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聚焦奠基者——“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
本文原标题:《聚焦奠基者——“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发言摘录》
2019年1月9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作为支持单位的“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展在学院美术馆开幕。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在建校百年之际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可以看作是一个奠基者“回家”的展览。展览开幕当日,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馆举办了“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杨先让、袁宝林,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李中华,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彭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曹庆晖,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博,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科研处处长傅怡静等专家学者聚焦郑锦作为重要开创者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贡献进行了研讨交流。研讨会由郑锦先生研究者陈继春和于洋共同主持。
郑锦研究学者陈继春先生主持“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
古贤云“笔墨当随时代”,这或许不仅是指向绘画的技巧层面,亦当涉及画人的胸怀与作品的内容。画史表明,其留下名字者,俱能承接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描绘时代画卷,启迪后进,在美术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正因为世界潮流浩荡,流行的时尚有趋势,政治的发展更有趋势。敏锐地感觉、紧随趋势甚至创造新趋势的人,除了须拥有专业敏感度外,更要有正确的判断力,才能顺势而行。20世纪初,在现代教育大背景中,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美术教育发展潮流,私立现代美术教育方兴未艾,而国立现代美术教育,尤其是以“图案学”的发展和构建为核心,领衔中国现代设计的开拓,在美术教育中引入解剖学,进而密切美术与科学的关系,郑锦先生无疑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之一。
郑锦先生与清末不少广东少年一般,由香山至日本,作为华侨,亲炙于梁启超等,与后来肇造民国的精英谂熟。然而,他没有如他们一样去深造军事、政治或经济等,而倾心于保存中国传统较多的京都研习绘画。在其“美专”时代尽管研究山水画,但依然如平日一样爱好戏曲及古代诗文,拥抱中华艺术菁华,其亦爱旅行,以扩阔视野。到民国初年,毅然返国,将自己的美术知识,报效国家。除授画于“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等外,更受政府之命,与同事筹办“北京美术学校”,筚路蓝缕,推动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郑锦先生既是甚早负笈日本正规美术院校的学生,也是最早入选日本最高级别美术展览的中国人,同时又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的首任校长。学校所聚集的教师,阵容强大,造诣深厚,尤其在中国画方面,多为开宗立派的人物。单看如此的经历,已足以令世人关注。
后校长时代的郑锦先生,研究农业的同时,能经营自给,努力于艺术,“家中四壁皆新作”,更身体力行,从实践及理论上倡导“平民美术”,画作内容由“雍容富贵”转向“下里巴人”,展现平凡中的美,保持着一定的文化前沿性。再身体力行地接触华北和华南的下层民众,作品在观念、方法和形式上都充分表现出个性和与时代共行的转变。透过《农民千字课》来改变数以万计之人的一生。相比之下,他明显地比同时代的美术教育家更注重对“现实”的关怀。或许,郑锦先生在绘画语言的变革上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他虽然留学日本,但不像其他文人一样对于抗击日本侵略者只停留于口号之上,而是身体力行。熟悉“北美”、“美专”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师生曾投身“五四运动”,支持“平民教育”,响应“到民间去,使民众艺术化!”的主张⋯⋯这不是教学相长在其身上的体现?
郑锦先生由广东至日本,日本至北京,北京至定县,定县至中山,再归隐澳门。其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几乎画下一个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的椭圆形轨迹。无疑,郑锦先生在中国近代绘画史、近现代中外美术交流史,甚至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
相去百年,筹创“北美”的文献及硕果仅存的大部分画作,于它的“后身”中央美术学院与美术界后来者相见,经过漫长且循序渐进的慎重准备,凝聚了如高洪书记、范迪安院长、秦建平部长等人的支持和不少仁人志士的意志,这不啻是温馨地提示人们“今天”含蕴着“昨天”的努力,是向美术教育前辈的致敬之举。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不是中国人奉为圭臬的“专师重道”的体现方式之一?
二零一九年一月于澳门
陈继春谨识
研讨会发言摘要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杨先让发言
题目:郑锦与徐悲鸿在画法研究会共事期间的关系
1918年在中国是个不寻常的年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前夜,文化界以北京大学为本营,也是以校长蔡元培为旗手的一批文化主将最活跃的时刻,更是军阀争权社会动荡不安之时。
且不说李大钊、陈独秀在政治方面的宣言,胡适之在白话文方面的革命倡导,鲁迅的《狂人日记》及杂文在5月《新青年》上的发表,以钱玄同、刘夏等四位教授2月1日拟定的《北大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和蔡元培的支持《启示》,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和民歌运动拉开了序幕;在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感召下,成立了音乐研究会和画法研究会。戏曲界在罗瘿公与梅兰芳等人的带领下,也紧锣密鼓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于1918年2月22日成立,蔡元培聘请了郑锦、陈师曾、徐悲鸿等为导师。同年4月15日,命郑锦负责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美术最高学府——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筹建并任校长,至1924年卸职止。当时教育部对郑锦的器重还表现在他同时受命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及文华殿古物陈列所主任,并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1918年郑锦所负责的古物陈列所定期对外开放陈列藏画服务社会。当时画法研究会、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教职学员受益匪浅。徐悲鸿就是其中的一位。1918年间郑锦与陈师曾、徐悲鸿朝夕相处,并深知徐悲鸿北上志在获留法学习名额,郑锦尽了推荐之责,最后徐悲鸿终于实现了赴法学习的愿望。
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袁宝林发言
题目:谈谈郑锦与陈师曾的冲突
郑锦是中央美院前身即建立于1918年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首任校长,作为开创中国国家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这一重要职务本身便成为国家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端而具有重大的标志和象征意义。郑锦是在近代早期留日学子中受过完整日本本科美术教育的京都派画家,而且在学习期间就以优秀绘画作品入选日本文展,成绩骄人。他之能够成为首任国立北京美校校长的不二人选,正是首先推荐他的关键人物梁启超,以及其后支持和提携他的几位北洋政府教育总长都有留日背景。了解了特别是经过甲午战争正在迅速觉醒的国人一致把眼光投向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就可以清楚,正是历史选择了郑锦。
据当时曾在校学习的刘开渠回忆,郑锦曾于1923年暑期将“最受学生欢迎的陈师曾、吴法鼎、李毅士等五位教员”辞掉,并由此引起学潮。这是不必回避的史实。郑锦与陈师曾等人的冲突反映了在美术教育取向上的多重矛盾。与吴、李的冲突,是取向日本还是欧美的矛盾,反映出后来居上的趋势;与陈的冲突则涉及对中国文人画的反思和郑所倡导的日本画取向的不同价值估定。而正是在此期间,陈师曾以其《文人画之价值》等论文和实绩成为捍卫和弘扬中国优秀绘画传统的中流砥柱。因此梁任公曾盛赞陈师曾为当今“中国美术界第一人”。经过历史的沉淀,今天我们有条件对郑锦的开创之功作出更为充分公允的评价;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从其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极其活跃和充满生机的开放的时代。
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李中华发言
题目:郑锦与国立美术教育之“北京模式”
郑锦是民国时期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创立者,首任校长七年。他在留学日本的十余年间,接受了系统的西洋画与日本画训练,形成了“折中中西”,融合宋代院体画、日本画和西洋画的绘画风格。郑锦为人谦和,严谨坦荡,在民国初期致力于推行“美育”和“教育强国”,他以日本高等美术教育为蓝本,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模式。1918年由他拟定教育部颁行的《北京美术学校学则》,规范了民国初期“美术”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运行、教育管理等制度体系,成为当时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的“国家标准”——“北京模式”。“北京模式”凝聚着郑锦“北学日本”的办学理念,融合中西的教育思想。实施“北京模式”,郑锦培养了一批活跃在二十世纪优秀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彭飞发言
题目:试论郑锦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贡献
郑锦先生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不容忽视的重要篇章,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无论是对国立北平艺专校史研究,还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研究,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此次研讨会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郑锦先生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贡献。
一、郑锦与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办学特色
从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创办以来,该校在教学思想及模式体系上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传统与特色:一是重视传统国画的继承与发扬,二是重视图案、手工艺、艺术设计教育。这两大传统一直持续到1946年徐悲鸿任校长之前,其源头根植于首任校长郑锦。
二、郑锦任校长时期培养的人才及贡献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诸多著名美术家都曾求学于郑锦掌校时期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如王雪涛、李苦禅、李有行、刘开渠、雷圭元、邓洁等等。他们都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及美术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郑锦领导组织或参与的北京四大美术社团
郑锦曾领导组织或积极参与了北京四大美术社团,分别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华美术协会”、“花阴画会”、“阿博洛学会”。这四大美术社团,尽管其创办时间、地点、组织形式、参加人员等等有差异,但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那便是团结同仁,普及美育、培养艺术人才。
四、郑锦与平民艺术教育
郑锦曾率先垂范并指导学生直接投入晏阳初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从事用艺术进行平民教育及民间艺术研究达10余年,这是国立北平艺专校史上艺术平民化光辉的一页。郑锦辞去校长后到定县工作,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直观教育科”(后改名“艺术教育部”),其工作内容与范围实际上是整个的艺术教育,教育对象则有平民、农民、士兵等,其目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将艺术在民间打定相当稳固的根基”。中国第一部民众教育的课本《平民千字课》的插图,就是他的创作。
五、郑锦美术教育思想略述
郑锦的美术教育思想主要有:1、大美育的思想。2、完整的体系,如提出小学及初级中学应重视图画及手工;设立美术高中及工艺美术高中。3、强调美术于工业,于国家的重要性。4、设立美术院(即美术馆)。5、平民美育(平民学校课本插图及挂图,平民学生读物插图,平民美术馆、平民图画院等)。6、对待西洋艺术,不盲从,高度评价并重视中国传统艺术,主张中西艺术取长补短。
(作者曾写有《创校期的理想与友谊——关于“中华美术协会”与“花阴画会”》、《艺术平民化光辉的一页——郑锦师生与平民艺术教育》两篇专文待刊。)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曹庆晖发言
题目:北京艺专的日本教员考
虽然在1946年有欧洲留学背景的徐悲鸿、吴作人、王临乙等人北上,重组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使得该校绘画雕塑的师资系统较多体现出与欧洲美术学院的渊源,但实际上,该校在历史沿革中的几个关键点,自1918年由郑锦创建为北京美术学校的创建期、1934年由严智开改制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改专期、1938年由王石之维持为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的沦陷期,不仅这三位主导校长都是毕业于日本的美术留学生,而且其麾下西画、图案师资中有留日背景的也大有人在,特别是在这三位校长主导下,学校的办学设计或开展也更多依靠对日本同类美术学校制度的采摘。有一点需要引起关注,北平沦陷时期,艺专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办学,一直缺乏相对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这些历史空白需要进行补充研究。
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博发言
题目:跨进泥巴墙的画家——郑锦与平民美育
此次研讨会围绕郑锦的《平民教育运动与平民美术之提倡》(《教育杂志》,1927年第9期;后出版单行本《平民教育与平民美术》,商务印书馆,1928年)一文的逻辑与思路展开。重点讨论两个问题:首先,郑锦的“平民美育”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有何异同;其次,郑锦的平民主义教育的话语来源问题。郑锦的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失败者”反思与重整旗鼓的宣言。说他是一个“失败者”,是因为这时候已经从他所创建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退出了,他在这篇文章里也认为,民国初年的学校教育是失败的,这当然也包括他亲历的美术教育。这个时候的大背景是北伐军兴,北洋军阀的统治已经行将就木了。郑锦的这篇文章正好是1927年他正式加入晏阳初的队伍时写的文章,显然,他找到了一个区别于学校教育的新方向,这就是依托于平民教育的平民美育。
郑锦的“平民美育”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有什么区别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蔡元培所说的美育是针对普遍的“人”的教育,郑锦所说的只是针对不识字的平民,尤其是乡村的平民老百姓。其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来自德国哲学,尤其是康德的思想,艺术的教育是无所为而为之的,陶冶情操的。而郑锦所说的平民的美育,是连带着生产、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有实用主义的考量在里面。平民主义、实用主义正是晏阳初和陶行知等人所主张的,那么郑锦的这个思想当然就与1920年代兴起的平民教育运动的理念密不可分。关于郑锦的平民主义教育的话语来源问题,除了这几位中国教育家,还必须提及美国的大哲学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他的中国之行(1919年—1921年)曾发表诸多演说、文章和书籍,对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影响很大。他的学生如陶行知、郭秉文、蒋梦麟、胡适、陈鹤琴等也在不遗余力的传播杜威的思想,尤其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理念的平民教育观。所以,郑锦的平民美育思想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他所擅长和熟知的美术(图画、图案等)和其他艺术知识;其二,是基于实用主义和平民主义的平民教育理念,尤其是晏阳初的四大教育理念。这些都使郑锦平民美育的着眼点具备了独特的社会价值。
作为梁启超先生的学生,郑锦具有深沉的救国理想与热情,他是梦想家也是实干家,有广东人不尚空谈的实干精神。郑锦是一个西西佛斯一样的人物,他一辈子就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筚路蓝缕创建了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为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再者,就是用艺术家的智识,积极投身1920年代晏阳初、陶行知等人开启的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建设实验。这两件事是他一生中倾注心力最多的工作,最后都因为时代的原因(北洋政治的失败和日本侵华战争),最终不了了之。但是,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一个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以国家和民族复兴为己任,上下求索、无怨无悔的卓越品格。
(作者曾发表《跨进泥巴墙的画家》载《读书》2010年第9期,文中讨论了郑锦去往河北定县随晏阳初一起搞乡村建设实验的往事,是较早关注郑锦对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贡献的一篇文章。)
科研处处长傅怡静发言
题目:郑锦与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的筹备者及首任校长,郑锦功不可没。然长期以来,其人的淡泊、时人的不满、后人的淡忘,使这位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先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郑锦却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拥有数个“第一”头衔的人。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赴日学画的,而且是第一个赴日学习西洋画的人;还是入选日本最高级别“文部省美术展览会”的第一个中国人。归国后又是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的创立者,并任第一任校长七年之久。文章重点分析了他上任与卸任校长的因果,兼论其学科及课程建设的贡献。
选择郑锦来筹备北京美术学校,民国政府教育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是客观需要,清末民初的教育体制仿自日本,且有成效。所以他们依旧需要一个熟谙日本美术教育体制及文化的优秀人才。当时赴日留学者众,盛名者不少,其中以李叔同最为著名,但他在两江师范学堂的教学改革尤其裸体教学,引起不少非议,传统势力强盛的北京必然忌讳。郑锦比之有几点优势:一、留日十八年,接受了正规、系统、完整的美术教育。二、在日本画坛及华侨界已有盛名。三、回国后在教育部工作两年,充分考察其为人与能力。四、研习的是传统的日本画和中国画,北京传统势力可以接受。五、久居日本,为人谦和,人际纠葛较少,且与文化界名人间有往来并得到认可。
由此,时代的机遇、个人的留学经历与艺术水平,成就了郑锦。他将日本学制引进到中国美术教育,可惜仍是时代使然,因他的传统画法并非时代趋尚,更因接近日本画风为时人诟病、抨击,以致他离开呕心沥血创办的学校。但当民国教育部将创办学校的重任交付与郑锦之际,就已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的开山地位,他七年校长的贡献更是为其巩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首创之功。
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主持研讨会并发言
题目:华锦与褧裳——郑锦艺术风格及画学思想探析
文章从画学研究的角度,以现存郑锦作品及其画论文献为研究对象,偏重于艺术本体风格的解析与溯源,尝试对郑锦艺术创作的画法特征及其文化资源进行相对系统的阐读与评价。
如何从民国初期中西艺术与新旧观念的交汇之中,还原当时的文化场域与创作生态,深入郑锦早年东瀛求学、中年北京办学、其后投身平民教育的履历轨迹,并深入认知这些经历与其创作的关系,将其放置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本体延展与融合西法的宏观史脉中,是认识郑锦艺术特质的核心课题。从中既可以看到郑锦早期受东洋艺术影响,在留学日本与回国办学期间,藉近代学院新风为契机试图复兴中国院体绘画传统技法与色彩体系的努力;可以看到其在平民教育观念的感召下,选择为社会底层民众日常生活写照的人文关怀与现实关切;也可以看到其晚年在寓居澳门岁月寓兴于丹青的探索革变。
艺术创作中的写实性与象征性、现实意识与寓言诗意的错综交融,使郑锦的艺术充满了复杂、丰富而具时代气息的文化意涵。
郑锦先生家属代表郑伟雄、郑伟强、郑筱芳出席研讨会“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现场宣传部赵晶/编
美术馆李标/图
主编|吴琼
编辑|何逸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