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精选70余张大画幅摄影,摄影家曹建国为上海老城厢留下记录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4-10-12 13:1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上海老城厢里凝聚着上海的历史。老城厢里遍布弯曲交错的街巷和弄堂,随处可见斑驳的石库门头,内院外街繁复的雕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房间内部陈饰、街边坐着擦皮鞋的老克勒、围满买汤包市民的老盛兴……城厢市井之中,有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和历经沧桑的城市肌理。

10月10日,“上海老城厢——曹建国大画幅摄影展”开幕式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展览精选了大画幅摄影家曹建国《老城厢市井》和《老城厢人家》两大专题系列中的经典作品,通过“上海老城厢城市肌理的时空演进”“东北·福佑片区”“东南·乔家路片区”“西北·露香园片区”“西南·文庙片区” 5个版块、70余张大画幅摄影照片,呈现上海人共同的乡愁。

记录老城厢的历史市井风貌

上海元代设县,明代筑城,城墙以内谓之“城”,墙外人稠之处谓之“厢”。1843年上海开埠后,现代文明开始与这处江南水乡产生碰撞,此地填浜筑路,路网几经变化,形成了这片今天被上海人称为“老城厢”的地方。这片土地是上海地域文化风貌特色的典型,也是清末民初以后海派传统城市生活文化的聚集地。2022年,历经30年的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宣布全面完成。地处城市核心的黄浦老城厢也汇入了历史洪流。

基于对上海近代史及上海老县城兴衰的兴趣,自2004年起,18年间,曹建国扛着8×10英寸大画幅胶片照相机,几乎将老城厢中所有的街巷、弄堂都转了个遍,拍摄了数千张大画幅底片,以此作为他对渐渐远去的老城厢的一种充满敬畏的告别方式。曹建国说:“这话听起来似乎觉得有点沉重,老城厢毕竟伴随着几代上海人的生活,尽管它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现在真的要远去了,心中还是难以割舍。”

曹建国介绍其摄影作品

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拍摄老城厢的过程中,曹建国查阅了大量史料,比对不同时期的上海县城地图,实地观察片区特征,逐渐摸索出规律,规划出“地标扫描”式的拍摄方案,逐块、逐街、逐弄对老城厢街区风貌进行观察,以选择合适的点位进行拍摄。

原本的“城墙”被推倒,南北东西贯穿老城厢的两条十字交叉主干道——河南南路与复兴东路把这片老城厢区域分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板块。从曹建国对拍摄点位所作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他以河南南路、复兴东路为纵横轴构成四个象限,作为其拍摄地理空间上的规划。由此,他深入每个象限,积年累月地进行拍摄创作。

2017年的四牌楼路·方浜中路口·四牌楼以北矗立着的牌坊、2008年的丹凤路182弄弄堂口以西石库门洞里幽深的弄堂、2009年的乔家路113号梓园后院的西式小楼、2006年西仓桥街141号宅院的吊脚阳台……在老城厢即将消失的时候,曹建国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保存了一批极具代表性和艺术收藏价值的影像资料。

对于曾经在老城厢生活成长的一代人,曹建国的照片清晰了他们的记忆。“我生于1960年代的老城厢,住在原旧校场路。1986年随父母增配去浦东兰村路,中间辗转过许多地方。后来越来越怀念从前,2008年又重回老城厢,天天没事周围转转。如今很多地方都已消失,这些照片无比熟悉。”观众朱先生说。留下老城厢的历史风貌,就记得住上海的乡愁。

还原老城厢市井人家的生活状态

老城厢的魅力不仅仅是建筑,还有生活在这里居民的喜怒哀乐。曹建国不仅仅拍摄老城厢的建筑,还关心着老城厢居民的生活。他深入到居户家中,在他们搬迁前为他们留下与这个“旧家”最后的合影,为老城厢的居民们安排了一场极具纪念意义的“告别仪式”。

项发龙的父亲早年从安徽来上海老城厢内的大富贵酒家学生意,当时就借住在离酒店不远的梦花街86号。1953年项发龙出生在老城厢梦花街86号,毕业后被分配去崇明农场,1986年返城后又被分配到瑞金医院。当时并没有拿到单位分配住房的他只能和父母在梦花街86号“挤一挤”。1988年他和妻子李象波结婚,没有房子,还是挤在86号把婚事办了,结婚后儿子也出生在这里。2000年,他们全家搬到隔壁梦花街78弄3号底楼,第三代的孙女就出生于此。“至此,我们家三代人都出生在老城厢里。”“当时像我们这样情况的人还很多。”与照片同时展示的,还有不少老城厢居民的口述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人生,似乎印证了他们留恋老城厢的理由。这里,“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第一次举杯,头一回恋爱”,都在这里。

曹建国在拍摄时,同步进行着相当扎实的调查、研究、采访和笔录。不少老城厢居民的家庭故事就这样被他认真收录到一条条的录音和笔记之中,成为弥足珍贵的口述史资料。

邵玉堂手拿口琴,站在自己用木板搭成的小阁楼的木梯旁。他也是一家三代都出生在老城厢的上海人。他“爱好吹口琴,15岁就开始学吹口琴”,年轻时多次到电台参加独奏和合奏演出,退休后与一批老琴友们外出演出,乐此不疲。曹建国在老城厢人家中的方寸之地搭起临时影棚,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在交流中消除,同时又重新建立起了那消散许久的仪式感。一对对老夫妻、中年夫妇,一家三口……曹建国在老城厢的屋子里拍下了一张张家庭照,屋子里的八仙桌,镶花立柜,八喜盒、挂在墙上带“福”的日历都带着时代感和烟火气,空间不大,但他们亲密、平和、松弛、礼貌……这些居民们的表情与姿态被庄重地凝固在了这些照片中,这些照片在为一个个家庭留下个体痕迹的同时,也记录下了一个时代即将逝去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长河中属于这片老城厢的集体记忆。

曹建国不愿这片上海人最早开辟的生存空间被历史遗忘,他和许多念旧的上海人一样,希望用大画幅摄影这种客观、冷静、严肃,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深情,同时留给后人以思考和回忆。

照片拍好后,曹建国将成片一一冲洗出来,用相框装裱好,拎着沉甸甸的袋子,挨家挨户敲门,把这些照片送到曾经被拍摄的居民手里。观众们还能在展览中看到记录口述故事相关的手稿、视频与拍摄花絮。有了这些图像留存,“我在上海”,老城厢“也在”。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3日。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