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新发现上海|穿越6000年,回望城市“最初的模样”
【编者按】
秋风起兮,梧桐叶落
这个盛大的季节
澎湃新闻联合IP SHANGHAI推出国庆特别策划“重新发现上海”
我们用脚步去“阅读”城市
这里有沧桑巨变,也可见文明互鉴
不断向前,不停回望
在无数个细节中
由上海,见中国
广富林文化遗址。周曾熙/IP SHANGHAI
说起上海,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国际化和现代化,津津乐道这座城市近代百年风云变幻。但事实上,上海的故事,从6000多年前就开始了。
一代又一代考古发掘及研究证实,上海是古老的,有漫长绵延的文明,从新石器时代起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
其中,距今约4000年的广富林文化,包含了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痕迹,也有来自北方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印记。因此有人说,广富林先民是上海地区最早的移民,与“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不谋而合。
广富林文化遗址一隅。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图
广富林,原称皇甫林、广福林,位于上海西南部的松江区。考古探明,距今5500年的崧泽文化晚期便有人在此居住,且延续数千年基本没有中断。
“松江被称为‘上海之根’并不是说它的历史最久远,而是从崧泽文化晚期直至近现代,松江始终有人们生产生活的遗存,历史脉络未有中断,广富林遗址就是这一历史脉络的见证。”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黄翔曾如是说。
“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谈论“最初的上海”,必然绕不开广富林文化遗址。
沉淀:探寻文明足迹
作为上海三处以遗址命名考古学文化的古遗址之一,广富林文化遗址是上海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古文化遗址,也是研究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址。
1958年,广富林村农民在开挖河道时,发现了很多古陶片,之后共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1961年,此处被考定为广富林文化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经多年的修缮和改造,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面向公众开放,成为沪上又一旅游打卡地。
广富林文化遗址内河网纵横。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图
行走在园内,河网纵横,绿树成荫,既有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又有鸟语花香的稻田绿地,仿佛置身于一幅精美的古代山水画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底蕴,等待着人们深入其中去触摸、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根脉。
在广富林文化遗址核心保护区北面,隔着一条八曲河,几个半埋于地下、酷似陶罐的建筑颇为惹眼,这便是地标展馆——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研究展示馆。馆内陈列着考古发现的代表性文物珍品,文化脉络可依次追溯至约6000年前的崧泽文化、约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约4000年前的广富林文化、约3500年前的马桥文化。
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研究展示馆。受访者供图
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是广富林文化时期先民居住的房屋基址。这些房屋均为木骨泥墙结构,用稻草混以泥土用来保温。展馆讲解员刘佳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刚发掘出土时,它们的颜色都是通体发红、发黑的,我们推测当时房屋的主人去世后,就会焚烧房屋进行祭祀,因而形成。然而在出土后,经过风化,现在这些颜色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广富林文化时期先民居住的房屋基址。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图
自2018年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开启试运行起,刘佳就在此展馆负责讲解,至今已有7年。对她而言,这份工作不仅是对遗址文化公园“从无到有”成长的见证,同时也是自己对于广富林的历史、松江的历史、上海的历史“从零起步”的学习过程。
“尽管我不是本地人,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熟悉了松江文化、海派文化;而越是了解这座城市,对它的情感也就愈加深厚。”刘佳说。
展馆内,一件件被岁月侵蚀却依然坚韧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无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尽管经岁月洗礼,它们大多褪去了原有的色彩,其所承载的厚重精神文化财富却得以长存。
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研究展示馆内陈列的文物。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图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内陈列的古字画。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图
发扬:让历史触手可及
珍贵的史前遗存让时间定格,如何才能让它们被更多人看到,让历史不仅是沉淀,还能触手可及?
打开社交平台,关于广富林文化遗址,最出圈的是那些隐匿于水中、只露出屋顶的“神奇建筑”,它们就是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广富林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公开资料显示,广富林文化展示馆耗资200亿,历经了整整十年工期才成功建成。设计方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阐释其理念:通过“下沉”来正面表达历史的逝去和遗址的意义,而“浮出”的空间又在继续诉说着某种全新的记忆。人们从圆形大厅走入展厅,逐渐步入水下,迂回曲折的步道两边展示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与发展,以一个个经典场景按照时间线脉络让游客看到上海从一个原始村落,到广富林古镇、华亭县,再到松江府,直至近代上海滩的数千年历史巨变过程。
广富林文化遗址。周曾熙/IP SHANGHAI
值得一提的是,广富林文化遗址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致力于将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引入这片古老的沃土,把每一栋建筑都当成一个文化项目来做,精心打造每一栋建筑、每一寸空间,让游客在享受中华传统美学的过程中,了解历史,记住历史。
秋日眺望富林湖面,一座座斜顶建筑漂浮在粼粼波光中,在倒影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这种两坡顶的建筑形式灵感来自远古先民的房子,同时又融合了中国成熟古建风格,在钢结构和玻璃幕的加持下,“远古大形、近古小节”。刘佳补充道:“这些建筑都只有屋脊露出水面,寓意‘上海之根’由广富林文化的发现而‘水落石出’。”
广富林文化遗址内的徽派古建筑。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图
从广富林到华亭县再到松江府,古代松江也被视为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这片江南鱼米之乡,曾是中国棉纺织业的织造中心,“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明朝时,松郡为天下名郡,史称“东南都会”。作为上海唯一有山有水的胜境之地,松江自古就是人文渊薮之地,“九峰三泖”构成“山骨水肤”的旖旎风光,孕育了陆机、陆云、徐阶、董其昌、陈继儒等一大批文人雅士。
今日之松江,有了更多名片,“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花园之城、大学之府”。在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松江大学城汇聚诸多学府和教育资源,松江枢纽建设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穿越千年时光,回望“最初的模样” ,一座“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创造新的历史。
周寰 设计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