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丽四川】阳光米易 魅力之城||张丹
阳光米易 魅力之城
张 丹
如果有那么一个地方,来过了就再也不想走,那就是米易。米易有享不尽的阳光、看不尽的风光、说不尽的故事、品不尽的美味。阳光米易微信开设《我要去米易》专栏,陆续推出近期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结合在米易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生动讲述米易精彩十二月独特的气候条件、宜人的田园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蓬勃的发展态势的文章。热诚欢迎各界朋友走进米易、常来米易,与我们一同见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加快建设产业强、生态优、人文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米易的生动实践,共同享受“阳光米易”幸福美好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南作家网签约作家,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张丹眼中的米易。
在蜀之南,在川、滇、藏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有这样一座迷人的小城,城内遍植棕榈树,让人恍惚间以为到了三亚,它就是素有“内地三亚”之称的米易,米易春秋时期叫做“迷昜”,意思是太阳眷顾的地方。
米易是一座没有冬天的城市,当成都平原被苦寒的西北风一次次扫荡时,阳光正温暖慷慨地洒向攀西高原,米易的阳光豪爽热烈,它一登场就光芒万丈。除了阴雨天,米易的天空都像蓝宝石一样晶莹剔透。
米易一年四季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是全国文明城市、天府旅游名县、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
一年四季盛产水果,冬天有暖阳高照,米易遂成了逐阳而居的老年人首选的康养之城。近的有来自川西平原的成都人,远的有来自冰天雪地的东北人都选择在米易过冬。
近年来,米易一直在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阳光康养目的地。米易开窗见山,大河穿城而过,安宁河从攀西高原的高山峡谷逶迤而来,流到平坦的米易县城后,河床宽阔,河水就变得温柔平静了。
米易被山脉围绕,晨光熹微时,远处的山巅白雾萦绕,犹如仙境,待到夕阳西下,西边天空的火烧云迟迟不散,霞光万丈,大地一片金黄好像被火烧过。再到夜幕降临,米易仿佛沉睡在群山的怀抱里,漫天星斗俯瞰着灯火阑珊的米易。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无可复制的海拔高度,最具特色的颛顼文化和傈僳族民俗风情,让米易成为了一座特别的城市,四季瓜果飘香,反季节水果在米易顺季节生长,甚至同一种水果半年之内都有上市,阳光青睐的温暖之城,这些都让米易与众不同,康养你还准备去三亚吗?来米易就可圆梦。
米易自2012年开始颛顼文化打造。颛顼是我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颛顼是皇帝之孙,昌意之子,据《水经注》卷三十六记载,皇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降居斯水,为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
远古时期,雅砻江名为“若水”若水这个名字让米易人骄傲。据史料记载,皇帝时代,黄河流域的民族就已经南下,与生活在雅砻江流域的民族杂居融合,传播中原文化。颛顼文化涵盖了龙文化,源于龙神崇拜,米易有很多以龙命名的地名,在今白马镇所属地界尤多,回龙村、龙华村、龙潭沟、龙肘山、龙洞河等地名都是起源于上古龙神崇拜。
如今龙潭溶洞已经更名为颛顼龙洞,2016年米易被命名为“中国颛顼文化之乡”。
米易傈僳族文化久负盛名,源远流长,是攀西文化和金沙文化的一大亮点,米易傈僳族主要聚居在新山傈僳族乡,新山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千顷梯田、千顷松涛、万亩杜鹃、百丈幽谷、十里画廊、苍茫云海、河谷金辉等奇特自然景观。
新山傈僳族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民族特色鲜明,保留着原始古朴的民族习俗,传承着特有的原生文化形态,文化底蕴积淀深厚。
傈僳族的高腔、葫芦笙以及刺绣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探秘傈僳族的百般风情。
普威镇地处米易县城西北三十五公里处,全镇居住着汉、彝、回、白等八个民族,每年三月普威成了花的海洋,可以约上三五好友踏青赏花。也可以在七月,围着篝火在奔放的旋律中,尽情舞动锅庄,感受多情的火把节。
八月的普威已经是瓜果飘香,可以休憩于农家,品尝金黄的雪梨。十月与彝族同胞共庆彝历年,感受神奇的彝族文化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初春再到天鹅抱蛋基地露营观雪。
如果说,普威镇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的话,那么普威的人文景观更加令人流连忘返,有吉家土司建筑遗迹,百年参天古树,热闹非凡的普威老街,还有传说中可显神灵的灵佛寺。
地理位置原因,历史上米易被视为边远蛮荒之地。但是,事实不是如此,有据可考,踏入米易的就有昌意、颛顼、司马相如、司马迁、石达开、朱德、黄炎培、李富春、彭德怀等历史人物。他们在米易留下的历史印记,谱写出米易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传奇。
来源: 阳光米易
作者:张 丹(笔名杨念丹,网名花下月影,陕西略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南作家网签约作家,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