林畲镇的毛泽东旧居入口处,写着毛泽东这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元旦》。
2024年10月11日,清流县博物馆原馆长刘光军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由连城进入清流,广泛发动群众,点燃革命烈火,并在进军途中,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元旦》,为全党全军指明了“风展红旗如画”的革命锦绣前程。
清流县林畲镇毛泽东旧居里展示的《如梦令・元旦》手稿。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清流县位于三明市西部,是原中央苏区县之一。1930年到1935年间,清流当时约53000人中,有27000多人参加了革命活动,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其中有6000多人参加了红军和党领导的地方武装,在战斗中牺牲和失踪的人口达4000多人;约2000人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的仅有3人。
“在历史发生地,讲述故事的经纬,让我的家国情怀和思想愿景找到了可寄托之地。”刘光军在他45岁那年,辞去在河南的考古工作,通过人才引进来到清流,作为业务带头人,修缮了林畲“诒燕第”毛泽东旧居等文保单位,如今,又为来往的参观者讲述着红军的故事。
清流另一位特殊的“讲解员”曾红是烈士曾富良的后代。长征前后,曾家一家5口人先后加入革命征途,其中3人牺牲。如今,她成为党校教师,站上讲台,叙说着红军故事。
清流有着众多红军旧迹和故事,刘光军、曾红等更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传承着“红军村”林畲的红色记忆和苏区精神、长征精神。
讲好红色故事是关键
两鬓斑白、戴着方框金色眼镜的刘光军,身着深蓝色衬衣,在讲述毛泽东驻训清流的故事时,他语速虽缓却又十分有力。
2008年,45岁的刘光军离开河南,辞去考古工作,来到三明清流,成为了清流县博物馆工作人员。
年近半百,促使刘光军离开熟悉城市的原因,源于他一直以来藏于心底的英雄情结,他称这一番“折腾”其实十分值得。
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保护文物是首要职责。刘光军笑着说,他在清流其实换了个职业,继续做着文物保护工作,不同的是,他收获了额外的馈赠。
林畲“诒燕第”毛泽东旧居外景。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他继续补充,“诒燕第”毛泽东旧居原系林畲镇邱氏祖厝,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8年),属于闽西客家较常见的“五凤楼”式民居建筑,本身就是矗立于土地之上的历史文物,对这座旧居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实体进行精心修缮,其实质上也是一种“考古”工作。
对他而言,他能够置身于英雄们曾经生活过的“诒燕第”,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他们的事迹,让他深感荣幸与满足。他说,这让他也圆了从小就怀揣的英雄情结。
刘光军停顿了一下说,他清晰地记得,童年时期能够接触到的读物和电影寥寥无几,而《闪闪的红星》等作品,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心灵。如今细细品味,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和画面,早已在无声无息中塑造了他的世界观。
“在历史发生地,讲述故事的经纬,让我的家国情怀和思想愿景找到了可寄托之地。”刘光军缓缓地说出这句。
2007年12月31日,他来到清流县报道,次日,他便正式投入工作,而接到的首个项目,便是修缮林畲“诒燕第”毛泽东旧居。
在当时,清流县的文物保护工作刚刚起步,刘光军亲身经历了它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据他回忆,他与团队同事们对毛泽东旧居进行了初步的修缮,此外,他还参与撰写了毛泽东旧居申报省级文保单位的文本,以及旧居的布展大纲。
在刘光军的努力下,2009年11月,林畲毛泽东旧居成为第七批福建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畲“诒燕第”毛泽东旧居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当前,清流县拥有52处红色文物点。刘光军说,在起始阶段,这些文物点无一例外地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文物资料挖掘与整理工作,每一项都要仔细登记入档,以确保每一处文保点都能建立起自己独特且详尽的档案。紧接着还有第二步,还需根据文保点的级别,分门别类地撰写保护方案、修复方案,并争取相应的资金,他深知文物保护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平地起高楼,第一步总是最关键。刘光军说,对于他和同事而言,文物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责,更像是一种使命与信仰般的存在,他其实一直乐在其中。
他舒展眉头说,最初的工作过程很艰辛,但当他想到清流后续的红色文保工作可以在雏形之上添砖加瓦,便觉得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林畲镇航拍图。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林畲镇毛泽东旧居周边还保存有红军医院、红军夜校、红军桥、红军井、红军烈士墓等多处红色史迹群,被评为“红军村”。近年来,林畲充分发挥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优势,发展研学等红色文旅产业,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区——林畲红色小镇的核心区,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刘光军指出,发展红色文旅,生动的解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赋予文物生命,从而吸引参观者的关键。“也许,大家一生可能就来一次清流,对清流革命史的印象也就这么一次。”他说,讲解的功力,在客观上也决定着大家对清流的历史脉络的了解程度,“如果你讲解的内容,连你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感动别人呢?”
在刘光军看来,讲解工作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要将自己从历史中获得的感动传导给听众。“当你对这段历史充满热情,内心深受触动,这份情感也会自然而然地感染到每一位到访的听众。”
去年,刘光军本该退休,但出于对工作的热爱与不舍,他又被返聘担任起讲解员。他说,其实他现在做的工作实则就是用相同的故事,去感动不同的人。
10月11日,清流县博物馆原馆长刘光军接受采访。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2019年5月9日,在开国中将、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逝世多年之后,其儿子韩京京意外地接到一通来自福建清流县打来的电话,说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的墙上可能存在红34师留下的标语。
电话正是刘光军打来的。几天之后,韩京京携夫人张微微于5月14日赶到清流县,在林畲毛泽东故居的东厢房板壁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标语:“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结童子军的刀团匪。”落款“红军七师一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与红34师有关的红军标语。
红军七师一团是红34师的前身部队之一,在湘江战役中,红34师作为长征后卫师,为了掩护主力红军渡过湘江,全师人员大部分牺牲,韩伟是当时唯一幸存下来的团长,红34师因此被称为“绝命护卫军”。
“馆长,这么多年,我去了很多地方,收集和整理红34师的资料,从来没有看到一条标语与红34师有关,你们一定要好好地保护起来。”韩京京泪流满面地对刘光军说。
2024年10月12日,在林畲毛泽东旧居,刘光军告诉澎湃新闻,他在查找了大量史料,多方考证之后,才拨通了韩京京的电话,请他来确认标语。如今,每位来到林畲毛泽东旧居的游客、研学团队,都能看到这条标语,见证红34师存在过的印迹。
林畲毛泽东故居里与红34师有关的红军标语。 澎湃新闻记者 丁珏汭 图
当记者与刘光军走出旧居,阵阵凉风吹来,馆外风展红旗飘扬,刘光军指着红旗说:“你看,这就是风展红旗如画。”
在他手指的方向,是广场上飘舞的红旗、林畲镇整齐的村民楼房和远处的青山绿水。
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清流,曾红是又一位特殊的讲解员。
10月11日初见曾红时,她扎着马尾,穿着白衬衫,左胸前别着党员徽章。“我的曾祖父、曾祖母、爷爷、奶奶、姑姑都参加过革命。”曾红是林畲人,在她幼年时期,同家人前去扫墓时,发现自家的墓地前总会摆放很多的花,一些不认识的人正在上前鞠躬,让她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好像有一点点不同。
后来,曾红询问父亲后才得知,自己是红军烈士的后人。80多年前,曾家5口人参与革命,其中3人跟随红军队伍转战赣南,曾祖父曾富良因腿脚不便,不能远行,只好由儿媳谢玉珠留下照顾,在当地当起了交通员。
据曾红讲述,1933年,曾祖父曾富良参加林畲赤卫队,担任交通员,负责传递情报和与红军联络工作,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34年农历9月,在红军北上抗日后不久的一次执行任务中,曾富良被国民党军队抓获,活埋于离家不远处,儿媳谢玉珠强忍悲痛,接过任务,继续当起交通员。
曾富良去世当年的一个秋日,谢玉珠在送信的途中,不幸被敌人发现。因没有供出有价值的信息,丧心病狂的敌人向她举起屠刀,将她开膛剖腹,腹中的胎儿也同被活活剖出。那一年,谢玉珠年仅21岁。
而曾红的爷爷曾其应,于1931年6月正式参加林畲游击队,1932年10月加入红十二军三十四师,1934年11月在江西瑞金与敌军作战时牺牲。
曾富良、曾其应、谢玉珠三位烈士遗像。 央视新闻 截屏图
曾红听父亲讲起,家里这么多人愿意加入革命,起源于一则小故事。
1930年1月,“古田会议”结束,毛泽东率红四军二纵队从古田出发,经连城进入清流,在林畲住宿。此前,林畲曾被各种土匪、民团骚扰,当红军来时,曾红的曾祖父和曾祖母与往常一样,选择躲避躲了起来,在发现没有动静之后回到家,看到家里的鸡、猪整整齐齐在家,没有丢任何一只。红军在其菜地里面摘菜之后,菜钱被送到了家,让他们彻底放下顾虑。
1931年6月,罗瑞卿率领红四军十一师进抵林畲,打土豪、分田地,次年成立林畲乡苏维埃政府。这让曾红的曾祖父母坚定了跟随队伍走的决心。
1965年9月,政府为曾富良、曾其应、谢玉珠修建了烈士墓。据三明日报报道,因找不到烈士遗骸,最后殓入墓中的,是曾红的曾祖母官和英含泪为丈夫、儿子、儿媳亲手缝制的衣裳。1983年,民政部追认曾家三口为革命烈士。2009年,他们的衣冠冢获批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次讲到自己亲人的革命故事,我心情确实会非常激动,讲完都要好好平复一下。”曾红说到此,眼角含着泪光。
林畲镇红军街。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峥嵘岁月里,曾家5人毅然踏上革命征程,3人成为烈士。在长辈们的激励下,从小受熏陶的曾红报考了宁化师范院校,目前担任清流县党校教师。
曾红说,在自己讲授专题课堂时,她会将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如何在清流、宁化一带闹革命,长征时罗炳辉将军率主力部队多次进入清流县、传播革命思想、领导建立清流第一个乡苏政权等历史融入课程当中。
如今,曾红也兼任着清流现场教学基地的讲解员。“不管是作为一名烈士后人,还是讲解员,我都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些故事讲给大家听,让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被一代一代传下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